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實力懸殊時,要避開對手的鋒芒!

自古就有兩強相爭必有一傷的說法。善求自保的人不會與強者爭鋒,在強者面前示弱、在弱者面前示好是他們低調做人的一貫手法。但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不得此中精義,喜歡與實力懸殊的強者爭風吃醋,到頭來只能是自討苦吃。

實力懸殊時,要避開對手的鋒芒!

戰國末期的著名政治家李斯是為秦王謀劃國事的重臣,他建議對其他六國進行各個擊破的方針深得秦王贊同。他分析了各國形勢,認為韓國最弱,且為秦之近鄰,應以此為突破口,“先取韓以恐他國”,秦王贊同李斯的主張,並讓他具體謀劃滅韓之策。

正當李斯躊躇滿志的時候,半路卻殺出個程咬金。這個人就是韓非。韓非為韓國貴族,早年曾與李斯一同就學於荀卿,攻讀刑名法學之術。但兩人選擇的道路卻截然不同。

實力懸殊時,要避開對手的鋒芒!

李斯擇地而處;韓非卻眷戀故國,情繫家園,學成歸國,渴望力挽狂瀾,扶社稷於將傾,振興韓國。

韓非一向學習勤奮,研究法家之學深得要領,能吸取法家的法、術、勢三派之長兼收幷蓄,融為一體,取長而用,並以此理論為基礎,制定了一系列法家政策。

譬如:加強君主集權,剪除私門勢力,選拔“法術之士”,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禁止私學,厲行賞罰,獎勵耕織,謀求國家富強等。他屢屢進諫韓王,但昏聵無能的韓王卻根本聽不進去,一心只在享樂上。

實力懸殊時,要避開對手的鋒芒!

韓非平素不受韓王重用,當得知秦先亡韓的訊息後,韓王才想到韓非,急忙派他出使秦國,希望他能說服秦王,以圖存韓。韓非原為韓王的使者,但以後的事實卻使情況發生了陡轉直下的變化。

原來公元前234年,韓非到了秦地,眼見國富民安,一派永珍更新、蒸蒸日上的景象,知道這是個英明國君治下的國度,在此英雄可以一展宏圖,韓非為之振奮。

秦王讀過韓非的《內儲》、《外儲》、《五蠹》等文章,很是敬重和愛惜韓非,就把他留在秦國,想日後重用他。

實力懸殊時,要避開對手的鋒芒!

“人擇明主而事”,也是人之常情。但另一方面,一山不容二虎,李斯與韓非,就此結下矛盾。韓非並非等閒之輩,一旦得到秦王重用,李斯的地位則岌發可危。

韓非當年就學時,才學在李斯之上,因為口吃,不擅言辯,更使他致力於著說撰文,日久,則文筆日益鋒利洗練,非李斯可比。

但此時,韓非不能審時度勢,臣服於李斯,這就使得李斯怕他受秦王重用奪走自己受寵的地位,也怕他破壞自己“先取韓以恐他國”的戰略計劃,於是下決心除掉韓非。

實力懸殊時,要避開對手的鋒芒!

李斯為除掉韓非,不擇手段,心狠手毒。李斯以先伐趙而緩伐韓等為藉口,在秦王面前誹謗讒陷韓非。日久,秦王漸漸對韓非心生疑竇。

李斯見火候已到,不失時機地諫秦王道:“韓非身系韓國公子,終究是心向韓國,必不肯為秦國效力,這是人之常情。日後若放他歸國,定然貽害不淺,不如尋他個過錯,依法誅殺了事。”

秦王既已對韓非產生疑心,便同意了李斯不放虎歸山之議,將韓非拘捕入獄。李斯怕秦王日久會明瞭真相,重新起用韓非,就急忙派人送毒藥給韓非,催促他馬上自殺。

實力懸殊時,要避開對手的鋒芒!

韓非一入獄,就多方設法上書秦王,申辯其冤情。但李斯對此早有所料,事先已將牢獄各關節都堵死,使韓非哭訴無門只得被迫飲鴆自殺。

除掉韓非,李斯一方面除掉一個心腹大患,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得以借韓非的智慧,為己所用,一石二鳥。

同行是冤家,競爭對手的強弱,將直接關係到自己的命運。可惜當時韓非並不知曉這其中的奧妙。

李斯在秦國位高權重,又深得秦王信賴。韓非未識時務,只知進,不知退,面對強手竟不識眉眼高低,硬著頭皮與之爭鋒,顯然缺乏低調做人的功夫。

實力懸殊時,要避開對手的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