選單

這種父母是孩子眼裡的洪水猛獸:孩子在說救救我,父母卻說去學習

晴岸

| 作者

樸素的樹、青橙 | 編輯

min an、伯德小姐 | 圖源

這種父母是孩子眼裡的洪水猛獸:孩子在說救救我,父母卻說去學習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這樣一張PPT。

是北大教授徐凱文,關於

大學生自殺危機

的小範圍調查:

令人震驚的是,

父母職業為教師

的高居榜首。

這種父母是孩子眼裡的洪水猛獸:孩子在說救救我,父母卻說去學習

沒錯,那個最長的藍條就是教師家庭子女的自殺率,一騎絕塵,是第二名的4倍

對老師的美好濾鏡,被完全震碎。

記得我上學那會兒,特別羨慕老師的孩子。

他們作業有人輔導,上課有人關照,寒暑假有旅遊,補習有學校的名師上門家教……

而我們非教師子女,只有眼饞的份兒。

但這一切,可能只是外人眼中看到的。

真的身在其中,又是怎樣的感受呢?

知乎問題

“身為教師子女,有哪些糟糕體驗?”

下面,有近700條回答。

大部分,都“糟糕至極”:

什麼都管,且不許頂嘴,

根本沒把我當兒子

,當她班上那群小學生了;

分科學文還是學理、高考報哪個專業,只要不聽我爸的,他絕不會善罷甘休,會咬牙切齒地告訴我:“不聽老教師的話,你會後悔的”,

三十年的教學經驗是他的資本和驕傲,卻是我的噩夢;

雙教師家庭,天天想怎麼死。

一直對我嚴加管教,我除了成績勉強還行,

其他方面一塌糊塗

,心理扭曲,內向自卑,沒有自我意識……現在天天熬夜,等一個猝死。

……

當然,不可能每個教師父母,都是孩子的“洪水猛獸”。

但不可否認的是,

相當比例的教師子女都曾感到,自己的生活,就是一襲爬滿了蝨子的華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教師答疑解惑,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

為何自己的孩子,體驗卻如此“不堪”?

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他們雙方的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今天,壹心理就和你聊聊:

高權威父母,和被壓抑的孩子。

這種父母是孩子眼裡的洪水猛獸:孩子在說救救我,父母卻說去學習

高權威父母三大bug,

哪個都能讓孩子徹底“宕機”

有調查顯示,教師子女的壓力之所以比同齡人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

老師,是一個擁有權威的角色。

他們與學生朝夕相處,無論是年齡閱歷,專業知識,心理發育水平還是人生經驗,學生往往拍馬也趕不上老師。

因而,

教師很容易被樹立成

權威。

而一旦習慣了一天8小時以上扮演權威,就難免把這種感覺帶回家裡。

而在親子關係中,高權威又會衍生出3個明顯的漏洞。

第一個BUG,就是缺乏關心。

我一個朋友的爸爸在高中教數學,學生家長中有口皆碑。

可朋友卻對爸爸頗有怨言,甚至直言“為了下一代,不考教師編”。

問起原因,他滿腹委屈:

“天天996不著家就不說了,我遇到學習上的問題,他永遠一副不耐煩的嘴臉,還罵我為什麼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

老師工作強度高,責任壓力大,有目共睹。

因此下班回家後,往往把自己的職業倦怠帶回家,對孩子批評多,耐心少,無心也無力關照孩子的感受。

儘管平時不給馬吃草。

可發令槍一響,又要自家的馬跑得比別人好。

這就是第二個BUG:過度期待。

社會上有一種樸素的觀念:

你爸媽就是專門做教育的,你從小就是聞著書香味長大的,你的成績怎麼會差?前途怎麼會不光明?

很多教師父母自己,也是這種觀念的擁護者,認為老師的孩子不可能學習差。

但事實是,

高知父母的孩子仍是高知,本就是小機率事件。

作家瓊瑤的自傳裡面,就記述了身為雙教師子女的雙份壓抑。

她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是中學教員,書香門第,家學淵源。

瓊瑤在大學聯考之前,成績卻始終不見起色,壓力大到有抑鬱的跡象。

這種父母是孩子眼裡的洪水猛獸:孩子在說救救我,父母卻說去學習

她媽媽就每天跟她說:

“我和你爸爸都是做教員的,孩子如果居然連大學都考不上,我和你爸爸都無法抬起頭做人!”

“如果你大學沒考好,不是你一個人的失敗,而是全家的失敗!”

“收起你的稿紙,不要再寫文章了,你記住,我給你指的路才是最好的路!”

“你好自為之,千萬不要讓我們失望!”

瓊瑤因此非常憂愁,噩夢裡都是大學沒考上,全世界恥笑她:

“ 陳致平(瓊瑤父親的名字)的女兒居然考不上大學!”

在重重壓力下,18歲的瓊瑤最終落榜了。

在外人看來,既然父母是教師,子女就沒有理由不優秀。

很多教師父母也被這種思維定式困住,進而把自己的面子、成功與否全都和孩子捆綁在一起。

似乎只有孩子的成績超過別人,

自己的價值感才得以實現。

於是,最後一個,也是最可怕BUG就來了:習慣比較。

我有個當老師的親戚,就特別愛拿女兒和教過的學生做比較。

孩子考得不錯時,她會說:

“你就這考好了?滿意了?我都不忍心告訴你,你這分在我教的好學生裡算什麼等級,我怕你受刺激!”

如果孩子沒考好,就會被“損”得更慘:

“我們班家長擺地攤的孩子考得都比你好!你媽我是老師,你考成這樣,你今後還讓我怎麼教學生?”

久而久之,孩子的價值感越來越低,信心也越來越不足,學習積極性大受打擊,惡性迴圈就此開始。

這種父母是孩子眼裡的洪水猛獸:孩子在說救救我,父母卻說去學習

以上三點,究其本質,都是“高權威”造成的。

所謂“高權威”,就是“我”是主體,我的權力比你大。

就像《1984》中,溫斯頓和奧勃良的那段對話:

一個人是怎樣對另外一個人發揮權力的?

透過使另外一個人受苦。

因為我有權力,那麼我就可以:

不必在意你的感受;

單方面給你制定目標;

肆意拿你和別人比較,刺激你的自尊、宣洩我的焦慮。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許許多多的中國父母——無論他們的職業是不是教師——在親子關係中都是“高權威父母”。

然而對孩子來說,

他們所需要的,從來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嚴苛權威。

這種父母是孩子眼裡的洪水猛獸:孩子在說救救我,父母卻說去學習

而僅僅是“爸爸”“媽媽”,一個安全、溫暖、可依戀的物件。

這種父母是孩子眼裡的洪水猛獸:孩子在說救救我,父母卻說去學習

高權威父母,

以“全對”的姿態生活

無論從事的是何種職業,高權威父母都有一個共同點。

那就是:

我永遠是對的。

相對應的就是:

錯的永遠是你。

試想一下,如果家裡有著永遠正確的父母,那孩子的感受,會是怎樣的呢?

一個知乎網友說:

“我就有一個永遠正確的媽,在她面前,我感覺我怎麼做都是錯的,做什麼都是錯的,

甚至有時候我覺得我連呼吸的方法可能都是錯的

,她都能挑出毛病來,糾正我。”

她從高中開始一直抑鬱,嘗試過自殺。

有人建議媽媽帶她去接受心理諮詢。

但第一次去,場面就很難堪。

原因是諮詢師提出了母親的一些問題,母親當即又驚又怒,反駁道:

“我是讓你給孩子看病的!”

意思就是:

我沒問題,你趕緊解決孩子的問題。

這個網友說,從那之後,她們再也沒去看過心理諮詢,因為媽媽始終不認為自己有錯。

這種父母是孩子眼裡的洪水猛獸:孩子在說救救我,父母卻說去學習

與這位“永遠正確”的母親一樣,無數父母也深深相信:

孩子出現問題,與自己無關;

自己從來沒有錯,只有仁至義盡;

是孩子“自私”“記仇”“不懂感恩”;

……

這樣,父母就成了

無辜者甚至受害者

,可以站在道德高地上指點江山。

因為他們永遠正確,所以他們永遠不需要學習,不需要改變,更不需要反思。

反思意味著“向內看”,意味著自我質疑和自我剖析。

這與他們自認為權威的信念是相悖的。

但如果父母永遠正確,永遠完美。

那麼自然而然地,

孩子就要去承擔那個壞的、令人失望的角色。

久而久之,孩子會變成什麼樣?

這種父母是孩子眼裡的洪水猛獸:孩子在說救救我,父母卻說去學習

“全對”的父母,

“全錯”的孩子。

心理學認為,人剛出生時,“自我”是不存在的。

只有碰到外界,反射回來,才慢慢凝聚成“自我”的樣子。

如果把來自外界的反饋比喻成鏡子,那麼在所有的鏡子裡,有一面的影響力最大。

這面鏡子,叫做“父母”。

當我們照鏡子時,發現鏡子裡照出的,都是:

“你錯了,你又錯了,你總是錯,你好差勁……”

這個破壞力尤其巨大。

於是,自我尚未形成的孩子,就會慢慢地形成一個穩定的認知:

“我不行。”

瓊瑤在回憶童年時就說:

自卑感,我覺得這三個字,一直到現在,還常常纏繞著我。

這種父母是孩子眼裡的洪水猛獸:孩子在說救救我,父母卻說去學習

其次,父母永遠沒有錯,孩子就看不到“與錯誤相處”的榜樣。

畢竟,心理學和教育學已經無數次證明了,不論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言傳”。

孩子學到的,永遠是父母潛意識流露的“身教”。

就像高權威父母的孩子。

雖然總是被要求認錯,但他學到的恰恰是“我從來沒錯”,於是漸漸養成不惜一切代價維護自己正確的習慣。

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看似矛盾的人:

他們內心深處很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幹什麼都是錯的;

但同時,不管出現什麼問題,他們又堅稱自己什麼都沒做錯,把做錯的羞恥感扔給別人。

內在,反覆打架衝突,弄得自己筋疲力竭;

對外,折磨他人,讓親近的人不斷受傷。

這樣內心掙扎、行為矛盾的人,大機率有一對永遠正確的“高權威父母”。

想要消解掉這些影響,往往需要趟過數不清的坑,耗費巨量的時間和精力。

而其他人,卻早已輕裝前行。

這種父母是孩子眼裡的洪水猛獸:孩子在說救救我,父母卻說去學習

教育的真相,

是人格層面的引領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

為什麼有些教師,教得好學生,卻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因為教別人的孩子,教的是知識;

而自己的孩子成長為什麼樣的人,看的是父母的人格水平。

也就是說,孩子什麼樣,父母的職業不背鍋,父母的人格水平才是真正的基石。

人格水平低的父母,在親子關係中使用的是

“我控制你如我所願”的權力原則;

而人格水平高的父母,則使用的是

“我尊重你如你所是”的珍惜原則。

權力在於“把別人撕得粉碎,然後按我自己所選擇的樣子,把它再黏合起來。”

而珍惜在於,我們彼此之間真情實意,情感流動,互相滋養。

所以,無論你現在是孩子還是父母;你在職場中是不是教師、領導等權威角色。

回到家裡,都嘗試著做一個有溫度、可依戀的人吧。

如果你曾被高權威的父母傷害過,請記得:

你沒有他們說的那麼不堪;

這不是你的錯;

你值得被關心和被接納;

你的每一個舉動和每一句話,都有它自己的分量;

你擁有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和權力。

而如果你恰好是父母,請記得:

平等對待孩子;

在意孩子的感受;

尊重孩子的意志;

迴應孩子的呼聲;

發自內心地欣賞和愛著他這個人。

孩子的一生中,能給他學業指導的權威或許很多。

但只有父母,才能讓孩子始終如一地感受到:

自己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存在、被無條件接納和愛著的人。

和所有家長朋友們共勉。

也和所有的孩子共勉。

世界和我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