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陳壽寫三國史書時,為啥只寫華佗,卻不提同樣醫術超絕的張仲景?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由他所著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經典,為無數醫者所尊崇。明末清初的醫學家喻嘉言曾經在《中國醫籍考》裡評價《傷寒論》為:“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

《中國醫籍考》

眾所周知,東漢末年還有一名大名鼎鼎的神醫華佗。在史書《三國志》和《後漢書》中,都對華佗有著高度評價。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張仲景與華佗同被稱為神醫,在《三國志》和《後漢書》中卻對他隻字不提,關於張仲景的資料,在別的史書中也不多見,連張仲景的生卒年代都只能大概估計,這又是為何?

《三國志》

陳壽寫三國史書時,為啥只寫華佗,卻不提同樣醫術超絕的張仲景?

在西晉醫學家王叔和所著的《脈經》中,首先提到過張仲景:“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與王叔和同時期的另外一位醫學家皇甫謐,在自己的著作中也曾經提到過張仲景,並且將他與華佗並論。由此看來,至少在西晉時期,張仲景都是和神醫華佗齊名的。

《脈經》

張仲景最出名的經典便是《傷寒雜病論》,但這部書的原稿已經無跡可尋,正是由王叔和從一些殘頁中整理出了《傷寒論》才得以流傳。王叔和在此書提及,張仲景本名張機,字仲景,是南陽人,曾經做過長沙太守。

陳壽寫三國史書時,為啥只寫華佗,卻不提同樣醫術超絕的張仲景?

除去民間傳說,在各類書籍上,關於張仲景的事蹟也很少。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序》中曾經講到過張仲景的一個診治案例。患者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當時王粲大約20多歲,張仲景說王粲到40歲左右會出現眉毛脫落的症狀,如果這樣的話,那麼不出半年便會去世。張仲景為王粲開了一副“五石湯”,說要按時服用此湯藥便可痊癒,但王粲覺得張仲景危言聳聽,並沒有當回事,沒有服藥。後來事情果然就如張仲景所說一樣發展,王粲的眉毛在20年後脫落,並在187天后去世。

《針灸甲乙經序》

除了這些以外,張仲景便罕有出現在當時別的史料上了。那麼為什麼同為神醫的華佗在國史中有傳記,而張仲景卻沒有呢?特別是陳壽所撰寫的《三國志》中更是隻字未提,對此劉知己還曾經對陳壽的史書提出質疑,認為他在編撰史書時遺漏過多。

陳壽寫三國史書時,為啥只寫華佗,卻不提同樣醫術超絕的張仲景?

但陳壽所編撰的《三國志》已是當時同時代中所有史書中的佼佼者,要不然也不會將其列為正史。所以理性的分析一下,陳壽沒有為張仲景立傳肯定是有原因的。而究其根源,主要是有三個原因。

第一,從為政的角度看,張仲景沒有什麼政績,也就是說在政壇上沒有地位。一般來說能夠在正史中留下姓名的都是當朝當代的名臣勇將,或者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平民。以政治的眼光來看,張仲景可以說沒有政績。雖然張仲景曾擔任過長沙太守,但長沙太守只是一個地方郡守,而地方郡守前後有上千人,但真正能在正史中留下姓名的卻不多。所以拋除醫生這個身份,僅作為長沙太守而言,陳壽不會為他立傳。

陳壽寫三國史書時,為啥只寫華佗,卻不提同樣醫術超絕的張仲景?

第二個原因,從行醫的角度看,張仲景的醫術不夠資格立傳。這種說法與張仲景以“醫”聞名於世的事實截然相反。但首先要明確一點,醫術不等於名氣,而張仲景在當時名氣不大。醫生這個行業在封建社會地位很低,在當時更是“賤業”。神醫華佗本來也沒打算當醫生,是想當官。而華佗之所以被陳壽專門列入《三國志。魏書。方技傳》,除了他醫術精湛之外,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華佗與很多名人打過交道。

華佗曾經為曹操、陳登、李將軍等人看病,大將陳登便是因為沒有得到華佗的藥所以死了,而且華佗的死亡也跟曹操有直接關係。曹操是當時的大人物,與華佗之間的交往也能反映曹操的性格。反觀張仲景,他所診治的名人只有王粲,基本可以說對歷史沒有任何影響。

陳壽寫三國史書時,為啥只寫華佗,卻不提同樣醫術超絕的張仲景?

第三個原因,從留存資料看,張仲景的資料太少。史家為人立傳,必然要有豐富的資料,陳壽在撰寫蜀漢歷史時便提到過:“失其行事,故不為傳”,由於蜀漢沒有史官,所以有一些重要人物沒有辦法立傳,只能寫下名字。而後是裴松之等人在為《三國志》作注時,曾經極大地補全了一些缺失的內容,范曄在撰寫《後漢書》時也有很多關於漢獻帝時期的歷史補全。但他們也都沒有收錄有關於張仲景的資料,這隻能說明張仲景留存於世的資料確實太少。

張仲景在醫學界的地位,其實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步升高的,一直到宋元時期,張仲景才被稱為“亞聖”,而“醫聖”的稱呼是直到明代才有,此後一直延續至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