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手握重兵的韓信,為什麼寧死不反劉邦?

在我國曆史上,韓信是傑出的軍事家,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

手握重兵的韓信,為什麼寧死不反劉邦?

蕭何曾說他“國士無雙”,劉邦也這樣評價說:“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作為一名優秀的統帥,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威震中華,天下沒有人敢與之抗衡。

作為軍事理論家,他也是當之無愧的,他曾經和張良一起研究,並著有兵法三篇 。

理論上說,韓信完全具備的自立門戶,與劉邦項羽三足鼎立的條件。

手握重兵的韓信,為什麼寧死不反劉邦?

而且韓信也確實面臨過這樣的誘惑,有這樣的機遇。

韓信的謀士蒯通,就曾經拐彎抹角勸說韓信另起山頭,背叛劉邦。

因為有人在場,他不便直截了當說,就用隱語暗示韓信說:

”我曾經學過相面術,仔細給您相過面。如果從面相看,您在劉邦這裡幹下去,最多不過被封為侯爵,而且會面臨危險,難以善終。但是若看您的背形,則尊貴多了,前途不可限量。“

等在場的人都離開之後,蒯通直言不諱對韓信說:

“根據你現在的實力,可以對全域性產生重大影響,即使劉邦、項羽兩人的命運也攥在您的手裡。幫助誰,勝利的天平就會向誰那邊傾斜。”“您幫助漢王,漢王就會問鼎中原;與楚王聯合,楚王就會成就霸業。但是這樣的話,您就失去了利用價值,誰都不會把您當回事,還會除掉您”

手握重兵的韓信,為什麼寧死不反劉邦?

“所以說,對您來說,最好的結果就是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一旦如此,他們就會對你非常重視,沒有人敢小瞧您。”

“我聽說‘上天賜予而不接受,反而會受到罪責;時機到來而不行動,反而會得到災禍,希望您做出正確抉擇。”

項羽也曾派手下武涉去遊說韓信:

現在的戰局已經到了關鍵時刻,你可以左右全國政局。你要跟著劉邦幹下去,天下就是他的;你如果跟著項羽,則天下就沒有劉邦的份。可是你跟著劉邦乾的話,一旦項羽被消滅了,你就會遭殃,死得非常慘,因為他對劉邦沒用了,他還會把你安定團結的隱患。

因此建議你“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

手握重兵的韓信,為什麼寧死不反劉邦?

實事求是地說,蒯通和武涉的觀點不謀而合,分析非常透徹。

可是韓信不為所動,繼續追隨劉邦,最終下場非常悲慘,不幸被蒯通和武涉言中。

楚霸王項王死後,劉邦霸業已成,韓信對劉邦來說就像黃花菜一樣成為可有可無的角色。

而且韓信手握重兵,又能征善戰,成為大漢江山的最大威脅,讓劉邦寢食難安,除掉韓信就成為壓倒一切的任務。

偏巧這時候項羽的手下鍾離昧前來投靠老朋友韓信,而韓信出於義氣收留了他。

劉邦聽說大喜,終於找到藉口,於是就下令逮捕鍾離昧。

手握重兵的韓信,為什麼寧死不反劉邦?

而且劉邦還。他採用陳平的計策,以遊歷雲夢澤的名義去收拾韓信。

韓信聽說後並沒有造反而是聽從別人建議,打算殺了鍾離昧去晉見劉邦。

可是當韓信拿著鍾離昧(自殺)的頭顱,到陳晉見漢高祖的時候,劉邦並沒有放過他,而是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裝在後邊的車上。

韓信這才如夢初醒,後悔沒有聽謀士的話:“果然像人們所言‘狡猾的兔子死了,優良的獵狗就要遭到烹殺’。”

雖然當時劉邦並沒有殺他,僅僅是剝奪了韓信的兵權。但從此之後,韓信就像拔掉牙齒的老虎,命運掌握在劉邦手裡。

四年後陳豨造反,呂后果然設計除掉了韓信。

那麼,韓信為什麼僅僅追隨劉邦,沒有另立門戶?原因有兩個。

手握重兵的韓信,為什麼寧死不反劉邦?

韓信有自知之明

韓信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戰略家;戰略家的特點就是腦子清醒,眼光獨到,有敏銳的觀察力。

最重要的一點,韓信不是個狂妄自大的人,有自知之明。

漢高祖劉邦曾經跟韓信在的時候,談過帶兵打仗的事。

劉邦問道:“根據我的軍事才能,適合,領多少兵呢?”

韓信說:“陛下的水平,可以統領十萬人馬。”

劉邦又問:“那麼,你可以帶多少兵?”

韓信說:“如果我來帶兵的話,沒有上限,自然是越多越好。”

劉邦心中不服,他用不屑的眼光看著韓信說:“既然你這麼厲害,為什麼還在要在我領導之下?”

韓信說:“陛下雖然帶兵打仗不那麼厲害,但是卻知道如何駕馭會帶兵打仗的將領,讓大家對您俯首帖耳,這就是您的過人之處。況且陛下您的權力是上天賜給的,是真命天子,我們無法跟您相比。”

劉邦後來也直言不諱對自己的大臣們說過這樣一段話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群臣說服。

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都是如此,他們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長,卻精通馭人之術,能讓比他們厲害許多的人當自己的馬仔,團結在他們周圍,心甘情願效勞。

而且能當皇帝的人,往往會知人善任,把那些人才放到最適合他們的崗位上,發揮最佳才能。

當這些將領們產生矛盾的時候,當皇帝的人能夠平衡,實現對他們的嚴密控制。

需要指出的是,那些大臣是受到劉邦教育之後才明白這個道理,韓信是早就明白了這些道理。

因此,韓信知道自己只能獨當一面,無法統帥全域性,不是當一把手的料。

他對劉邦的折服是由衷的,對自己沒有自信,怎麼會不對劉邦言聽計從?

當然這並非主要原因。即使韓信沒有當皇帝的才華,但是割據一方還是能做到的。

就像民國時期的閻錫山、李宗仁和龍雲等人,他們雖然沒有能力跟蔣介石爭天下,但是割據一方也能獲得利益最大化,讓蔣介石奈何不了他們。

韓信之所以沒有這樣做,不是沒有能力,也不是沒有那樣的條件,而是不想。

手握重兵的韓信,為什麼寧死不反劉邦?

韓信這樣做是因為,他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士為知己者死是無數士大夫和將領的做人準則,歷史上很多人獻出生命,不為富貴榮華,只為報答知遇之恩。

豫讓、荊軻都是為了自己的主公不惜拿命一搏,拋頭顱灑熱血不皺眉頭。

上面兩位是小人物,韓信是大人物。

他也許無法做到劉邦刀架在脖子上也不反抗,也許無法認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個規則;但他對劉邦的感恩是不打折扣的。

在項羽手下效力的時候,韓信只不過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郎中。

他也曾多次給項羽出金點子,但是項羽對這個小人物不屑一顧,一次也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這讓胸懷遠大理想的韓信感到很絕望,於是他毅然離開項羽投奔了劉邦。

不過劉邦跟項羽一樣,也沒有看出韓信是一匹千里馬,只讓他當了一個基層官員,負責管理倉庫。

手握重兵的韓信,為什麼寧死不反劉邦?

即使夏侯嬰後來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也沒有對他委以重任。

對此韓信非常失望,就在半夜逃走,被蕭何發現後追回,向劉邦推薦。

韓信從此平步青雲、大展宏圖,得以實現自己的抱負。

上面的說法依據的是司馬遷的《史記》,但是裡面的細節經不起推敲。

如果劉邦是個平庸的皇帝,會委屈韓信;但是劉邦是成就了霸業的人,閱人無數,有伯樂的眼光,能慧眼識珠。

以劉邦的眼光,完全可以經過一番談話,就能知道韓信是個棟樑之才,不會一再忽略他,費那麼多周折。

司馬遷之所以寫蕭何月下追韓信,大機率是他為了讓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而虛構的。

可以肯定,韓信能不能達到重用,完全取決於劉邦;劉邦重用韓信,是因為他意識到了韓信的價值,要不然怎麼讓韓信一步登天,拜一個軍官為大將?

無論蕭何追韓信的故事是否虛構,劉邦改變了韓信命運是沒有疑問的。

正因為如此,韓信對劉邦始終感恩。

在謀士勸說自己自立門戶單幹的時候,韓信說:“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韓信還對劉邦說過這樣的話: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背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這段話最能代表韓信的真實想法,知恩圖報,有情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