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十四篇歷史特寫(下)

8。英雄的瞬間

陀思妥耶夫斯基 聖彼得堡 謝苗諾夫斯基校場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十四篇歷史特寫(下)

俄羅斯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青年時代受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影響,參加了反政府的政治活動。

1849年,28歲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捕,褫奪貴族身份並判處死刑。

同年12月22日,他被帶到聖彼得堡的謝苗諾夫斯基校場執行槍決。

正在行刑之際,上演了刀下留人的一幕,沙皇尼古拉一世給他罪減一等。改判服苦役及服役後當兵。

9年的苦役和軍營生活對他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方面豐富了他的生活閱歷,積累了文學素材,對社會的觀察和人生的思考更加深刻和富於哲理。

另一方面,苦役犯的政治壓制使他思想中固有的消極面有所發展,頻繁發作的癲癇病又進一步加深了他精神上的抑鬱。

最後,他摒棄社會主義的信念,代之以用宗教精神解釋民眾的理想,提倡棄絕個人慾望,宣揚人人都有罪孽,罪犯就是不幸的人等觀點,並試圖用道德感化來代替反對專制制度的鬥爭。

9。越過大洋的第一次通話

塞勒斯·韋斯特·菲爾德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十四篇歷史特寫(下)

塞勒斯·韋斯特·菲爾德(1819—1892),美國實業家,以經營造紙業起家,後集資鋪設第一條橫越大西洋、連線歐美兩洲的海底電報電纜。

經過兩次失敗,終於在1858年的第三次鋪設中,獲得成功。

但由於當時的技術水平受限,電傳訊號不久後又歸於沉寂。

於是群情激奮,謠言四起,甚至把菲爾德說成是個騙子。

然而,6年後,不屈不撓的菲爾德於1865年重拾這項事業,並於1866年取得最終勝利——透過海底電纜從美洲向歐洲傳來清晰、穩定的電報訊號。

10。逃向蒼天

列夫·托爾斯泰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十四篇歷史特寫(下)

十九世紀俄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之一——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生是偉大的,同時又是矛盾的。

他在世界觀激變之後,為自己貴族地主的生活方式不符合自己的信念而深感不安。

但他的妻子卻囿於世俗偏見,過多地為家庭和子女的利益著想,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從而造成夫妻不和、家庭分歧。

這更使托爾斯泰痛苦不堪。

1910年10月末,風燭殘年的托爾斯泰在經過幾場極具戲劇性的家庭衝突後,終於毅然決然悄悄離家出走。

10月28日清晨,一輛載著托爾斯泰的馬車在黎明前的黑夜中遠遠駛去,前面是茫茫蒼天。

知道他去向的只有他的小女兒。

但是這位83歲的老人已承受不起旅途的勞頓,三天後,他病倒在一個火車站的公務房間內。

1910年11月7日清晨托爾斯泰與世長辭。

11。南極探險的鬥爭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十四篇歷史特寫(下)

今天,設立在南極南緯90度的科學實驗站取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站,這是為了紀念最早到達南極點的兩名探險家。

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國人斯科特。

當年,他們各率一支探險隊,爭奪率先到達南極點的競爭。

結果,阿蒙森捷足先登,於1911年12月14日到達南極點。

斯科特於1912年1月18日才達到南極點。

最後,阿蒙森凱旋班師,斯科特卻永眠在茫茫冰雪之中。

阿蒙森的勝利和斯科特的慘劇在於前者依據豐富的實踐經驗制定計劃,後者憑推理的設想制定計劃。

阿蒙森斷定,人的體力和西伯利亞矮種馬都無法抵禦南極的寒冷,只有藉助愛斯基摩犬才能使他們全身而返。

而斯科特則認為,狗的胃口太大,可能會與人爭食,於是決定用人力拉著雪橇長途跋涉,最終在飢寒交迫中死於體力不支。

12。封閉的列車

列寧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十四篇歷史特寫(下)

自1907年起,列寧第二次流亡國外,僑居日內瓦、巴黎、伯爾尼、蘇黎世等地。

1917年3月,列寧獲悉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武裝起義勝利的訊息,但政權卻落到臨時政府手裡,出現了雙重政權並存的局面。

正當俄國革命面臨這樣緊急關頭,身在瑞士的列寧迫不及待地渴望返回俄國。

列寧返回俄國的路線無非兩條:

一是透過德國,經瑞典、芬蘭歸來,德國當時是俄國的交戰國。

二是取道法國,渡海到英國,再返回俄國,英法當時是俄國的協約國。

列寧深知英國是不會借道給他這樣一個堅決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人,最後,他以交換拘留在俄國的德國戰俘作為條件,乘坐一節封閉的車廂,取道德國而歸。

1917年4月16日,列寧到達當時俄國的首都彼得格勒,以後不到7個月的時間,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就爆發了。

這趟風馳電掣的封閉列車猶如一發炮彈,乘坐在裡面的人物猶如威力強大的炸藥,這一炮摧毀了一個帝國,改變了整個世界。

13。西塞羅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十四篇歷史特寫(下)

古羅馬有兩大名人:凱撒和西塞羅。

凱撒推崇獨裁,征戰疆場;西塞羅推崇共和,多才雄辯。

西塞羅比凱撒年長六歲,曾提攜過凱撒並一度成為朋友,但後來政見不同。

然而兩人的結局卻又十分相似:均死於非命。

公元前44年,55歲的凱撒在元老院會堂被共和派的元老們當場刺死,身中23刀。

公元前43年,64歲的西塞羅被政敵安東尼的部下殘酷殺害,頭顱被釘掛在古羅馬廣場上,慘不忍睹。

西塞羅去世後,羅馬帝國第一任元首屋大維這樣讚歎他:一個富有學識的人、語言大師和愛國者。

在此後的兩千多年間,西塞羅在歐洲文明發展的各個不同時期都受到稱讚。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們把西塞羅尊為學習的榜樣和不可超越的典範。

14。威爾遜的夢想與失敗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十四篇歷史特寫(下)

美國最優秀的總統是誰?

票選結果是:第一名林肯、第二名華盛頓、第三名富蘭克林·羅斯福、第十名威爾遜。

前三位總統可謂家喻戶曉,而威爾遜卻不是人人都知道他在歷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因為他的政治生命是在失敗的氛圍中結束的。

然而美國人民沒有忘記他,因為是他領導美國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始末。

威爾遜事業的頂峰是他親自率領美國代表團遠渡重洋,參加1919年的巴黎和會。

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作為締結《巴黎和約》的基礎,並提出建立國際聯盟的設想,以保障人類的永久和平。

在飽經戰爭苦難的歐洲人眼裡,威爾遜不啻是一位救世主。可是,威爾遜的夢想並未實現。

領導美國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羅斯福總統十分欽佩威爾遜的夢想,但是他把威爾遜的失敗歸因於威爾遜把夢想當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