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山國是怎麼退出戰國曆史舞臺的?這並不僅僅是趙國的功勞

古往今來,戰爭在一國的事務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是釋放政權力量、分散矛盾的最直接途徑,成功後帶來的好處更有可能促進國家產生脫胎換骨的變化。(比如近代日本)

戰國,作為我國古代唯一以“戰爭”為符號的特殊時期,上述特徵更加明顯。那時各國間之所以瘋了似的不斷交戰,既是生存所迫,更是發展所需。其中,趙國就是個典型案例:

在不斷的戰爭中,它順應需要推進了軍事改革,隨後又在戰場上加以實踐。在這個過程中,趙國由弱變強,從任人欺辱到一度能單獨與秦國抗衡。滅中山國,就是趙國全面強大的象徵,它不僅是軍事層面的勝利,也是政治與外交綜合實力的全面展現。

中山國是怎麼退出戰國曆史舞臺的?這並不僅僅是趙國的功勞

一說到戰國,咱們第一反應就是“戰國七雄”,這很容易讓人形成一種誤解:戰國時就存在這七個國家。

實際情況顯然不是這樣。在戰國初期,大小國家錯雜林立,跟春秋時期高度相似,比如越、宋、中山、鄭、魯、衛、莒、鄒、杞、滕、薛、任、郯、巴、蜀等等,外圍還有北方的林胡、東胡,南方的百越。其中的越、宋、中山還曾經極為強勁。

而戰國的演變,實際上就是七雄吞併上述小國、隨後六強又歸於秦國的過程。一般來說,滅小國就像打怪升級,而列強間的搏殺就殘酷、艱難的多,類似於BOSS戰。

但其間也有例外。列強為了追求實力的制衡,任何有可能導致“國際秩序”失衡的兼併行為都將會引起各方的共同警惕,最典型的莫過於齊國滅宋事件,竟然引起了五強聯合攻齊,差點讓強大了幾百年的齊國走向滅亡。

但趙國滅掉疆域廣闊、實力強大的中山國,為啥卻沒有引起類似的後果?主要有兩大原因。

中山國是怎麼退出戰國曆史舞臺的?這並不僅僅是趙國的功勞

第一,中山國“非我族類”。

春秋時期,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口號:“尊王攘夷”,它側面反映出,當時華夏主體文明與周邊少數民族的衝突、融合有多劇烈。而中山國,就是這一時代鉅變的產物。

春秋時期,西北地區曾活躍著“白狄”部落,後期在秦國的脅迫下往東遷徙到河北地區,也像中原諸侯那樣發展農業、手工業,建城郭、修長城、定官制,並且常年與晉國交戰。

在這個過程中,白狄各部中的肥氏、鼓氏、仇由氏三個氏族先後被晉國覆滅,只剩下鮮虞氏頑強生存。到了大概公元前507年,由於當時晉國陷入六卿掌權的亂局,鮮虞趁機擊敗了晉軍、建立中山國。(“中山”一名,源於其主城內有山)

中山國是怎麼退出戰國曆史舞臺的?這並不僅僅是趙國的功勞

由上可見,中山國極為特殊:

其一,它是由少數民族自行立國,而其他諸侯基本都是由周天子分封、屬於華夏文明圈,雙方根本不是一路人;

其二,中山國土位於黃河以北、晉/燕/齊之間,幾乎鑲嵌在華夏諸侯之中。

因此,這種文明與地緣戰略的雙重矛盾,導致中山國常年被列強視為心腹大患。自其立國以來,就處於不斷與中原各國的拉鋸戰態勢之中。其他諸侯之間的兼併還需要找冠冕堂皇的理由,跟中山的搏殺就不需要什麼掩飾了,直接開幹就是。

這就是後來趙國滅中山的天然輿論優勢。

中山國是怎麼退出戰國曆史舞臺的?這並不僅僅是趙國的功勞

第二,趙國實力夠強,而且並沒有“吃獨食”。

如上文所提,

揍中山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高度符合“政治正確”邏輯

。這也註定了這個政權命運多舛。

春秋晚期、戰國初期,魏國是中山的頭號苦主。魏文侯期間的魏國(公元前403年前、三家未分晉時,稱作“魏氏”),是一個強大到令人恐懼的存在,幾乎是指哪打哪、想揍誰揍誰。秦國、楚國、齊國,這些軍力強勁的列強都曾吃過它的苦頭,至於“非我族類”的中山國,那更是毫不客氣了。

春秋末年,中山國對晉國趙氏施加了巨大壓力。面對趙烈侯的求救,魏文侯表示同意,但條件是獲得戰略地位重要的智地(地名)。最終,在名將樂羊的統帥下,魏軍經過苦戰滅掉了強大的中山國。

期間還發生了樂羊之子樂舒被中山國君烹殺的慘案。當時,為了體現自己對魏國的忠心,樂羊竟然坐在軍帳內當眾吃掉了自己兒子做成的肉羹,以至於連魏文侯也覺得他太過於勢利、無情,反而對其冷落。

中山國是怎麼退出戰國曆史舞臺的?這並不僅僅是趙國的功勞

中山被滅後,餘部退入群山中苟延殘喘。後來隨著魏國的衰敗,中山國在公元前380年強勢復國,其國土位於趙國東北部、把趙國南北兩部分領土分割開來,由此成了趙國的心腹之患。

但當時的趙國並沒有單獨解決中山國的能力,據後來趙武靈王勸說公子成接受“胡服騎射”時透露,趙國曾經面臨過被中山兵臨城下的羞辱:“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繫累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於不守也……”

除此之外,燕國也曾吃過中山國的大虧。子之之亂期間,中山趁火打劫,相邦司馬賙率兵伐燕,連戰連捷,攻破數十城、擴地數百里,掠奪了不計其數的財富。

中山國是怎麼退出戰國曆史舞臺的?這並不僅僅是趙國的功勞

直到趙武靈王在位期間,上述尷尬才得以緩解。公元前307年,趙國全面推行胡服騎射改革,軍事實力暴增;下一年,趙武靈王親自領軍進攻中山,初戰告捷;同時,趙國對林胡、東胡進行打壓,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大量戰馬以及驍勇善戰的遊牧民族戰士。

接下來,中山國就淪為了趙國驗證軍事改革成果的最佳試驗田。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捲土重來,他帶著趙袑、許鈞為、公子章、牛翦、趙希,率領騎兵精銳,一路攻城略地、所向無敵,中山國君不得不割地求和;

兩年後,趙國再攻中山;公元前201年,面對趙武靈王的兵鋒,中山國君丟盔卸甲、跑到齊國苟延。

最終,到了公元前296年,在與齊、燕達成一致後,趙國徹底滅掉中山國,這個存在了200多年的“狄夷”政權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中山國是怎麼退出戰國曆史舞臺的?這並不僅僅是趙國的功勞

總而言之,中山國的覆滅,也是中原諸侯實力的對映:

春秋後期,晉國六卿之亂,讓中山國得以崛起;

隨後魏氏強盛,一度給了中山致命一擊;

但隨著魏國式微,中山死灰復燃,窮弱的趙國飽受其害。直到一代雄主趙武靈王厲行改革,才徹底終結了這個心腹大患。

滅中山,標誌著趙國實力達到巔峰狀態。可惜的是,沒過多久,趙武靈王就死於內訌;而趙國過於偏重軍事的改革,也未能賦予自己更上一臺階的綜合國力,只能在隨後與秦國的交鋒中敗下陣來,只留下胡服騎射的傳奇、引得後人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