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立國三百年,近10位皇帝禪位為僧,是一心向佛還是無奈之舉?

大家好,我們的小鬍子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唐朝末年,朝綱敗壞,中原大地起義頻發,有實力的節度使紛紛擁兵自立,唐朝皇帝亦不能自保,被後梁太祖朱溫罷黜,中原亂局已定。而與唐朝羈絆極深的南詔地區同樣難免戰亂,南詔王族被漢人鄭買嗣滅絕,其後接連建立大長和國、大天興國、大義寧國等國,但存在的時間都極其短暫。

不過,與中原近百年的亂局有所不同,南詔很快就被後晉節度使段思平所統一併建立大理國,大理段氏傳襲300餘年,共歷24帝,相比於中原五代十國之混亂、宋遼金的對峙狀態,大理著實安穩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其間發生的事情也深藏著重重波瀾。

最為明顯的便是相國高升泰篡位使得大理皇權偏移,雖然高升泰在臨終前留下遺命令高氏子弟“政歸段氏”,但其後近兩百年間,段氏皇權基本受制於高氏,無為之君還能虛享皇權,稍微想法的皇帝卻處處被高氏掣肘,最終只能黯然退位出家為僧。

立國三百年,近10位皇帝禪位為僧,是一心向佛還是無奈之舉?

高氏在西南地區發展歷史極為久遠,最早可追溯三國時期,根據《高氏源流總派圖》記載,其先祖高定跟隨諸葛亮入蜀,有功而封於益州太守。後與劉備病逝之際勾結東吳叛亂被誅,其後子孫大多平庸,直到大理建立才嶄露頭角。

段思平在建立大理之前受到大義寧皇帝楊幹貞的迫害而流亡,流亡期間不斷遊說滇緬部族得到支援,彼時高氏高方便是帶頭支援的部族,待大理國建立後高方被封為“嶽侯”,並賜予高氏家族大量的世襲封地,高氏在大理也逐漸興盛起來。

立國三百年,近10位皇帝禪位為僧,是一心向佛還是無奈之舉?

皇權衰弱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便是皇帝昏庸,任用佞臣致使朝綱敗壞民不聊生,又有皇室內亂,不得不倚靠外臣奪權致使權力偏移,而大理恰恰是第二種境遇。段思平改元七年後病逝,其子段思英繼位,卻被段思平之弟段思良聯合相國董伽羅篡位,被迫出家,這也開啟了段氏皇帝出家的先河。

段氏兩系之爭之際,高氏實力逐漸膨脹,原本董氏、高氏並立的局面逐漸被打破,高氏族人開始擔任大理相國之位,在不到百年時間內,高氏之權力已然足以影響皇位的沿襲,段素隆、段素真、段素興三位皇帝相繼禪位出家,段素興更是被當時的相國高智升廢黜,改立段思平玄孫段思廉為帝,至此兩系之爭百年後,大理皇權重歸段思平一系,而高氏在大理的權力已然接近頂峰,高智升也開啟了高氏在大理世襲相國的開端。

立國三百年,近10位皇帝禪位為僧,是一心向佛還是無奈之舉?

能量是守恆的,一處有得另一處必然有失,高智升對大理國權力的纂取,導致另一家族楊氏的不滿,楊氏掌權人楊允賢發動叛亂,無力平叛的楊思廉為求援於高智昇平叛,將高智升進封世襲鄯闡侯,分割王室直屬的白崖和甸地兩地予高氏。雖然透過這種方式段思廉的皇位得保,但也再無力抵擋高氏的崛起了,因此在晚年選擇內禪讓位於子段廉義。

楊雲賢叛亂雖定,但楊氏之禍仍未根除,五年後其子楊義貞再次發動叛亂,楊義貞的叛亂過程與數年前那場叛亂極其相似,但結果卻有不同,在位的段廉義被楊義貞殺死,段氏皇位出現空虛。我們無法揣測高智升是否有在暗處坐視叛亂髮生,但是在段廉義死後,高智升當即令自己的兒子高升泰出兵討賊,楊義貞死了,段思廉亦無子,而高氏利用這次機會順利完成兩代人的權力交接。

立國三百年,近10位皇帝禪位為僧,是一心向佛還是無奈之舉?

高氏擁立段壽輝為帝,高氏父子因靖難之功再次進封,高升泰頂替高智升相國之位且手握重兵。繼位的段壽輝極度憂慮高氏父子的權勢,卻無反抗之計,最終選擇禪位給堂弟段正明,繼位的段正明同樣無力改變局面,最終被高升泰罷黜為僧,高升泰改元建國是為“大中國”。

但繼位不到兩年高升泰便病重,臨終前令其子高泰明“政歸段氏”,於是大理國復國是為後理國,被扶上皇位的便是我們熟悉的《天龍八部》中的段正淳。

高氏雖然將皇權歸於段氏,但是對於大理的權力纂取卻並未鬆懈。高升泰之子高泰明繼任相國;高泰運鎮守騰衝;高泰賢鎮守永昌;高泰慧守善巨;大理全境八府四郡之地,經過多次分封每一府都有安排高氏子弟鎮守,相國之位亦在高氏子弟中世襲罔替。此後段氏雖座於皇位上,卻空有虛職,毫無實權。

立國三百年,近10位皇帝禪位為僧,是一心向佛還是無奈之舉?

高氏對大理的掌控除了政治軍事上的壟斷,還不斷透過與段氏的聯姻,維持高、段兩家明面上的和諧。實際權力卻被高氏牢牢握在手中,段氏皇帝大多選擇了禪位出家,表面上看,是因為大理皇帝崇信佛教,實際卻是在政治上對高氏專權的無奈之舉,最終只能選擇一個體面的方式退位,而避位出家便是一個不錯的理由。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