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全球最發達社會主義國家,30年前卻要求併入鄰國,其中有何隱情?

眾所周知,一直以來求同存異都是國家之間進行友好交流時不可或缺的一點。面對不同的種族、宗教信仰、文化環境,國家應該力求達成共識,若是在一些方面不能夠很好地達成一致,也要學會尊重別國,不干涉別國的想法和政策。

縱觀全球,若是按照社會制度來分類的話,世界上的國家可以被劃分為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這兩大類。社會主義國家的存在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來說,猶如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後快。國家間也因此發生過不少的衝突,時至今日,這些矛盾和成見仍舊存在在這兩大陣營之間。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社會主義陣營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巨大改變。“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突然發生,給整個全球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和衝擊,許多社會主義國家見到蘇聯解體的悲慘結局,都紛紛脫離了社會主義國家的隊伍。

歸根究底,出現這樣的原因還是由於大部分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是照搬蘇聯的模式,而沒有結合自身國家開闢新道路,因此當蘇聯出現危機的時候,它們都非常惶恐,害怕繼續沿著蘇聯的老路走下去,自己最終也會萬劫不復,從而產生了對現行社會制度的懷疑。其中,東德作為當時全球最為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甚至主動選擇併入鄰國。

東德,全稱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該國是在蘇聯佔區的基礎上形成的,國家內部一共設有14個行政區。東德的佔地面積只有10。7萬平方公里,人口也不過1600萬左右。在社會主義的陣營中,地狹人少的東德並沒有太大的發展優勢。但就是這樣一個毫不起眼的國家,在東德政府取得了一定的主權後,迅速地引入了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並且充分結合了國家的實際情況加以改進,給整個國家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動力。

此外,由於德國本身就有著良好的工業基礎,在實行計劃經濟後,整個國家的工業生產又都實現了集中,因此國內的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急速提高了。

據資料顯示,在東德發展最為輝煌的時候,國內經濟穩步發展、國民的失業率也低,甚至其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都遠遠超過了南斯拉夫、蘇聯等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即使是在“東歐劇變”發生之後,東德的人均GDP也仍接近1。2萬美元,經濟發展的勢頭一片大好。

可這樣一個發展良好的社會主義國家,30年前為什麼會選擇主動和鄰國合併發展呢?實情說來也是無奈。首先,由於當時嚴峻的國際形勢,東歐地區的社會主義國家迅速減少,逐漸孤立無援的東德時刻面臨著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包圍的危險。

在“東歐劇變”發生時,雖然東德的經濟狀況並沒有受到影響,但卻十分憂心自己的處境,生怕自己會變成西方國家的俎上之魚。在這樣的地緣格局下,東德出於對自身國家安全的考慮,就不得不選擇和西德合併。畢竟西德和東德本就是一脈相承的兄弟,在文化、習俗方面都相差無幾。

其次,東德國家的內部政局也並不太平。事實上, “東歐劇變”並不是突然爆發的,早在其發生之前,就已經有了很長時間的鋪墊。抵制和破壞社會主義制度的風潮早就悄悄開始蔓延,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相繼發生了類似的事件。

東德自然也颳起了政治風潮,許多不明真相的百姓在敵方勢力的蠱惑和煽動下,不時地發動著示威遊行,甚至還有大批公民出走西德,造成了東德社會的持續動盪。在這樣猛烈的政治衝擊下,東德為了保護社會的良好秩序只好選擇向西方世界靠攏。

最後,國際壓力的不斷增加。在兩德問題上,西方國家一直都偏向於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西德,就連同一陣營的蘇聯也因自身的困境而選擇了預設。在如此巨大的國際壓力之下,東德也自知自己所面對的國際形勢不容樂觀,只好順應時代的發展,選擇了與西德合併。

正如辛棄疾在《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所寫:“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1990年8月31日,東德政府和西德政府共同簽署了關於實現兩德政治統一的“統一條約”。同年10月3日,東、西德國結束了分裂的局面,再次實現了民族統一,而民主德國就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參考資料:

《論語·子路》《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列國志:德國》《民主德國德國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