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何南宋可以抵抗戰力兇猛的元朝士兵50年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們,畢三代人之功,率蒙古鐵騎東征西討,建立了一個東起朝鮮半島,西抵波蘭、匈牙利,北至俄羅斯公國,南達中南半島的龐大馬上帝國。從亞洲到歐洲,共有40幾個國家被蒙古軍滅亡。一個家族,在三代人的時間裡,竟能發動如此大規模的征服戰爭,建立起地跨歐亞的“大蒙古國”,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伊朗史學家志費尼將成吉思汗敬稱為“世界征服者”;西方人稱其家族為“黃金家族”,並滿懷敬畏地將13世紀稱作“蒙古人的世紀”。

蒙古騎兵吃苦耐勞,戰力兇猛,嗜血好戰,堪稱一架不知疲倦、效率奇高的“戰爭機器”。蒙古人的傑出領袖成吉思汗帶領這支戰無不勝的可怕軍隊,在歐亞大陸上掀起一陣陣血雨腥風。《元史》讚頌成吉思汗“

用兵如神,故能滅國四十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們,有著鋼鐵般的意志與永無靨足的征服野心,以及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與冷酷無情的殺戮手段。成吉思汗(鐵木真)、窩闊臺、蒙哥、忽必烈等祖孫三代用快馬彎刀縱橫歐亞,基本是逮誰滅誰,罕逢對手。蒙古軍隊攻滅西遼、乃蠻、花剌子模、欽察、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斡羅斯(俄羅斯)、波蘭、匈牙利、伊朗、伊拉克、西夏、金······等四十餘國,耗時最長的征服戰用了數年,短的數月,唯獨在忽必烈發動的征服南宋的戰爭中,看似羸弱的南宋軍民浴血抗爭了45年,不僅給蒙古人以巨大的殺傷,而且長時間讓蒙古軍裹足不前、難進尺寸。蒙古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付出慘烈代價後方才得以滅宋。

為何南宋可以抵抗戰力兇猛的元朝士兵50年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看似柔弱不武的南宋為何能獨自抵禦橫掃歐亞的蒙古軍隊長達45年呢?一般來說,一個國家被滅是由於軍事實力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南宋的軍事實力雖遠不如蒙元,但經濟上卻遠遠比蒙元富庶。

想當年,康王(高宗趙構)南渡後,南宋王朝雖然抱殘守缺,只餘半壁江山,但大力發展海外貿易和建設水軍,宋軍一方面以長江天險為藩屏,數次擊退洶洶來犯的金軍、蒙古軍隊,水軍的有力配合可謂功不可沒,而長於騎射的金軍與蒙古軍隊恰恰不習水戰,因此宋軍可以堅守長江中下游重鎮襄陽長達80多年。《宋史》載,宋朝南渡後,因為對外貿易極度繁盛,宋廷的年財政收入可達一億兩之巨,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外貿。公元1271年,南宋都城臨安被元軍攻破後,從武器庫裡繳獲步人甲(一種重達80斤的鐵甲)3萬副。由此可見,南宋戰爭經費充裕,糧草充足,軍隊裝備精良,能夠支撐得起長期戰爭所必需的龐大耗費。

為何南宋可以抵抗戰力兇猛的元朝士兵50年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南宋小朝廷歷任君王雖然有些昏聵,也有過殺戮功臣的不良記錄,但總體還算善待士民,獎勵耕織,扶持民間經濟,因此並未徹底失去民心。有學者說,一部洋洋灑灑的宋史,讀來讓人很有憋屈之感,“重文抑武”的國策讓軍事羸弱的大宋屢遭異族入侵,先是苦於遼、金、西夏這等撮爾小國的連年襲擾,後來又亡於強大的蒙元之手。因此,經濟發達、人文繁盛但軍事弱小的宋朝被形容為“強幹弱枝”的\“泥足巨人\”,倒也是頗為中肯的評價。

令人驚訝的是,蒙古大軍滅西夏、滅金都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時間,而征服看似柔弱不武的南宋卻耗去漫長的45年時間,而且傷亡慘重,代價不菲。蒙哥汗在四川合州釣魚城被南宋軍民擊傷致死,汪古部豪酋汪德臣亦被宋軍飛石擊斃,其餘蒙漢將佐陣亡者極重。若不是後來賈似道欺上瞞下、擅權誤國,逼迫宋將劉整率瀘州十五郡30萬戶軍民降蒙,以及名將呂文煥獻襄陽投降蒙元、南宋水軍都統范文虎、將軍程鵬飛不戰而降······尤其是范文虎降元,曾經強大的南宋水軍一夜之間變作蒙元水軍,不諳水戰元軍如虎添翼,從此,元軍攻城拔寨、不可阻擋,鄂州、漢陽、德安等重鎮相繼陷落,才使戰略局面不可收拾。否則,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

為何南宋可以抵抗戰力兇猛的元朝士兵50年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元軍佔領襄陽後,幾乎等於撞開了南宋的大門,南宋王朝的徹底滅亡已經無法挽回了。至元四年(1279年)二月,南宋殘餘勢力的最後據點廣東江門崖山被元軍攻破,十萬軍民蹈海殉國,南宋滅亡。十餘萬軍民寧死不降,由此可以看出,南宋小朝廷還是頗得人心的。

在歐亞所向披靡、如同戰爭機器一般的蒙古大軍,在付出了極其慘烈的巨大代價後,耗時幾近半個世紀的漫長時光才最終征服以軍事羸弱著稱的南宋,讓人不得不唏噓、驚歎、感佩。

宋朝存續了319年,運祚也算長久,環顧古今中外,又有幾個朝代、國家能享有如此長的國運?即使面積大幅縮水、軍力並不強大的南宋也頑強生存了152年之久。所以,完全不必苛責宋朝軍力之疲軟,翻翻世界史,文明被野蠻征服的事例不勝列舉。歷史是有侷限性的,宋朝只是醒的太早了,而周邊仍舊是一片黑暗、混沌、兇野、矇昧。

為何南宋可以抵抗戰力兇猛的元朝士兵50年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至今,正是靠著像王堅、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那樣堅韌不拔、捨身取義之精神,才在一次次殘酷殺戮中步履艱難地走到今天,正是他們在一次次危難中挺身而出,不僅讓民族血脈、文化不至斷絕,也續寫著屬於華夏的榮耀與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