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終結七百多年錯誤說法漢文帝真霸陵現世為何不願葬在劉邦身邊

這幾天考古新聞最熱的莫過於漢文帝“真”霸陵的現世,大眾對此高度關注。因為漢文帝實在過於有名,作為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漢文帝在呂后之亂後被大臣擁立上位,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成功把漢王朝帶入正軌,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的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歷朝歷代對漢文帝都評價極高。而且此次又是透過考古,糾正了一個流傳七百多年的歷史說法,自然會引起大眾廣泛討論。

終結七百多年錯誤說法漢文帝真霸陵現世為何不願葬在劉邦身邊

霸陵位置千年謬傳的由來

今天大眾對於霸陵這個名字的熟知,可能多數來自於唐詩。李白的《憶秦娥》中有:“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後來人們將成語“霸陵傷別”,用來比喻送客上路,黯然傷懷。韋應物的詩《長安遇馮著》開頭第一句就是““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早在魏晉時名士王粲在《七哀詩》裡也寫道:“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表達依依惜別之情。

因為霸陵附近有一座灞橋,為通往華北、東北和東南各地必經之處,兩邊楊柳掩映,長安士人送別之所,於是這兒也就成了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

終結七百多年錯誤說法漢文帝真霸陵現世為何不願葬在劉邦身邊

霸陵,其實是漢文帝劉恆和他的皇后竇漪房合葬陵寢,有時寫作灞陵,顧名思義此地靠近“八水繞長安”中的灞河而得名。自元代以來,關於漢文帝霸陵的確切位置,記載的都是位於鳳凰嘴下。

這一說法最早出自元代的駱天驤,他是世居長安的“土著”,又當過京兆路府學教授。他編撰了一本綜合記錄長安地區自然和社會方面有關歷史與現狀的著作《類編長安志》,書中明確記載“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門東四十里白鹿原北鳳凰嘴下”。

終結七百多年錯誤說法漢文帝真霸陵現世為何不願葬在劉邦身邊

事實上到今天位於西安白鹿原的鳳凰嘴,其外形仍呈金字塔狀,與帝王陵墓的封土堆十分相似,結合古代地理書籍《三輔黃圖》中記載霸陵“在長安城東七十里,因山為藏,不復起墳”的說法,無怪乎20世紀上半葉,多名中外學者到此地考察後,都認定這就是霸陵,建國後的考古考察,所得結論依然如此。

今天的考古成果,最終認定漢文帝霸陵在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真”霸陵橫空出世,終結了七百多年的“鳳凰嘴下”的說法。

終結七百多年錯誤說法漢文帝真霸陵現世為何不願葬在劉邦身邊

漢文帝生前簡樸死後薄葬

公元前157年,農曆二月己亥日,漢文帝劉恆在長安未央宮裡去世,臨死前要求簡辦自己的喪事,死後薄葬,能做到這種程度,很大原因是由於漢文帝個人品德。

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中記載漢文帝,十分節儉不好個人享受,在位23年中從沒有擴建過一座宮殿,沒有添置過一件衣服,只用過一個素色的蚊帳,即使破爛了也不捨得丟棄,多次縫補使用。也沒有多養一匹狗或馬,所騎御馬的馬鞍也是繼承父親劉邦的遺物,並一直悉心儲存。

這在“以天下奉養一人”的古代皇帝中,節儉程度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了,在他的以身作則影響下,朝野上下節儉之氣蔚然成風。

終結七百多年錯誤說法漢文帝真霸陵現世為何不願葬在劉邦身邊

我們都知道古代皇帝陵寢的建造,往往是個大工程,所投入的人力物力甚多,修建時間一般會持續很長,厚葬之風更是一直都有,但漢文帝卻是個例外,他個人對於死後的喪葬禮儀看的很淡。

漢文帝說:“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

司馬遷在《史記·孝文字紀》中記載漢文帝遺詔中說:“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

漢文帝不僅要求陵墓簡樸,在他的遺詔中還要求喪事從簡,他死後棺槨停放一天就可以下葬,出殯的第二天,就都不再服喪了。不要影響百姓生活,可以照常勞作娛樂,民間娶婦嫁女也可照常進行。大臣們也不必興師動眾為自己慟哭,早晚祭祀時,只要十五個人哭靈就行了,行完禮就停止,其他時間不得擅自哭。自家人為他披麻戴孝時,孝布要在三寸之內,不用布車和兵器,夫人以下的宮中美女全都放回家。

不過由於霸陵一直未曾被髮掘,加上兩漢時期厚葬成風,後人對漢文帝所謂的節儉以及“霸陵薄葬”的記載有所懷疑,但今天江村大墓出土的陪葬品能證明歷史記載的真實性。

終結七百多年錯誤說法漢文帝真霸陵現世為何不願葬在劉邦身邊

正是因為漢文帝薄葬的要求,雖然是一座帝王的陵墓,但今天江村大墓出土的文物讓考古人員都吐槽說“都不怎麼樣”,“有代表性、有觀賞價值的文物都找不到”。大部分文物都是陶俑,除此之外就是陶器,還有銅器、鐵器小件。

相較於“薄葬”的漢文帝霸陵,劉恆的母親薄太后的陵墓(南陵)則奢華很多。考古人員發掘了封土西側的3座外藏坑,出土了上百件帶有異域裝飾風格的金、銀飾品。此外還有陪葬的各種“珍奇異獸”,如狍子、獼猴、老鷹和代表“龜鶴延年”的烏龜和仙鶴,猶如一座“動物園”。

終結七百多年錯誤說法漢文帝真霸陵現世為何不願葬在劉邦身邊

這是因為漢文帝劉恆對母親十分孝順,在《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則故事,就是漢文帝為母親薄太后親嘗湯藥,成為歷史上唯一以皇帝身份載入“二十四孝”的人。劉恆為了表示孝心,自然會厚葬薄太后。

霸陵遠離劉邦的長陵原因分析

漢高祖劉邦葬在渭河以北的西漢咸陽原皇家墓葬區,位於今天咸陽市向東方向約20公里的窯店鎮三義村北。漢文帝劉恆葬在渭河以南,在今天的西安東郊的白鹿原上,兩者直線距離相隔近50公里。

西漢11座帝陵中,除了漢文帝的霸陵與漢宣帝的杜陵外,其餘9座都位於渭河北岸的咸陽原上的“祖陵區”,漢文帝顯得十分“不合群”,漢文帝死後為何不願同他父親葬在一起呢?

終結七百多年錯誤說法漢文帝真霸陵現世為何不願葬在劉邦身邊

原因分析一:

這種安排是遵循了周禮中的“昭穆制度”。周人“宗法制度”中的“昭穆制度”是將所有的親族成員隔代分成了“昭”和“穆”兩個不同的群體。祖父和孫子屬於同一群,而父親和兒子則分在了不同的群。

漢文帝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第四子,在劉邦去世15年後,登基成為漢朝第三位皇帝,嚴格意義上來說是第五位皇帝,除了漢惠帝劉盈外,劉邦老婆呂后臨朝稱制時期,先後立過前少帝劉恭和後少帝劉弘兩個傀儡皇帝。劉恆同父異母的哥哥漢惠帝劉盈,已經葬入了咸陽原的皇家陵區中,漢文帝劉恆只能選擇咸陽原以外的地方歸葬。

終結七百多年錯誤說法漢文帝真霸陵現世為何不願葬在劉邦身邊

原因分析二:

漢文帝劉恆與父親劉邦的關係疏遠,不願意葬在身邊。漢文帝劉恆的母親薄姬原本是項羽部將魏豹的妾室,魏豹被韓信擊敗後,薄姬被召入漢宮並被劉邦寵幸生下劉恆,儘管誕下皇子但薄姬並不被劉邦所重視,極少被召見,劉恆也不被劉邦寵愛,被封在了偏遠的代國。

正常的情況下,劉恆不可能成為皇帝,他既不是皇后所生的嫡長子,又不是劉邦寵愛的兒子。但劉邦死後,即位的劉盈個性懦弱,大權被既有政治野心又有手段的母親呂雉所掌握,呂后死後功臣集團消滅了呂氏族人的勢力,在吸取了教訓後,選擇扶持了一位年齡較大、個性仁孝寬厚,且母氏一族勢弱的劉恆為帝,也就是漢文帝。

劉恆的即位並不是從劉邦手中接下的,雖為父子但並沒有太多感情,劉邦也許做夢也沒有想過這個毫不在乎的兒子能夠得到眾人擁護並且讓漢朝走向了盛世。

終結七百多年錯誤說法漢文帝真霸陵現世為何不願葬在劉邦身邊

原因分析三:

漢文帝因為選擇陪伴母親薄太后。劉恆在歷史機緣下即位,薄氏母憑子貴隨之被尊為皇太后。此時呂雉已經和劉邦在長陵合葬,薄太后要想合葬只能以嬪妃身份——這對於孝子漢文帝是絕不能接受的。

漢文帝劉恆只能另選他地,效法前朝秦昭襄王嬴稷的母親是宣太后羋月的做法,將母親安葬在自己選擇的新陵區。劉恆母子二人,就能在幽冥世界中繼續相伴,對於從小就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劉恆來說,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此。劉恆與皇后竇漪房、薄太后生前一家人,死後依然整整齊齊在一起,不去劉邦那裡湊熱鬧。

終結七百多年錯誤說法漢文帝真霸陵現世為何不願葬在劉邦身邊

原因分析四:

漢文帝個人的情感因素。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八歲的劉恆受封代王,其後劉恆在他就藩代地十五年,對代國有著很深的感情,霸陵的選址說明他懷念自己的封國,霸陵旁的大道可以助他“魂歸代國”。

最後歷史君說:

這次漢文帝霸陵得以重見天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考古學家的努力下,我們將進一步深入瞭解這位被後人推崇的漢代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