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鄉下的親人之間的感情不復存在,都在向錢看齊,古人早有定論

農村這個以熟人關係著稱的群體,過去一直在親屬關係和鄰居關係的維持下,還顯得有著濃厚親密氛圍,農民還講究面子,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些關係再過幾十年後,將會越來越淡化,無論是親屬關係還是鄰里關係也將會越來越弱,或將全部消失。

鄉下的親人之間的感情不復存在,都在向錢看齊,古人早有定論

對於農村的新一代農民,可能並沒有什麼感覺,因為他們出生後,就沒有再經歷過農村真正靠人力的農耕時期,他們除了上學就是打工,與村民之間失去了交集,和旁系親屬也沒有過多的來往,因此他們也就習以為常了。

但是對於農村80年代以前出生的農民朋友來講,這幾代農民或多或少還嘗試過田間勞作,還經歷過農村互幫互助的勞動場面,因此還能夠保留農民的一種真誠,他們也更能夠體會到現在農村親情發生的巨大變化。

鄉下的親人之間的感情不復存在,都在向錢看齊,古人早有定論

就目前而言,農村的直系親屬,也就是父母、子女和祖父母還能夠保持關係密切的話,其他的旁系親屬,凡是超過三代以上的親屬關係,雖然表面上還能夠有一定的來往,但是從親情上就已經疏遠了,慢慢的也都是名存實亡,漸漸地就消失了。

親屬關係中的旁系血親關係,像叔叔伯父,姨母、姑姑、舅舅還能夠保持親戚走動,到了表兄弟、表姐妹、堂哥堂姐基本上也就“斷親”了,更別說下一代了。家族內的旁系親屬關係都難以維持和保留,村內的鄰居關係基本上就不用再說了,過去勞作互幫互助的場景,也將不復存在。

鄉下的親人之間的感情不復存在,都在向錢看齊,古人早有定論

為什麼過去農村的關係能夠保持相對融洽?原因是過去農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並不像現在四處打工或創業謀生,那時農民都在農村生活,貧富沒有太大差距,這就構築了農業生產的穩定情誼。

在那個農民完全依賴農業的時期,生產科技還不夠發達,農民種地勞動需要群體進行協作,大家收穫或種植農作物的時候,親戚鄰居能夠做到相互去扶持,能夠更加體現出集體的力量,大家互幫互助促進了溝通,增進了友誼,有了相互的依賴,這也是當初農業生產的一個特點,那個時候農民還特別講究這些,因此也就誕生了家族勢力。

鄉下的親人之間的感情不復存在,都在向錢看齊,古人早有定論

但是現如今隨著城鎮化程序不斷的發展,農民已經不再侷限於生活在農村,農業生產已基本上實現了科技化和現代化,農民種地也不需要再像過去那樣面朝黃土背朝天了,只要你肯出錢,就完全不需要自己動手勞作,這樣也就更不需要親戚鄰居幫忙了。

當農業對體力的依賴度降低之後,農業生產中就無需相互幫助了,因此對親屬鄰居的依賴性也就下降了。當農民進城務工或者是定居之後,就加速了農民向城鎮商業化,以經濟為中心的轉變,說明白點就是以錢論事,幹什麼事都要用錢去衡量,在親情和友情上,自然就會淡漠。

鄉下的親人之間的感情不復存在,都在向錢看齊,古人早有定論

那麼將來,農村的一些親屬關係和鄰里關係將都成為形式上的東西,這也是因為受到經濟商業化的衝擊,人們的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誰的錢多誰說話就有信服力,其他的關係將會慢慢的被邊緣化,漸漸的地也就疏遠了。

所以說,未來農村金錢至上必定成為主流,古人對這一點也早就有了定論,比如在農村常說“親兄弟明算賬”,可見關係再親密,在經濟賬上都不能夠馬虎,也就是說明即便是親兄弟,也到不了有錢一起花的地步。

鄉下的親人之間的感情不復存在,都在向錢看齊,古人早有定論

我們的先輩們還有一句古話叫做“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句話更加說明了財富要高於親情,同時也講明瞭金錢超出了親情和友情的道理。

目前在農村就已經體現得淋漓盡致,誰家有錢誰家的人情世故就多,親鄰關係走動就密切,那些生活貧窮的農民,不僅鄰居愛答不理,就連親戚也會慢慢疏遠。過去農民聚在一起無非談論莊稼長勢如何,或者是生活當中的一些趣事,但是現在大家所談論的多是誰家有錢,誰在哪裡發了財。

鄉下的親人之間的感情不復存在,都在向錢看齊,古人早有定論

農村隨著人口的不斷流動,大家都忙著天南海北跑著掙錢,村民之間長久沒有交際和往來,即便是同一個村莊的年輕人也互不相識,將來除了父母和子女這樣的直系親屬關係之外,其他的關係將都會成為形式,慢慢的地大家也就習以為常,就不再講究這種關係了,這也是時代發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