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三個切片丨重回“寺院變產院 禪房變產房”故事現場

德陽觀察 周玉琴 四川線上記者 餘如波 宋開文 阮長安

什邡羅漢寺,位於德陽什邡市城區,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寺廟。羅漢寺西側的空地,如今是一片茶園,旁邊矗立著一塊石碑:正面,是《一百零八羅漢娃誕生地碑記》;側面,是全體“羅漢娃”的姓名。

13年前,如今的茶園地界,便是什邡市婦幼保健院的臨時安置區。從當年5月12日至8月7日搬進板房醫院,恰好有108名新生兒在此降生。

三個切片丨重回“寺院變產院 禪房變產房”故事現場

地震後,什邡市婦幼保健院在羅漢寺臨時安置

汶川地震十三週年前夕,恰逢電影《一百零八》在北京、德陽舉辦首映禮,四川線上記者再度來到羅漢寺,重訪那段充滿人性光輝的故事。

三個切片丨重回“寺院變產院 禪房變產房”故事現場

10歲集體生日,“羅漢娃”在羅漢寺放飛氣球

半小時,羅漢寺敞開大門迎接孕產婦

對於時任婦幼保健院預防保健科科長、現保健部部長翟秋榕,當年的場景仍歷歷在目。

“地震發生時,保健院有20多名孕產婦,我們第一時間轉移到對面的小學操場。”翟秋榕說,第一要緊的是安全,操場沒有任何遮擋,如果下雨怎麼辦?要滿足避雨這一條件,大家思來想去,決定到數百米外的羅漢寺“碰碰運氣”。

門診部主任曾英和另一名同事前往羅漢寺求助,接待她們的時任羅漢寺知客師父德宏有些猶豫,向當天人在成都的住持素全法師電話詢問。

“不到半小時,羅漢寺就同意我們進去了。”翟秋榕說,當時已是黃昏時分,醫務人員買來彩條布,搭起一座簡易大棚,四個角用繩子拉起來,就拴在周圍的樹上。安頓下來,醫護人員清點人數,發現居然少了一人,急得開著救護車滿城搜尋。最後,終於在廣場上找到這名在地震時受驚逃跑、與家人在一起的陳姓孕婦。

三個切片丨重回“寺院變產院 禪房變產房”故事現場

第一個“羅漢娃”唐震雯和母親陳世抄

禪房裡接生震後第一名新生兒

婦幼保健院轉移到羅漢寺後,第一例手術很快來臨。

5月13日凌晨兩點,孕婦陳世抄的丈夫蹬著三輪車,載著臨產的妻子,從什邡市南泉鎮連夜趕到羅漢寺。一開始,醫生希望能自然分娩,但產程進展不順利,最後決定轉為剖宮產。問題來了:如何“無中生有”創造手術環境?

“當時沒法轉院,只能就地處置。”翟秋榕說,四面漏風的大棚無法手術,大家繞著羅漢寺轉圈圈,徵得寺院方面同意後,選中了一間禪房。

冒著餘震的危險,醫務人員從已成危房的婦幼保健院庫房中,搶出一批醫療、手術器械。沒有無菌環境,醫務人員認真打掃禪房,噴灑福爾馬林消毒;沒有手術檯,兩張禪凳拼起來,再來一張放置手術器械;一根粗糙的木杆成為臨時輸液架;沒有無影燈,一位醫生舉著手電筒提供照明……第一例手術就以這樣的方式進行。

三個切片丨重回“寺院變產院 禪房變產房”故事現場

2008年5月13日早晨,羅漢寺內進行的第一例剖宮產手術

翟秋榕用手機拍下了當時的手術場景:禪房一角,除主刀醫生鄭同英外,分管業務院長,以及麻醉、院感等業務骨幹悉數在場,應對不時之需。早晨7點36分,經過約半小時的手術,一名女嬰順利降生。更加幸運的是,沒有發生感染。

三個切片丨重回“寺院變產院 禪房變產房”故事現場

“羅漢娃”5歲集體生日,親歷者、演員吳京也來到現場

三個“無條件”溫暖

從5月14日起,透過民政部門等調撥、捐贈的救災帳篷逐漸到位。在羅漢寺婦幼保健院臨時安置點,各個科室、部門用帳篷區分,擁有了相對獨立的空間和功能區,逐漸開始正常運轉。

翟秋榕介紹,地震前,什邡約有2/3的孕婦到婦幼保健院生產;地震後,由於市人民醫院產科停診,所有孕產婦都轉移到婦幼保健院。同時,經歷了地震的準媽媽們,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精神刺激,妊娠過程受到影響,百分之七八十最終都接受了剖宮產。“可以說是婦幼保健院歷史上壓力最大、最緊張的一段時間。”

三個切片丨重回“寺院變產院 禪房變產房”故事現場

羅漢寺內降生的嬰兒

即使如此,婦幼保健院除完成本職工作外,還抽調醫護人員外出處置輕傷員,巡視各受災群眾安置點。“一開始食物短缺,我們優先保證孕產婦和他們的家屬,然後才是醫護人員。有時候醫護人員忙完工作,就已經沒吃的了。”

在羅漢寺期間,婦幼保健院無時無刻感受到關懷。素全法師曾提出三個“無條件”:無條件地接收受災群眾,無條件地提供所有物資,無條件地供給一日三餐和熱水。“僧人們在齋房做好飯菜後,醫護人員抬到婦幼保健院安置點,工作人員和孕產婦都可以吃。”翟秋榕說。

曾有一位40多歲、患有妊娠高血壓的高齡孕婦,婦幼保健院求助當時同樣駐紮在羅漢寺支援的“85醫院”,利用後者的設施裝置,雙方聯合完成了這例剖宮產手術。後來,父母為孩子取名張弘揚,意在“弘揚抗震救災精神”。

三個切片丨重回“寺院變產院 禪房變產房”故事現場

2009年4月,“羅漢娃”在羅漢寺集體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