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劉伯溫臨終前,為何讓兒子給朱元璋送去一本書和一筐魚?有何深意

1375年,奄奄一息的劉伯溫,叮囑兒子說:“我死後立刻將這筐魚和這本書呈給皇上,一刻都不能耽誤,劉家子孫不要學書上的學問,如此照做,可保劉家幾代人平安。 ”

絮絮叨叨,劉伯溫在臨終之際,為兒子劉璟詳細講述了上千字,自己對朝政的各種建議,但最後他又對兒子說:“我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

劉伯溫交代完畢後,65歲的劉伯溫閉上了雙眼,一代奇才從此離世。劉伯溫去世後,他的兒子火速將那筐魚和那本書上交朱元璋,朱元璋收到後,果然對劉伯溫的子孫放下了戒心,而且委以重任,信任有加。

劉伯溫臨終前,為何讓兒子給朱元璋送去一本書和一筐魚?有何深意

後來朱元璋屠戮功臣,牽連幾萬人,但劉伯溫的子孫不僅安然無恙,朱元璋還賜給劉璟“除奸敵佞”的鐵簡,授予他“百官不法,持此糾正”的特權。

至於胡惟庸,也如劉伯溫所料,在劉伯溫死後五年,就被朱元璋滅族處死,而且受他牽連致死者達三萬餘人,史稱“胡惟庸案”。

問題回到劉伯溫的遺言,他為何要讓兒子在自己死後,給朱元璋送一筐魚和一本書,而且叮囑子孫不準學習書上的學問呢?

劉伯溫,少有奇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各種兵法韜略,世人把他比作諸葛亮。朱元璋打下南京後,在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元廷等多方勢力的夾縫中求生存,一著不慎,可能就會身死族滅。

這時,鄧愈、宋濂等人一致向朱元璋推薦劉伯溫,說劉伯溫猶如諸葛亮轉世,有謀奪天下的大才能。朱元璋透過三次禮聘,才把劉伯溫請到了南京。劉伯溫果然腹有良謀,他一見面就為朱元璋分析了天下大勢,為朱元璋制定了先陳後張,先南後北的大戰略。

劉伯溫臨終前,為何讓兒子給朱元璋送去一本書和一筐魚?有何深意

而且,在戰場上,劉伯溫總是神機妙算,決勝千里之外,還懂得看天象,求雨、解夢都各種玄學。劉伯溫輔佐軍機八年,就幫朱元璋謀取了皇位。大明建立後,劉伯溫又幫著制定條例、法令,使大明從戰爭的創傷中,迅速恢復過來。

話說“狡兔死,走狗亨;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熟讀歷史的劉伯溫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在朱元璋穩坐皇位,大明穩固後,就一再辭官歸隱。但朱元璋心機很深,不想放劉伯溫走,還把他推向浙東黨的領袖位置,讓他做御史中丞,帶領御史彈劾、掣肘淮西勳貴。

朱元璋做皇帝后,對功臣很是忌憚。但朱元璋不想自己下手,落個罵名,所以就把劉伯溫推出來,讓他糾察百官,後來還要讓他做丞相。劉伯溫深知朱元璋對權力的貪婪,是容不下丞相和他分權的,所以他堅決拒絕。後來,李善長、楊憲、胡惟庸、汪廣洋這四位丞相,果然落個身死族滅的結局。

劉伯溫深知伴君如伴虎,他想功成身退,辭官返回青田老家,口不言功,每日喝酒下棋。可憐的是劉伯溫身處洪武朝,如果以他的這份保身之道,換在其他朝代定能落個善終。但朱元璋心機太深,他總是攛掇著文臣武將互鬥,借刀殺人,清理功臣,以保皇權。

劉伯溫即便隱退,被朱元璋篡奪起來的言以胡惟庸也不依不饒,竟關堅項然構陷說劉伯溫侵佔有王氣的田地做墓地,還四處宣揚劉伯溫藏有天書,以備日後造反。胡惟庸的這一招,的確觸到了朱元璋的痛點,朱元璋果然對劉伯溫起疑,停了省加全他的退休金。

劉伯溫為了保身,只好跑到京師,把自己放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以求朱元璋放心。但朱元璋早就聽說劉伯溫曾學過“六甲天書”,他還寫了一本《百戰奇謀》,書中內容盡是扶龍之術,他生怕劉伯溫的天書被其他人得到,未來學會了這門學問,篡奪了他的大明江山,所以一直放不下心。

劉伯溫臨終前,為何讓兒子給朱元璋送去一本書和一筐魚?有何深意

洪武八年,劉伯溫偶感風寒,朱元璋竟派胡惟庸帶御醫去探望。劉伯溫看到胡惟庸後,就明白了一切,他為了讓朱元璋放下戒心,保全子孫,就喝下御醫開的藥,不久後毒發身亡。臨終前,他對兒子交代了開頭的一段事。

朱元璋收到了劉伯溫的天書,後來見他的子孫也不像劉伯溫那麼聰明,也就放下了戒心,保全了劉家子孫。而那筐魚,朱元璋則一直沒有明白是何種意思。其實,從劉伯溫交代兒子劉璟為政的要領在寬柔,大致可以猜出,劉伯溫見朱元璋太過嗜殺、用重刑,對下屬太過嚴苛、殘忍,從長遠來說,對大明不利。

他暗示朱元璋,大臣、藩王、百姓就像筐裡的魚,由於生存空間狹小,就相互擠壓,大多不能存活。而大明江山的根基就是文武百官和百姓,如果都為了生存而爭鬥,終會釀出禍端。

劉伯溫臨終前,為何讓兒子給朱元璋送去一本書和一筐魚?有何深意

只是朱元璋沒有明白這個道理,越是晚年,越是大肆屠戮。好在劉伯溫用有智慧,臨終一計保全了家族的安全,相比胡惟庸、李善長、藍玉等人的下場,好上千萬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