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秦始皇橫掃六國全靠此物,呂不韋監工誤差毫米,至今世人難以置信

我們知道,秦國從一個最弱小的國家,經多任君主的勵精圖治,皆因遺策,進而逐漸強大。到了秦始皇時期,更是奮六世之餘烈,併吞八荒,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然而經驗告訴我們,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所謂的強者,定然有超乎尋常人家的特徵。秦國的成功,不惟有經世濟國的人才,他們的兵器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秦始皇橫掃六國全靠此物,呂不韋監工誤差毫米,至今世人難以置信

在兩千多年前,雖然我國的兵器製造工業已經獨樹一幟,可是並沒有達到批次生產的工藝。所有的兵器都是一件一件純手工打造,雖然手工製造在當今的時代代表的是精湛技藝和質量優級。在古代兵器製造問題上有一個缺憾,那就是各種配件無法通用,一件兵器戰車破損了,修復就成了極大地問題。

然而秦國的武器,是按照標準化製造的,誤差之小,讓人難以想象。說到標準化生產製度,其實在我國東周時期已經出現,在關係到國家命脈的兵器製造工業上,戰國晚期的秦國體現得尤其突出。他們不僅有嚴格的生產標準、統一尺寸,甚至還責任到人,將製作者的名字刻在上面以便負責,有點像現在的質監部門的監管。甚至更加嚴格。

秦始皇橫掃六國全靠此物,呂不韋監工誤差毫米,至今世人難以置信

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呢?在戰爭中人尚且傷亡無算,更何況兵器呢。秦軍的這些規格相同,尺寸誤差極小的兵器配件,是完全可以通用的。想象一下,秦軍可以隨時撿一個完好的配件,隨手就可以裝配到損壞的弩機之中重新投入使用。跟對方的武器比起來,就相當於自動步槍和普通步槍的區別。優劣是顯而易見的。

春秋時期的典籍《禮記·月令》篇,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的記載,這是呂不韋主編的《呂氏春秋》中的記載。說的就是在生產的產品上刻上工匠或工場名字,並設定了政府中負責質量的官員職位“大工尹”,目的是為了考查質量,如質量不好就要處罰和治罪。

秦始皇橫掃六國全靠此物,呂不韋監工誤差毫米,至今世人難以置信

所以現在秦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劍,劍身的8個稜面遊標卡尺測量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已經出土的19把完整的青銅劍,每一把都是如此,劍身光滑,刃部打磨細膩、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2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同時還有發現的三菱弓弩箭頭有四萬多隻,箭頭的底邊寬度誤差不過毫米。

秦始皇橫掃六國全靠此物,呂不韋監工誤差毫米,至今世人難以置信

古人的製作技藝我們已經驚歎多時,然而還應該使我們驚歎的就是他們竟然真的把質檢,做成了一個部門,而且還有個質檢局“局長”,這個“局長”就是當朝宰相呂不韋。

如現在的公司上下級一樣,呂不韋手底下是個兵工廠廠長(工師),接下來的下級是丞(車間主任),再然後就是製造兵器的工匠。製作完成後要把名字屬在兵器身上,相當於編號,責任到人。有質量問題就嚴懲不貸。

秦始皇橫掃六國全靠此物,呂不韋監工誤差毫米,至今世人難以置信

質檢如此嚴格,獎罰如此分明。在其他六國仍然循規蹈矩製造兵器的同時,秦軍擁有如此規範化的兵器,焉能不勝?這一點,豈不值得我輩深思呢。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