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正史認為“傳庭死,而明亡矣”,為何明將孫傳庭獲如此高的評價!

孫傳庭是明末抗擊農民起義的得力干將,《明史》曾評價:“傳庭死,而明亡矣!”《明史》為何對孫傳庭作這麼高的評價呢?

咱們先來說孫傳庭為什麼會戰死。

正史認為“傳庭死,而明亡矣”,為何明將孫傳庭獲如此高的評價!

崇禎十六年,監師孫傳庭固守潼關天險,鎮守大明王朝的最後一道屏障,與農民軍李自成形成對峙。

但是崇禎的催戰令一日數發,孫傳庭迫不得已,率10萬疲憊之師,出關迎戰數倍於己的李自成。最後在汝州慘敗,明軍戰死4萬餘眾,潼關失守。

孫傳庭率殘部向渭南撤退,李自成一路追殺,孫傳庭陷入絕境。

面對如潮而來的敵人,孫傳庭 “持矛瞋目呼狂賊”,英勇戰死。

咱們再來說孫傳庭為何被《明史》高度評價。

第一,孫傳庭是大明朝的擎天柱石。

孫傳庭文武兼備,足智多謀,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奇才。

萬曆四十七年,孫傳庭中進士,擔任永城知縣,後升為吏部驗封主事及稽勳郎中,因不滿閹黨魏忠賢專政,辭官返鄉。

1636年起,孫傳庭開啟了他的戎馬一生。

正史認為“傳庭死,而明亡矣”,為何明將孫傳庭獲如此高的評價!

其一,他帶領秦兵生擒高迎祥。

崇禎九年,孫傳庭自薦陝西巡撫,專職負責對付農民起義軍。上任伊始,孫傳庭自籌糧款,招募兵馬,訓練出了一支極具戰鬥力的血性之師——秦兵。正是這支虎狼之師,在其後的歷次戰鬥中屢立奇功。

此時,農民軍首領高迎祥準備從漢中進攻西安,受到孫傳庭的強烈阻擊,高迎祥屢功不下。於是,農民軍轉道子午谷,準備直入西安。

孫傳庭早有準備,在子午谷設下重兵,伏擊高迎祥。戰鬥異常激烈,秦兵勇猛頑強,以一當十,最終全殲農民軍,活捉高迎祥,解往北京,高迎祥最終被凌遲處死。

其二,他配合洪承疇大破李自成。

崇禎十一年,孫傳庭與洪承疇在潼關埋伏重兵,引誘李自成孤軍深入,打了農民軍一個措手不及,最後李自成僅剩18人逃跑。

這一戰,孫傳庭幾乎蕩平了農民軍,取得完勝,將“關中群盜悉平”。

第二,孫傳庭忠君愛國,忍辱負重,獨立苦撐大明江山。

首先,他蒙冤入獄。

崇禎十二年,清軍入侵,崇禎下令各路兵馬馳援京師。由於孫傳庭主張力戰,和投降派楊嗣昌及高起潛素來不和,楊嗣昌千方百計阻擾孫傳庭入朝覲見崇禎。孫傳庭只好告病,崇禎聽信讒言,罷免其所有官職,將他逮捕下獄。

在孫傳庭入獄的幾年中,李自成乘機做大,兵力發展到數十萬,佔領河南。明朝束手無策,無人能擋。

其次,他忍辱負重,再度出山。

正史認為“傳庭死,而明亡矣”,為何明將孫傳庭獲如此高的評價!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第二次圍攻開封,崇禎在無人可用的情況被迫啟用孫傳庭。

孫傳庭以江山社稷為重,又一次義無反顧地扛起了阻擊李自成,挽救明朝的重任。

但此時的情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孫傳庭一手調教的秦兵已盡數遣散;農民軍今非昔比,日益強大;明朝因兩線作戰,國庫早已枯竭。

孫傳庭在一無糧餉,二無軍隊的情況下,苦苦支撐,全力抵抗李自成的進攻,在柿園之役和郟縣之戰中均告負。

這兩場戰役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直接決定了明朝的命運,並最終導致潼關失守,孫傳庭戰死。

第三,孫傳庭是明朝的最後一根柱石。

曾經的崇禎,猛將如雲,良才濟濟。如孫傳庭、袁崇煥、洪承疇、盧象升、孫承宗。隨便挑出一個,都是能委以重任的大將,他們既能內平叛亂,又可外御入侵。

但是,他們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袁崇煥,遭清人離間,最終被崇禎以叛國罪凌遲處死;

正史認為“傳庭死,而明亡矣”,為何明將孫傳庭獲如此高的評價!

洪承疇,在松錦大戰中因糧草不濟,被迫降清。

盧象升,在鉅鹿大戰中同清軍激戰數月,因楊嗣昌拒給糧草,高起潛不施援手而以身殉國。

孫承宗,以76歲的高齡率家人死守高陽,拒不投降,被多爾袞綁在馬尾巴上拖死。

這些人的死,崇禎難辭其咎。

他急功近利、剛愎自用。不聽良言,屢次催戰,又無法保障後勤,致使明軍陷入絕境。

他用人不當,聽信讒言,妄殺忠良,致使忠臣受難,含冤九泉。

當崇禎將自己掛在北京煤山的那顆歪脖子樹上的時候,仍然至死不明 ,將亡國之罪歸咎於他的臣子:“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