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山西老農山中放羊發現''金鳳凰'',餵養4年,如今收穫意外之喜

山西老農山中放羊發現''金鳳凰'',餵養4年,如今收穫意外之喜

前言

在我國古代有許許多多的神話故事,而這些傳說中,就不得不提一種神鳥,那就是號稱有著百鳥之王之稱的鳳凰,它代表著祥瑞,也是吉祥和諧代表,同時也是古代神話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神話中的年,被人們經常與龍聯絡在一起,就比如在《孔叢子·記問》曾說:‘’天子佈德,將致太平,則麟鳳龜龍先為之呈祥。‘’古代人民對於鳳凰的描述更加的複雜,自秦漢以後,龍便成為帝皇的象徵,後宮的3000佳麗便以鳳來代替,並且在此之後,鳳凰就不再分為雌雄,逐漸地變為了雌的代表,這就是為何古代後宮的建築中有大量的鳳凰的元素。

古代人民對於鳳凰的描述非常之多,甚至在學術界有的學者表示鳳凰只是一種比較稀有的物種,並不代表這種生物不曾存在過,就比如說《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第一》曾記載:‘’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穎川之陝縣‘’,就曾提到過過鳳凰現世的說法,到了現代社會,鳳凰依然還具有著重要的意義就比如涅盤重生,而其代表就是形容在痛苦中不斷地尋求突破的執著精神,這也是為何鳳凰被稱為‘’不死鳥‘’的原因之一。

山西老農山中放羊發現''金鳳凰'',餵養4年,如今收穫意外之喜

深山放羊,發現‘’神鳥‘’

時至今日依然沒有一人可以證實鳳凰是否存在過,然而山西深山中一個老農,他曾經在放羊時發現了‘’金鳳凰‘’的存在,並且默默地餵養了4年,而這些鳳凰後來逐漸與老人熟了起來,竟然為老人帶來了意外的收穫,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名老農叫郭存鎖,出生于山西柳村,如今已經是60多歲了,在山中長大的他一直以種地放羊為生,他喜歡山野中閒暇時光,也讓他格外享受在大自然中的生活方式。

因此即便是枯燥乏味的放羊,在他的眼裡也變得十分有趣起來,4年前的一天,原本正在放羊的郭存鎖,突然聽到身後傳來響聲,於是郭存鎖便扒開草叢準備去檢視一下,這一扒,竟讓他發現了兩隻傳說中的‘’金鳳凰‘’,這兩隻金鳳凰五顏六色,身體後面還有長長的羽毛特別的漂亮,這個發現讓老農非常的高興。

山西老農山中放羊發現''金鳳凰'',餵養4年,如今收穫意外之喜

精心餵養,逐漸壯大

之後他每天都會在這兩隻‘’金鳳凰‘’出現的附近放一些自家種的穀物,讓這兩隻‘’金鳳凰‘’食用。郭存鎖為了可以更加方便的餵食這些‘’金鳳凰‘’,思考一番後,他決定在山上找一個窯洞當做臨時住所,並且用穀物將投食範圍引到了他規定的範圍內,讓這些‘’金鳳凰‘’可以有固定的範圍吃食,在郭存鎖的精心照顧下,這些‘’金鳳凰‘’由原本的幾隻到後面發展到了10多隻。

與此同時,郭存鎖每天也養成了上山給這些‘’金鳳凰‘’送食的習慣,後來逐漸混熟了以後,這些‘’金鳳凰‘’便不再懼怕郭存鎖,反而在郭存鎖的面前大膽的吃起來,4年期間,這些‘’金鳳凰‘’的數量還在不斷增大,由原來的十幾只到後面的發展到40多隻,郭存鎖將這些也是看在眼裡,並且心裡也是十分的高興,不過在郭存鎖高興的時候,有一個卻非常的不高興,這個人就是郭存鎖的老伴。

山西老農山中放羊發現''金鳳凰'',餵養4年,如今收穫意外之喜

被人發現,意外收穫

她認為郭存鎖不務正業整天餵食這些鳥兒,不僅費錢還耽誤掙錢,對此郭存鎖卻絲毫的沒有理會,依然還是如此,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名攝影者看到了郭存鎖餵食‘’金鳳凰‘’的一幕,頓時倍感震驚,這名攝影師由於工作上的原因,經常走南闖北,所以一眼便認出了這種動物是紅腹錦雞,甚至有很多人認為紅腹錦雞就是鳳凰的化身,後來為了一堵紅腹錦雞的樣貌,諸多攝影愛好者紛紛前來,每天都有很多的攝影愛好者前來拍攝紅腹錦雞,然而這種小動物的警惕性非常的高,一旦聽見異響便會立即飛走。

並且每天可以看到這些精靈的時間只有幾個小時,大部分的時間,攝影師都是在等待中度過的,而看到這些郭存鎖的老伴兒便直接開了一個農家樂,並且農家樂的收入不比郭存鎖每日放羊掙的少,不過這個對於郭存鎖和他的老伴來說真的算的是一個意外驚喜,正是因為紅腹錦雞的存在,才讓他們找到了這一個生財之道,郭存鎖餵養了這些小精靈4年,竟然可以意外獲得一個發財的門路,這是郭存鎖並沒有想到的,因為這些精靈,讓郭存鎖有了一次意外收穫。

山西老農山中放羊發現''金鳳凰'',餵養4年,如今收穫意外之喜

結語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快,人們對於大自然進行了大面積的破壞,導致了許多動物安家之所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而已,除了大自然的自然而調節以外而致使紅腹錦雞處於瀕危狀態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非法捕獵,美麗的外表讓他成為了諸多偷獵者的目標,不過隨著國家的大力保護下,這種生物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並且已經逐步的壯大了起來,雖然最後證實老農所養的並且是傳說的‘’金鳳凰‘’,然而老農卻始終將這些當做‘’金鳳凰‘’來飼養,並且也一直會做下去,也正是越來越多像老一樣的人出現,大自然的環境才在一天天變的好轉起來。

參考文獻:

《孔叢子·記問》

《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