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康熙拜孔子墓卻不下跪,大臣用手遮住墓碑上的一字,康熙馬上跪拜

康熙看到孔子墓不下跪,機智大臣擋住碑上一字,康熙連忙跪拜

被譽為“孔孟之地”的山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尤其是曲阜,因為一代至聖孔老夫子的墓地在此,後世帝王來山東都會前來祭拜。但是有這樣一位帝王,當他來到孔子墓時,審視著墓碑上的大字,卻不肯跪拜,直到有位機靈的大臣把墓碑上最後一個字給遮擋住了,這位帝王才俯身下拜。這位帝王是誰呢,到底又是怎麼回事呢?。

康熙拜孔子墓卻不下跪,大臣用手遮住墓碑上的一字,康熙馬上跪拜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正是在他那個時期,儒家思想才正式成型。後來漢武帝採取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最正統的思想,也成為歷代帝王的治國之本。孔子本人也被稱為“至聖”。

歷代帝王到了山東,都要來孔子墓前祭拜。清朝的康熙大帝對儒家治國之道非常尊崇,自然也免不了來此祭拜,但見到墓碑后皇帝卻猶豫良久,因為其中一個字犯了皇帝的大忌。

順利跪拜孔子像

當年清朝入關,入主中原後,為了拉攏中原地區的文人,鞏固在全國各地的統治,他們主動選擇了中原文化,尊奉自漢武帝以來就長盛不衰的孔孟之道。為此順治皇帝在明朝封孔子為“至聖先師”的基礎上,加“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順治之後的下一位皇帝是康熙帝,他一生組織了六次南巡,有三次要經過山東的泰山、曲阜等地,自然要去拜謁孔廟、祭拜孔子了。

“康熙二十三年十一十八日黎明,上御輦,設鹵簿,進曲阜南門,詣聖廟,至奎文閣前下,由甬道旁行至大成殿,行三跪九叩禮。”他對著孔子的聖像使用了最高的禮節,三拜九叩的大禮,之後又親自誦讀了祭文。

這讓圍觀的山東百姓感動不已,高呼萬歲。要知道,在此之前,康熙只跪拜過自己在太廟裡的列祖列宗,還有明朝的開國之君朱元璋的陵墓。

祭拜孔子墓的波折

康熙拜孔子墓卻不下跪,大臣用手遮住墓碑上的一字,康熙馬上跪拜

出了孔廟,一行人又來到孔林,準備祭拜孔子墓。康熙緩緩地走近,正準備祭拜,卻凝視著墓碑上的幾個大字發起呆來,遲遲不肯有所動作。文武百官有些迷惑不解,但天威難測,又不敢亂問,一個個面面相覷,場面非常尷尬。

這個時候,有個聰明的大臣似乎明白了什麼,讓隨行的太監先引皇帝到一旁休息,然後找人安排去取一匹黃緞來,把墓碑上的最後一個字給遮掩住,然後再請皇帝回來。康熙帝回來後,看到那匹黃段子,心神意會地笑了笑,立即下跪行了大禮。

後來那些好奇的官員去問這位大臣,聽了他的解釋才恍然大悟。原來啊,孔子的墓碑上刻的是“大成至聖文宣王”幾個大字,那個“王”字看了非常扎眼。想想康熙是一國之君,怎麼能拜一個王呢?

而且,康熙是一位漢學文化修養很高的帝王,骨子裡就認同孔孟之道,你讓他視孔子為老師,為聖賢,他會很開心;但把孔子視為一個王,他心裡是很彆扭的。

孔子墓地王為什麼像幹?

康熙拜孔子墓卻不下跪,大臣用手遮住墓碑上的一字,康熙馬上跪拜

其實,當初在書寫和鐫刻這塊碑文時,書法家就已經想到了這一點。這塊碑是明朝正統年間的書法家黃養正寫的。當時明朝還沿襲著元朝對孔子的封號“大成至聖文宣王”,後來到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時候,才把“王”字給去掉,改成了“至聖先師”的稱號。

但黃養正並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啊,當然他已經意識到了不妥,在書寫到最後一個“王”字,有意把中間一豎拉長,把最下面一橫隱隱地擋在石臺後面。黃養正故意寫成這樣,就是因為皇帝也經常來祭祀孔子,只能是拜師不拜王,看到王字是會不滿的。

即便如此,當康熙皇帝祭拜時,還是惹出了這樣的麻煩。後來清朝有意把墓碑前面的石臺擴建了,可能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吧。

康熙拜孔子墓卻不下跪,大臣用手遮住墓碑上的一字,康熙馬上跪拜

在歷代王朝中,皇帝被稱為“天子”,當然和我們凡人有所不同。而且,當皇帝也是件辛苦的差事,一舉一動都要記錄在冊,所以他們往往會非常謹慎。就像康熙祭拜孔子這個故事講的那樣,一個王字引起了多少波折。反過來說,真得很佩服那個大臣,他能揣測到帝王心思,也是因為多讀書有見識才能做到的啊!

參考文獻:《康熙起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