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國青年報]用科學 造方舟

[中國青年報]用科學 造方舟

用科學 造方舟

在非洲,科學家正在試圖挽救北方白犀牛。

被寄予厚望的,是一批白犀牛卵子。它們2019年前從非洲肯亞送往歐洲,與多年前採集的犀牛精子體外受精,培育“試管犀牛”。截至2021年4月,國際科學家和獸醫組成的團隊已人工培育成功9個北方白犀牛胚胎,未來,這些胚胎將運回肯亞,植入代孕母親的體內。

如果一切順利,16個月後,人類即將見證第一支試管北方白犀牛出生。對於那些關心犀牛的人來說,這絕對是值得慶祝的好訊息,畢竟,早在2008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就宣佈,北方白犀牛在野外已經滅絕。

卵子來自21歲的法圖和35歲的納金,這兩隻世界上最後的白犀牛,均是雌性。它們生活在非洲肯亞的奧爾佩傑塔自然保護區,被警報器、瞭望塔、柵欄、無人機、警犬和24小時警衛等重重保護。假如它們身體健康,未來將照看“試管犀牛”成長。

北方白犀牛在非洲東部和中部生活,塊頭大,智商高,脾氣溫和。在人類未登場前,那些體型大、繁殖率低的動物,曾在地球佔據主導地位。

如果沒有人類的謀殺,北方白犀牛這一亞種或許能繼續自然繁衍。但全副武裝的盜獵者會開著直升機追蹤,逮到白犀牛後,趁它沒死,用油鋸割下帶有皮肉甚至半張臉的犀牛角。

這些犀牛角被銷售到許多地方。從成分上看,犀牛角和人們的手指甲一樣,由角蛋白組成。但有些人固執地認為,犀牛角可以用作中藥材。還有盜獵者把犀牛角製成工藝品、配刀裝飾,象徵擁有者的身份地位。

如今,一群人犯下的錯誤正在由另一群人彌補。感謝科學家的守護,讓這些瀕危物種的命運,得以延續。

2021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IUCN評估的138374個物種中,38543個物種面臨滅絕威脅。而在2018年更新發布的名錄中,瀕臨滅絕的物種數量為26840個。從資料看,越來越多物種面臨滅絕的危機。

為那些瀕危動物造一艘渡過危機的諾亞方舟的任務,落在科學家身上。英國什羅普郡的農場裡,53歲的賽馬繁育公司老闆,準備轉行,計劃蒐集5000萬份全世界瀕危動物的DNA,每種動物至少蒐集50份DNA樣本。如果某種動物滅絕,這些冷凍在液氮儲存罐的DNA可以透過克隆等手段,重新回到地球。

他把這個瘋狂的想法告訴英國一家動物園,希望採集園區內珍稀動物的基因。動物園回覆,“換作以前,我們會覺得這個想法過於瘋狂,有違道德準則,但時至今日,哪怕能立刻克隆成功,都有點來不及拯救瀕危動物了。我們同意!”

如今,他已經成功蒐集了遠東豹、黑犀牛、山雞蛙等動物的DNA樣本。最新困擾他的難題是,如何蒐集一些特殊體型的動物DNA。比如,和銅錢一般大小的世界最小哺乳動物泰國豬鼻蝙蝠,以及身長接近12層住宅樓的藍鯨。

同樣讓科學家撓破頭皮的,還有加州禿鷹。身為北美洲大陸最大的鳥類,加州禿鷹每隔一年產一枚蛋,只有這枚蛋遭遇不測時,才會再生一枚。為了讓加州禿鷹多生點娃,科學家想出了“偷蛋”的辦法,取走第一枚蛋人工養育,讓禿鷹媽媽再生一胎。

催生還不夠,科學家還得幫禿鷹養娃。就像遊樂園裡那些穿著熊貓外套的工作人員一樣,科學家雙手套上成年禿鷹手偶,假裝禿鷹媽媽給小鷹餵食,教它清理羽毛、清潔鳥巢、捕食,甚至要給小鷹立規矩:吃飯要讓成年鳥先吃,幼鳥後吃,更重要的是,學會遠離人類。

在人類關照下長大的禿鷹,經常飛去私人庭院裡閒逛,把天線、床墊當成玩具,有的甚至喜歡和滑翔愛好者混在一起。科學家只好把這些親近人類的小鷹們關禁閉,短則4天,長達1年。在漫長的育鷹行動中,加州禿鷹已經從1987年的27只,壯大至2020年的504只。

保育措施還能根據不同物種的習性私人定製。鴞鸚鵡祖籍在紐西蘭,卻不得不和天敵貓、白鼬、老鼠爭搶地盤,實在搶不贏,人們把鴞鸚鵡抓到沒有天敵的小島上,享受島主的待遇:攝像頭和防鼠陷阱貼身保護鴞鸚鵡,還配食物和加熱地毯。

還有人給瀕危動物編撰家譜。上世紀30年代,每一頭歐洲野牛都有自己的檔案,記錄血統、譜系,再根據譜系,選取合適的野牛優生優育。還有人曾辦培訓班,開課教授黑足鼬重返野外,課程包括捕食、接受天敵恐嚇等。

好訊息是,在這些努力下,一些動物的瀕危級別降級了。凝結了數代科學家工作成果的大熊貓,宣佈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野外種群數量有1800多隻。這並不代表著熊貓保護的措施會相應減少,而是過往成功的保育經驗,將幫助大熊貓群體越來越壯大。

或許有一天,科幻電影裡的場景能成為現實。人類帶上地球上所有物種的DNA,搭乘飛船,降落到多少光年之外的另一個星球上。至少,為應對末日來臨而修建的種子庫已經準備妥當。

距離北極點1000公里外的一處山洞裡,約1億顆來自世界各地的農作物種子被儲存在挪威零下18攝氏度的地窖裡。這個地窖足夠安全,能抵擋地震、原子彈爆炸,恪盡職守的北極熊是守衛種子的“巡邏員”。

如果不出意外,小麥、大麥和豌豆將在這裡冬眠上千年,而生存能力最強的高粱,能存放1。95萬年。

魏晞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