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王陽明的求聖之道與濟世之方

大家好,我們的子萱愛搞笑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王陽明的求聖之道與濟世之方

王陽明是我非常敬佩的中國古代的偉大人物之一。從明朝後期到清朝,人們就不斷地說他在氣節、文章、事功方面是有明一代第一人。清朝修《明史》,除帝王本紀外,只給三個人立了專傳,第一個是在土木堡之變中,堅守京師,對明朝有再造之功的于謙;第二個立專傳的就是王陽明;第三個是孫承宗,其餘的都是合傳。

王陽明不僅僅是明清以來氣節、文章、事功第一人,在我看來,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從小立志並且宣稱自己要做聖人,最後真的做成了聖人的一個人。做聖人的人一般開始都比較低調謙虛,明明是胸懷大志卻要韜晦自己,唯恐別人知道了陷害他。王陽明不一樣,他從13歲開始宣稱自己要成為聖人,然後苦苦追尋,經歷了30年的努力,大概在40歲到50歲期間,開始成為聖人,天下熟知,粉絲眾多,而且他的學說逐漸被主流思潮所接受。像這種從13歲,懵懵懂懂,完全不知道聖人是怎麼回事的時候,就開始宣稱做聖人的,王陽明恐怕是第一個,起了一種示範作用。從他以後,明朝的很多小孩子都想長大後要成為王陽明第二,很多文官也想成為王陽明第二。很多人自己否定了自己,王陽明是這麼好學的嗎?

學其上者得其中,學其中者得其下,我們沒辦法效仿他,我們只能夠學習他辦事的認真和從小立志的氣概,到底能夠到哪一步還是未知數。我有一次在學校講學,一個學生問我,老師,您說我現在學歷史有什麼用?我說你想幹什麼?他說我想幹大事,我也想成為王陽明,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我沒辦法,我只有跟他說,王陽明的最大優點是,當前在做什麼事情就把這個事情做到極致。你學習歷史,就在班裡、年級裡學到極致,你以後可能成為聖人。

王陽明的求聖之道與濟世之方

下面我們簡單地談一談王陽明的履歷。我有兩個觀點引起了爭議,我認為,第一,王陽明經常是為自己製造神話,故弄玄虛的。這個絕對不是抹黑,中國偉大的人基本上都要為自己製造神話,不製造神話你就成為不了神話。另外一個觀點是王陽明的學說是從異端到主流。

歷史上任何一個偉大的思想開始的時候都是以異端的身份出現,如果不是以異端的身份出現你入不了流,在別人的樹蔭底下再長也在這棵樹下,必須破土而出,才能衝破原來這棵大樹,這棵大樹就把你視為異端。世界上所有現在流行的宗教,一開始的時候都被視為邪教,無一例外。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邪教都可能成為宗教,也並不是所有的異端都可以成為主流,這就需要時代、需要打造、需要運氣、需要機遇,才能夠從異端到主流,由邪教到宗教,這是一個過程。

1472年,明朝建國以後的第105年,王陽明出生了,也就是明朝百年以後出了王陽明。我在很多地方講,王陽明在100年之前是不可能出現的,當然“王守仁”這三個字會出現,但是即使出現了,王學也不是我們現在知道的王學。什麼原因?一個個性人物的出現,必須需要個性的社會,一個缺乏個性的社會是無法產生有個性的人物的。有人問我研究王陽明研究到第幾層?我說我花的時間並不是太多,大概研究了三層左右,但是我悟王陽明大概悟到八層半。

為什麼?因為王陽明就是個三教九流的人,我也是個三教九流的人。我在很多場合跟朋友說,下鄉三年使我發生了五大變化。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如果不是到農村去,到工廠去,三教九流我都接觸,那我讀一輩子書,可能會成為一個很好的數學家或者天文學家,但是自從有了那些經歷以後,恐怕三教九流我都可以幹。我說我對王陽明會悟到八層半,就是因為有各種各樣的社會閱歷,有三教九流的朋友,王陽明就是各種朋友都有。所以如果沒有這些社會閱歷,沒有這些朋友,沒有接觸這些底層社會,只是一天到晚讀王陽明的書,琢磨王陽明的那些理念,都沒有實踐,怎麼去知行合一?

一開始,可能是王陽明自己,也可能是他祖父就在製造神話了。公元1472年(成化八年),王陽明在浙江餘姚出生。據說他母親懷孕14個月還沒有分娩,家人都非常擔心。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說,懷孕14個月是不可能的,這當然不是王陽明在製造神話,應該是他祖父在製造神話。有一天凌晨,他祖母陳氏做了一個夢,夢見天上飄下來一片雲彩,從這朵雲裡走出一個仙女,捧著一個嬰兒,仙女把這個嬰兒遞到她手裡。陳氏一覺驚醒,那邊就聽到小孩的哭聲了,她兒媳婦就分娩了,就在不平凡的這一天,產下了一個不平凡的王陽明。

據說就在這天凌晨,鄰居看到他家樓上有紅雲籠罩,後來他家的這座樓就叫“瑞雲樓”,既然是天上贈給的一個小孩,他祖父就給他取了個名字叫王雲。這個小孩子到了5歲竟然還不會說話,把家人急得要命。這個時候,神話又出來了。一個道士從他家門口,摸摸他的頭想跟他交流,發現他不會說話,王陽明的祖父出來了,說這小孩說不出話來。那道士說他小孩叫什麼名字?祖父說叫王雲,把王陽明出生時的情況告訴了道士,道士說,小孩是個好小孩,可惜說破。他祖父陡然醒悟,立即給他改了名字,名守仁,字伯安。結果改完名字第二天就會說話了,一開口就背出他祖父寫的最得意的那一首詩。他祖父高興極了。這又是個奇蹟。

王陽明的求聖之道與濟世之方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成華十七年的狀元,而且是以儒士身份考上的狀元。這裡我做一番說明。很多人都認為明朝的科舉考試分三級。第一級,各個省分開考,這叫鄉試,考取了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比如唐伯虎叫唐解元就是因為他是鄉試第一名。中舉以後就有資格參加第二輪考試——會試,會試是由禮部組織的,每三年一次,會試成功的就叫貢子,考取以後就是進士了,會試第一名叫會員。進士還要參加第三級考試——殿試,在奉天殿內考試,皇帝就是主考官,所有人都是天子門生,這個時候才分出等級:第一甲有三名,他們是賜進士及第,這三個人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甲進士有一百來人,這就是賜進士出身;三甲進士有一兩百人,叫賜同進士出身。

一般人是透過這麼三場考試,但是我們往往把前面的一場考試丟掉,實際上在鄉試之前還有考試,叫科考,也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資格考試,只有資格考試過了才能夠參加鄉試。而王陽明的父親不是以學校學生的身份去參加科試,他是以儒士的身份,也就是大家公認他已經是一個學問家了,以這種身份去參加鄉試,然後一步步到北京考取了狀元。

小孩子總要在父親身邊,王陽明的祖父在他10歲時候就把他送到北京去,讓他父親教育他。在我看來,王陽明受祖父的影響比受父親的影響更大。在他祖父的心目中,他的長房長孫比長子是更有出息的。長子是個學問家,會讀書,科舉運氣也好,一不小心中了狀元,但是在他祖父眼裡,那個中狀元的兒子還不如這個5歲說不出話來的孫子。在王陽明的眼中,中了狀元的父親也不如祖父,祖父書讀的也多,而且三教九流無所不會。王陽明跟隨父親到北京去了。他父親對王陽明的祖父把自己的兒子培養的這麼沒有管教不太滿意,於是就讓學校去培養這個孩子,把他送到同事家裡辦的私塾中去。教書先生連舉人也不是,如果考取了舉人的就不在這種學校教書了,就要到正規的學校去教書,像海瑞考取了舉人後到延平府南坪縣做教諭,《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考取舉人後在江西分宜縣做縣學校長,在私塾裡面教書的,一般是舉人都沒有考上的,王陽明就在那裡讀書。

那時候明朝已經進入了官本位、財富本位、文化本位並存的時候,各色人都在謀生,各色人都可以有購買力,北京街頭已經變成很好玩的地方了,王陽明上學以後也跟著同伴一起在各個地方巡視、遊玩,傍晚才回家,老挨父親的罵。他自己回憶,在這裡又碰到一個異人。異人跟他聊天,問小孩子讀什麼書?他就告訴別人讀什麼書。異人就告訴他,這個沒什麼意思,要從小立志,不要去考取什麼科舉,要做聖人。從那以後他就想做聖人,但是聖人是什麼東西,聖人是什麼樣子,他根本不知道,後來逐漸想到:做聖人就應該為國家建功立業。

王陽明的求聖之道與濟世之方

當時明朝的最大邊患是蒙古人,土木之變中明成化皇帝的父親明英宗就是被蒙古人抓走的。後來儘管蒙古人撤退了,他們依舊盤踞在河套一帶,並且經常到山西、陝西、河北掠奪農業民族的財產,所以邊患是明朝的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明朝有一句官諺:命運低,得三西,三西就是山西、陝西和江西,山西、陝西一帶經常受到蒙古人的騷擾,江西訟風太盛,且江西科舉風氣也盛,不容易撈到好處,若要撈好處的話容易出問題,一紙訴狀通常一告一個準。

王陽明在15歲的時候,單人獨騎(也有記載說一人一僕)到關外去看看蒙古人是什麼樣子,還碰上一個蒙古小孩,被他大喝一聲嚇跑了。於是他回來的時候很高興,路過伏波將軍馬援的廟,他就祭拜馬援。回到家後夢見馬援託夢給他,還給他一首詩,他一覺醒來竟然還背得出那首詩。15歲的王陽明立即寫報告向皇帝上書,就如何防禦蒙古的問題提出自己的主張。他的父親很生氣,怒斥他,兒子你不要到北京給我惹事了!於是在他17歲的時候,把他打發到江西來娶老婆。

人生四大幸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本來洞房花燭夜是男孩子女孩子都很高興的事情,但在這個洞房花燭夜最不幸福的是新娘子,新郎倌不知道到哪去了,家裡人找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才回來。回來問他幹什麼去了?原來在南昌他岳父的衙門旁邊有一個鐵柱宮,又叫妙極萬壽宮,祭祀的是道教許遜許真人。相傳南昌發大水,他用鐵柱把作怪的蛟龍鎖住,從此南昌不發大水,許遜就成為江西人的保護神。王陽明就跑到那裡和道士談養生去了。

後來他岳父去世,他覺得深深愧對這個家族,在和夫人一起返回餘姚的路上,經過江西上饒,聽說上饒有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叫婁諒,於是他就拜見婁諒。婁諒問他志向是什麼?他說志向是做聖人,但是不知道怎麼做。婁諒告訴他,聖人可學而得之,你可以透過讀書學會如何做聖人。從此以後王陽明就認真讀書了。

在這之前,他讀書都是有一搭沒一搭的,而且對朱熹進行奚落。在他父親的後花園裡面,有幾株竹子,他不理解朱熹的格物致知,對著後院的竹子思考了幾天幾夜也沒有思考出一個名堂,而且都思考得大病一場。我看來有點故弄玄虛的感覺,因為他壓根就不想成為學術家,他想成為一個政治家、社會活動家,所以他要到北邊去看蒙古人,他要到伏波將軍馬援的廟裡頭去看看,但自從婁諒告訴他,“聖人可學而得之”之後,他回到家裡就開始讀四書五經,和他的叔叔們一起考科舉。

21歲的時候,王陽明考中了浙江鄉試的舉人;22歲考進士,落第;25歲再考,又落第;28歲,第三次會試,名列第二,殿試列二甲第七名進士。在他頭兩次沒有考上的時候,他的同伴都很灰心,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他卻說了一句著名的話,叫做“人以科舉不第為恥,我以科舉不第為恥而恥”。在他看來,他父親考取了狀元也就那麼回事,他祖父什麼都不是,在他心目中卻極其高大。明朝的很多人去考進士,也就是證明一下進士沒什麼了不起,考取進士如探囊取物。

王陽明考取了進士以後,第一件事就是去修墓。我跟很多年輕朋友交流,當你不知道如何幹大事業的時候,你先把手上的小事業做好。王陽明從小立志做聖人,但是第一件事讓他修墳墓,他就把多給他的經費,加上透過自己的關係弄到的更多的經費,把墳墓修到極致。他修的這個墳墓非比一般,是個著名人物的墳墓,這個人物叫王越。此人在明朝頗有傳奇色彩。他在參加殿試的時候,寫了一大半了,突然來了一陣風把他的試卷捲走了,於是考場官員又給他發一疊紙讓他繼續寫,結果中了進士。

王陽明的求聖之道與濟世之方

明朝是文官帶兵,文官指揮作戰,武官在前面打仗,王越就指揮一支隊伍偷襲了河套地區的蒙古人駐地,殺死了500多個蒙古人,成為明成祖以來明朝軍隊和蒙古軍隊戰爭中最大的一次勝利。明朝廷賜他“威寧伯”,後來賜“威寧侯”。王陽明用自己從小琢磨的兵法安排民工把這個墳墓修理得很好,家屬很感謝他,要送他禮物。王陽明也許是靈機一動,也許是早有預謀,說我聽說威寧侯有一把劍,劍身上鑄著“威寧”兩個字,能不能把這把劍送給我?我也想學習他在邊疆建功立業。王越的家屬就把王越生前的佩劍贈送給王陽明。可以由此看出,王陽明想做建功立業的聖人,帶著這把威寧劍,儼然就成了軍統帥。

後來他一步一步經歷了很多,在北京開始講授自己的學習領悟。另外他覺得在孔孟學說和朱熹學說裡沒有得到他所需要的東西,因此他學習佛家的教義,道家的著作,儒釋道無不所學。他的老師婁諒告訴他,聖人可學而得之,到底怎麼學而得之?從哪裡學而得之?他不知道,他覺得很困惑,身體也不好,於是回到家鄉去養病。他在山洞裡頭讀書,後來他給這個山洞取了名字,叫“陽明洞”,給自己取了一個號叫“陽明子”,王陽明就是這樣叫出來的。

王陽明出生的時候,母親懷孕時間長了一點,5歲不說話、17歲結婚的晚上和道士談養生,這些可能都和身體有關係,因此他總想和道教、佛教的人在一起,學習導引術,也就是練氣功,使自己的身體強健起來,他甚至一度想遁入空門做道士。但是他祖母到80多歲,還是那麼樂觀主義的態度,這使他覺得如果遁入空門去做道士,會對不起祖母。

特別是有一次在江南一帶錄囚,清查監獄中的犯人,王陽明就到地藏王的道場——九華山去了。在九華山他想跟一個道士去養生,但是這個道士勸他:“你和我們不一樣,我們這種修行極其苦,你從小生活在尊貴之家,身體又這麼瘦弱,你是經受不起這種生存環境的折磨的,而且你胸懷大志,完全可以建功立業。希望你把這個心思去掉,不要入空門,不要破世俗,恰恰相反你要入世而不要離世。”王陽明在這個術士的勸導之下,又受到他祖母的精神感染,決心把自己和道佛隔離開來,重新進入官場,要辦大的事業。這樣心思一放下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有一次,王陽明跑到杭州靈隱寺去,看到一個和尚在唸唸叨叨,他就批評他說:“你這個和尚到這裡來幾年了?”和尚說:“來了三年,還要閉關三年。”王陽明說:“你家裡有母親沒有?”“有”“你家裡有祖母沒有?”“有”“你家裡有母親有祖母你想不想?”問的和尚痛哭流涕,說:“我想,我天天想。”王陽明說:“你天天想,你在這裡幹什麼?你趕快回去,對你父母、祖母盡孝去!”這個和尚大哭三聲,多謝施主。第二天王陽明再去的時候,這個和尚不見了,已經回去了。從此以後他就以一種新的面貌進入了官場。

王陽明的求聖之道與濟世之方

方誌遠

方誌遠,1950年2月12日出生江西吉安。研究生學歷,博士,教授。1968年參加工作,1994年8月加入民進。現任江西廣播電視大學校長,曾任江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院長,民進中央委員、民進江西省委會副主委,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歷史學會理事、江西省歷史學會會長。著有《明代國家權力結構及執行機制》《明清湘鄂贛地區的人口流動與城鄉商品經濟》《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明清江右商幫》等。2010年3月至7月,任臺灣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為研究所開設明代多元化社會的形成與國家應對、為本科生開設明代國家權力結構研究課程;另外,在韓國海軍軍官學校、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澳門城市大學等做專題演講。並應中央電視臺之邀,為央視十套“百家講壇”欄目錄制《大明嘉靖往事》;《萬曆興亡錄》;《國史通鑑》。

(橫山書院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務必聯絡)

清心悅讀

王陽明的求聖之道與濟世之方

想法丨發現丨習慣丨人文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王陽明的求聖之道與濟世之方

感悟生命

修學智慧

王陽明的求聖之道與濟世之方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