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孫權麾下兩大鐵血死士位列江東十二虎臣,武力不亞甘寧周泰!

文:操雲飛(作者原創授權)

江表十二虎臣,即

程普、黃蓋、丁奉、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他們

大多都在年事漸高之後以病死等方式離開,但是,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勇武之士,年輕之際在江東的創業期為孫家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用鮮血展現了江東男兒的志氣,陸機更評價他們為:“殺身以衛主”,這其中,他們所為的不僅僅是其主孫權,更是江東的氣概與尊嚴。這便是本篇的主角

陳武和董襲。

孫權麾下兩大鐵血死士位列江東十二虎臣,武力不亞甘寧周泰!

一、護主而亡

陳武字子烈,雖然歷史文墨不多,但是其在《三國演義》中出場的記載大大美化了一番,可見羅貫中先生對其的偏愛

(《三國演義》:身長七尺、面黃精赤、形容古怪)。

陳武生於廬江,廬江這塊區域的民風比較彪悍,有著一股視死如歸的風氣,而這種風氣在戰爭年間是非常可貴的,陳武身為“遊俠”一般的青年,身上自然也會帶有這種氣質,正好當時的孫策有著奪取廬江的計劃,雖然史書沒有明說,但可以猜測得到,陳武一定在這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並得以在奪取廬江之後於孫策手下收集了一批果敢善戰的廬江人,組成了一支“特種部隊”

(《三國志》:策破劉勳,多得廬江人,料其精銳,乃以武為督,所向無前)。

更值得思考的是,一般來說,江東的將帥在江東建立初期,都有著任職地方長官的經歷或者討伐山賊的故事,但是陳武完全沒有此類記載,僅有“累有功勞”一語。筆者猜測,正是因為陳武所率均是精英,屬於國家特種部隊,又擔任五校,負責孫權的護衛警戒工作,所以更多是作為孫權的一個後手殺招。

合肥之戰時,孫權一方被一舉擊潰時,孫權藏了許久的這支特種部隊可以說真正的救了孫權一命,在東吳大軍潰敗之際,陳武率部奮力迎戰,也在此役中奮戰而死。對於陳武的死亡,孫權痛心不已,不僅撥給陳家兩百戶復客,更讓陳武的愛妾給陳武陪葬,雖然此舉受到了一些人的批判,但是從陳武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孫權對陳武的極大表彰,也是對東吳其它將領的一種激勵。

孫權麾下兩大鐵血死士位列江東十二虎臣,武力不亞甘寧周泰!

二、暴風守船

同陳武近似,董襲也是以視死如歸著稱的勇猛之將。討伐賊寇時,董襲就展現了讓賊兵們望風而逃的霸氣;在征討黃祖之時,黃祖以蒙衝橫在沔口,又用粗繩子將船拴在石墩上,船上配有弓弩,形成了一道箭矢的防線,一時之間讓孫權軍難以前進,此時董襲就展現了自己無畏生死的一面,和淩統各親率死士百名,突進蒙衝。董襲更是親手砍斷兩根粗繩,一舉破解了黃祖的水上堡壘戰術,為此次討伐做出了突破性的貢獻,更讓孫權報了殺父之仇,有“斷紲之功也”。

濡須之戰時,董襲也是東吳方的參戰將帥之一,當時孫權命令董襲率五樓船(指船上建又五層樓的大船,船體高大,在水戰中士兵可以居高臨下進行射擊,有著非常大的作戰優勢)前往濡須口,但是到了深夜突然狂風大作,將五樓船傾覆。面對將士們的乘坐走舸而逃,董襲大聲怒喝道:“我受孫將軍的委託於此防備敵人,怎麼能就這樣逃走呢?再有言者立斬”

(《三國志》:“受將軍任,在此備賊,何等委去也,敢復言此者斬!”)。

當夜船沉之後,董襲淹死,孫權也“改服臨殯,供給甚厚”。對於董襲的這件事,有許多的人非常的不理解,認為此舉頗有莽夫之嫌,是不懂變通的呆子才會做的事情。但是筆者認為,在當時的濡須之戰時,孫權方並非優勢,董襲此舉,是有對於軍隊的激勵作用的,對於提升軍隊士氣是有一定幫助的。而且作為一名以衝鋒陷陣為主的將領,董襲也在這件事情當中展現了自己的烈士風氣,正如謝承所說:“襲志節慷慨,武毅英烈”。

孫權麾下兩大鐵血死士位列江東十二虎臣,武力不亞甘寧周泰!

三、後話

雖然陳武、董襲身死戰場,但是這二人在戰場之外也有著自己的一些獨特風采。陳武除了勇猛,也有樂善好施、寬厚仁慈的一面

(《三國志》:仁厚好施,鄉里遠方客多依託之。尤為權所親愛,數至其家);

而董襲也不是簡單地莽夫,有著過人的氣魄和大局觀,在江東孫權登位之後,面對吳夫人的擔心和詢問展現了可靠一面

(《三國志》:襲對曰:“江東地勢,有山川之固,而討逆明府,恩德在民。討虜承基,大小用命,張昭秉眾事,襲等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

江表十二虎臣,作為一方將領,江東之“爪牙”,也許他們的筆墨不多,但他們都在各方各面展現了自己傑出的一面,江東的光芒也因為有了他們而更加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