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他是項羽手下一員猛將,殺20萬人不眨眼,數次叛變下場悽慘!

他是項羽手下一員猛將,殺20萬人不眨眼,數次叛變下場悽慘!

一個人的頭腦見識與行事風格會影響他的命運,這已經不是一句新鮮的話了。古往今來,成王敗寇莫不如是,所種之因,所食之果,不惟天時,亦在人為。

秦末風起雲湧,亂世必出英雄。那個時代的天字第一號英雄豪傑,非項羽莫屬。但即便是項羽,也需要左膀右臂,子弟八千,才能推翻秦王朝的統治,劉邦就更不必說了,他完全依靠自己擁有的一個結構比較合理的團隊,才擊敗了項羽。

他是項羽手下一員猛將,殺20萬人不眨眼,數次叛變下場悽慘!

項羽手下有一員猛將,名英布。英布本人出身微賤,年輕時曾有人替他看相說道:“當受刑而王。”果然,後來英布犯了秦法,受黥刑,也就是像畜生一樣被人在臉上用刀刻字,再用墨塗抹。對於士大夫,這是一種莫大的侮辱,而英布本人卻為此非常高興,因為他認為預言就要成真了,這是自己不久就會稱王的先兆。別人嘲笑他,他也不在意,索性,他將自己的姓名也改了,直接叫作黥布。

於是我們看到,英布本性恐怕是一個無君父、無廉恥、無法紀的“三無分子”。當然,這不能怪他自己,因為秦朝實行“焚書坑儒”的愚民政策,老百姓沒有被教育的機會,只能去乖乖從事生產。而當農民起義大規模爆發後,農事生產也無法正常進行,人就只剩下求生了。秦法是有權力的人對沒有權力人的一種管束手段,英布夢想稱王,也是因為不想被主宰,甚至能夠有機會主宰別人,這與項羽想“取秦始皇而代之”的心思是一樣的。

黥布選擇了項梁、項羽叔侄可不是因為什麼楚人的情義,而是單純認為他們擁有力量,所以他甘心為項氏做爪牙。在項氏掃滅各方勢力期間,黥布可謂勇冠三軍,後又與項羽參與有名的鉅鹿之戰,以少勝多,立下了汗馬功勞,奠定了楚營第一將的地位。

他是項羽手下一員猛將,殺20萬人不眨眼,數次叛變下場悽慘!

值得一提的是,項羽在新安密謀坑殺了秦國章邯部俘虜二十萬人,這裡的劊子手就是黥布!人們說起殺人如麻,殺人不眨眼,殺人如草芥……黥布表示這些形容都還不夠。因為做過如許“勞苦功高”之事,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天下時,封黥布為九江王。看起來,他實現了當初的目標,但正如世上所有暴發戶們的心態一樣,他開始變得謹慎油滑,開始變得畏首畏尾,患得患失。他不管那些沒有封王的如何嫉妒自己,只覺得自己似乎該得到更多,但隱隱地又感覺到,得到更多就會害怕失去更多。

不久,黥布又一次當了項羽的刀子,這一次殺的不是普通人,而是弒殺了楚義帝。也不知道黥布到底意識到了沒有,自己已經被潑了一身的髒水,早已洗不清了。但他更在意的是,項羽對他是否開始不放心,才一次次地將他拉下水,拉向更深處呢?

這位九江王開始偷偷觀望,消極怠工了。當然,這惹惱了項羽,他是決不允許有人挑戰他楚霸王權威的。面對敷衍出兵的黥布,項王對其提出了嚴厲的批評。相反的,漢王劉邦卻向他丟擲了橄欖枝,只派出了一次說客,就將黥布說動,背楚投漢了。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黥布可不是君子,他也看出項羽對他不滿,而劉邦要與項羽爭鋒,必須依靠他的兵力,因而劉邦會給他開出更多的價碼。

他是項羽手下一員猛將,殺20萬人不眨眼,數次叛變下場悽慘!

黥布投漢的一個細節也很有意思,《史記》記載黥布覲見劉邦,見他正在洗腳按摩,根本沒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樣,把自己當回事。他瞬間失望悔恨,甚至還動了輕生的念頭。但當他發現自己食宿擁有與漢王一樣豪華的待遇後,又轉怒為喜。格局如此,又能說啥?

但不要指望他就此對劉邦死心塌地。在楚漢拉鋸戰的階段,黥布大部分時間依然在觀望著,韓信至少在道德上搖擺,彭越好歹在工作上拼命,而黥布是先要價,再開工。

漢朝建立了,黥布又變回了英布,從九江王變成了淮南王。

都說德不配位,必遭禍殃。公元前196年,韓信、彭越相繼被殺。英布驚恐,集結部隊,準備反漢。卻沒料到因為自己的小老婆對侍中大夫賁赫拋媚眼,引得英布嫉妒,要殺賁赫。賁赫提前逃到長安,告發英布謀反,本來在朝中就沒什麼人緣的英布,更是惹惱了劉邦和滿朝文武。當時滕公夏侯嬰的門客薛公還分析了英布會採取怎樣的行動,並斷定,從囚徒到王侯的英布考慮到的只有自身富貴,而沒有絲毫格局,更沒有冒險爭雄天下的魄力,一定會選下策,也是自取滅亡的路。

最後英布打了敗仗,被當地百姓殺死。他不是敗在了兵力,而是敗在了人心。

有人說,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像韓信那樣的無雙國士都被主上猜忌,英布自然也逃不開這樣的悲慘命運。但是,韓信除了本身的才能之外,也具備一定的貴族胸懷與大將氣度,雖然死於非命,但在後人的筆下,還是多被褒揚的。而英布業債累累,又唯利是圖,從人格上講,是沒有資格與韓信相提並論的。

而同為楚國名將,另外一位的名聲就比英布好的太多,簡直是天上地下,他叫季布。季布年輕時任俠好義,說話算話,人們都說,“得千金不如季布一諾”。唐代魏徵有詩云:“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說的就是一個人將誠信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同樣是落難逃亡,英布被人殺死邀功,而季布卻能得生死之交朱家的庇佑,這難道不是他早年講信義所積累下的無形財富嗎?安置季布的朱家不僅要保全季布的性命,還想到了像季布這樣的人才終究不能被埋沒,為了讓季布繼續實現他的個人價值,朱家不遺餘力為他四處說情,終於能夠讓季布重見天日,被漢朝赦免。

他是項羽手下一員猛將,殺20萬人不眨眼,數次叛變下場悽慘!

季布後來更是憑藉自己的耿直與信譽得到了漢文帝重用,被派去治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河東郡——要知道,許多早年追隨劉邦起兵的元老都沒幾個能活到漢文帝時代呀!作為楚國降將,季布的舅舅丁公因為放過高祖劉邦反而被殺,季布自己卻因為追殺過高祖劉邦反而被任用,這其中難道沒有道理嗎?

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人們做事的原則和底線往往為他們自己指明瞭前途。每個人都是有底線的,你可以把底線定的低一些,但那也是底線,是不能觸碰的,同時,也不要輕易去觸碰別人的底線。有原則的人,他終究會有合適的結局與歸宿,就像季布;沒有底線的人,他什麼都敢做,就像英布,這樣的人,又有誰敢與他交往呢?

利與信,本就不矛盾,甚至可以說,信為因,利為果。這應該是一個有原則,講信義的人才有資格去圖利的時代。

作者:行雲織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