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蒙古境內的一座山,兩千年前中國大軍到此,註定了歐洲百年後格局

公元89年,漢朝決定出兵北匈奴,這次出兵的數量並不是很多,與漢武帝時期十萬漢軍的漠北決戰相比,此次出兵數量僅一萬八千騎兵,其中還包括南匈奴的一萬人。但是此次出塞作戰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不亞於當年霍去病的封狼居胥。

蒙古境內的一座山,兩千年前中國大軍到此,註定了歐洲百年後格局

漢朝將軍竇憲率軍出兵三千餘里,在燕然山(今蒙古境內杭愛山)與北匈奴部大戰,北匈奴大敗,竇憲下令全軍追擊,一直追到私渠比鞮海(今烏布蘇諾爾湖)。此役,共斬殺王以下將士一萬三千多人,俘獲馬、牛、羊、駝百餘萬頭。因為有當年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先例,所以大戰過後,竇憲率部登上燕然山,在石頭上刻下此次作戰的功績,《後漢書》記載: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這就是著名的勒石燕然,與封狼居胥一樣,成為後世武將心中的最高榮譽。而竇憲也因此戰被封為冠軍侯。

蒙古境內的一座山,兩千年前中國大軍到此,註定了歐洲百年後格局

竇憲因為後來的飛揚跋扈,所以不受歷史學家待見,對他的功績記載比較少,實際上竇憲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戰術與霍去病很像,都善於採用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等戰術,往往輕裝疾進,速戰速決。一旦逮住戰機,便不輕易放棄,每次擊潰敵軍後,均窮迫猛打,不讓敵人有喘息機會,儘量在追擊中殲滅敵人。燕然山之戰就是典型的長距離奔襲及追擊戰。所以有人說霍去病和竇憲是閃電戰的鼻祖,也不無道理。

蒙古境內的一座山,兩千年前中國大軍到此,註定了歐洲百年後格局

今天的燕然山脈

當然與北匈奴的作戰並沒有到此結束,漢朝和南匈奴在今後的幾年又繼續多次討伐北匈奴,北匈奴被迫向西越走越遠,後來就遷到了西域,但是在西域漢朝也沒有放過他們。漢朝與北匈奴的最後一次交戰是在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北匈奴又向西撤退,在後來,中國的歷史文獻對北匈奴的記載就只有四個字了:不知所蹤。徹底被打跑了。

蒙古境內的一座山,兩千年前中國大軍到此,註定了歐洲百年後格局

三百年後,匈奴出現在了歐洲,在匈奴王阿提拉的帶領下,將羅馬帝國打的元氣大傷,歐洲人恐懼的稱之為上帝之鞭。所以現在的歐洲人至少應該知道一個人,那就是漢朝的竇憲,如果阿提拉是上帝之鞭的話,那竇憲就是拿著鞭的上帝,正是他將北匈奴趕到歐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