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隋朝是多麼奇葩的朝代,存在時間短,卻創造了流傳一千多年的制度

到底啥什麼科舉制度?今天我們就具體和大家來說一說,它是中國古代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因為採用了和現代一樣羅列各種學科考試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首先要知道的是科舉制度之前官方選人才都是透過察舉,察舉制度就是要求地方官員在當地考察,發現好的人才,人品,學識,品德都好的人才推薦給上級或者可以直接上報中央!也就是說當時的人當官,需要有一個推薦人,他人為你品行好,學識好,就可以當官,反之窮苦人家的孩子,想要改變命運幾乎不可能。

隋朝是多麼奇葩的朝代,存在時間短,卻創造了流傳一千多年的制度

而科舉和傳統的察舉的區別在於:

1、分科選拔

2、以才為主、

3、相對公平、

4、沒有門檻的限制。

科舉制度,打破了傳統察舉的限制,也就是不需要由領導或者別人來推薦,可以毛遂自薦,就像之前的東方朔一樣,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不過這兩個最根本的區別在於,科舉重在選拔才能,就是看誰考試考的好,有能力才能上來。 察舉制在於品德為主,更在意的是這個人的品行好不好。

隋朝是多麼奇葩的朝代,存在時間短,卻創造了流傳一千多年的制度

事實上,不論是察舉制,還是之前的九品中正制度,剛開始的時候的確會發揮很好的效果,但是到了中後期,能夠操作的空間太大,很容易成為世家門閥安排自己心腹的途徑。畢竟品德這種東西,很難用具體的標準去衡量,而科舉制的才能選拔,有了一個跨時代的量化標準,可以排名,並且打分,操作空間會變小,選拔難度降低,在當時的朝代,是最好的選擇。

其實相比較於制度上的改革,人們對於選拔人才的思想和標準也會隨之改變,所以制度也會跟著一起改變。

而且事實上,察舉制也是可以”投牒自進”,而其實這個制度在西漢時期其實就已經開始了,漢武帝時期,就已經非常推崇公車署上書,所以說察舉制其實和科舉制也有一點共通的地方。

隋朝是多麼奇葩的朝代,存在時間短,卻創造了流傳一千多年的制度

隋文帝劇照

而隋文帝時期實行的其實應該是察舉制度了,開皇七年(587 年) ,隋文帝令“諸州歲貢三人”。開皇十八年(598 年)七月,隋文帝“詔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 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 ”

隋朝是多麼奇葩的朝代,存在時間短,卻創造了流傳一千多年的制度

解釋一下,志行修謹:通過後天的鑄造,使德行得以完滿。

清平幹濟:清廉平和,辦事幹練而有成效。

孝廉:孝悌親長,廉能正直。

察舉制常科徵召民間人才的只有孝廉,後三個是絕大多數是升官用的,包括秀才科選擇的也大多數是現任官吏,不能算了。其他的是特科,缺人才會招。

光看字面可以看出是和“孝廉”差不多的。可是事實上到底是不是一樣,也就是到底分沒分科,沒有明顯的區分。主要看這“二科”到底是有一個就行,還是兩個都是必須的。不過還是必須都有的可能性大,不然後來隋煬帝就不會刻意再強調了。

而在此時,可以看出,隋文帝還是以德行作為取才的主要標準。

隋煬帝大業三年四月

隋朝是多麼奇葩的朝代,存在時間短,卻創造了流傳一千多年的制度

隋煬帝

舉賢詔

“夫孝悌有聞,人倫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節義可稱,或操履清潔,所以激貪厲俗,有益風化。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美秀,併為廊廟之用,實乃瑚璉之資。才堪將略,則拔之以禦侮,膂力驍壯,則任之以爪牙。爰及一藝可取,亦宜採錄,眾善畢舉,與時無棄。以此求治,庶幾非遠。文武有職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令十科舉人。有一於此,不必求備。朕當待以不次,隨才升擢。其見任九品已上官者,不在舉送之限。”

這是楊廣關於察舉到科舉改革的第一道詔書內容一部分,明確的分科了。

楊廣的確是借鑑了察舉不少,但楊廣也有大量的創新在裡面,比如說,不再強制要求德行,“有一於此,不必求備”,意思是十條中有一條就可以了。

隋煬帝應該是大規模常態化分科的第一人。

隋朝是多麼奇葩的朝代,存在時間短,卻創造了流傳一千多年的制度

後面的幾點帶察舉的色彩已經相對比較少了,明確以才為重。至於前面的幾點,帶有比較重的察舉的色彩,以德為重。

“才堪將略”“膂力驕壯”明顯是武舉的前身。“文才秀美”都說是進士科前身,至於百度百科用“一是遍考《隋書》和隋代文獻,雖然記載了開皇和大業中所舉的眾多科名,卻未見進士科之名,也未見進士科考試之實。”以及等等來證明,我不以為是對的。這是因為士科考的就是時務策(在唐玄宗時加了詩賦),就文章寫的好不好嘛。一樣啊,進士科之實嘛。至於進士科之名,在隋時人家就叫“文才秀美”。就像筷子古代叫箸一樣,你不能說箸不是筷子,也不能說筷子不是箸。

隋朝是多麼奇葩的朝代,存在時間短,卻創造了流傳一千多年的制度

“學業優敏”。應該不僅僅是明經。所謂“學業優敏”就是學習學的好的。但隋時國子監開了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算字、書學,大理寺下有律學,太醫署下有醫學(這兩個我不確定)這些科(或有不全)那麼多。就考明經?前三門我信。後面的,人家都沒學你考什麼。還不得考明算科、明書科……還有最重要的就是我沒有找到唐代增科的詔令,但是到唐就一堆科了。。。有找到的歡迎打臉。

綜上,楊廣在漢制的基礎上分了科,引入了以才為重的思想,沒毛病。

而且與此同時,楊廣揀起了失落在歷史的長河中的考試——他在明經、進士二科中引入了策問(時務策),使科舉正式成為了官方的科舉考試。

可以說,這道詔書所提出的制度雖仍然未掙脫出察舉制的藩籬,但科舉制的核心已經產生。

嗯,應該可以稱此時的制度叫帶有濃厚的察舉制色彩的科舉制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