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宋朝時期的周邊國家中,為什麼金朝是"漢化"最好的一個

金朝是由東北地區的女真族所建立,以漁獵為生。

漢文文獻一致認為,女真是靺鞨部落中的一部,靺鞨中文明程度最高的粟末靺鞨在八世紀初建立了渤海國,靺鞨的另一部分是被稱為“黑水靺鞨”的七個部落,居住在黑龍江的中下游地區。女真人的第一代祖先源起於黑水靺鞨,完顏部就是作為黑水靺鞨的一支。

金朝以儒家作為基本思想,而道家、佛教與法家亦較廣泛流傳和應用。金朝思想家討論批判兩宋理學與經義學,讓理學再度於北方興起發揚中華思想。在學術思想方面,趙秉文被稱為“儒之正理之主”,他批評漢以來的傳注之學,充分肯定周濂溪、二程(程顥、程頤)建立的北宋理學。並且將佛教、道家與理學思想融合一體,以衛道統名於金。

宋朝時期的周邊國家中,為什麼金朝是"漢化"最好的一個

可以說,金朝的女真的漢化,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首先是金太祖、金太宗時期的文化相容。

在這一時期,儒學流傳到金地。完顏阿古打相當重視漢地文化,所以,“左右有三四人是漢兒及第者”。完顏兀室創造女真大字,從結構上來看參考了漢人的楷書,而根據“字從書傳”的規律來看,在此之前早已有儒家典籍傳入東北。

此外,在金太祖麾下有一名將完顏勖被太祖稱作“秀才”,可見,當時的儒家文化已在女真區域有了一定的發展。正因為儒家文化與金國統治者的發展理念不謀而合,所以,在金朝立國早期就已基本確立了以儒學為主的治國傾向。

當然,從金國建國初期的制度來看,當時的金朝統治者還引入了部分契丹文化與制度。由此可見,金朝初期的文化發展是相容幷包的。

宋朝時期的周邊國家中,為什麼金朝是"漢化"最好的一個

接下來,則是金熙宗至金章宗時期儒學蓬勃發展。

自金熙宗開始,金朝皇帝開始效仿中原皇帝,進行祭孔。史料記載,公元1140年孔子的後人孫璠襲封衍聖公;公元1141年二月“上親祭孔子廟,北面再拜”;次年正月,孫璠離世,其子繼承衍聖公的封號。從這裡不難看出,此時的金朝統治者已經開始尊孔。

不同於中原王朝賜予孔子後人的封號,金朝的“衍聖公”並不是有名無實的虛銜,而是有一定權力的。根據文獻的記載,衍聖公的職責是督造孔廟,安排孔廟值守的守衛、主持祭孔的相關工作、制定祭孔的法典等。

到了金章宗登基後,祭孔的禮儀已經相當完備。當時的金朝各地,普遍修有孔廟,且沒有出現被毀壞的情況,可見,尊孔已經逐漸在金朝形成風氣。

即便是在南侵北宋時,金朝所施行的文化掠奪政策亦能看出儒學在金國的蓬勃發展。在攻陷汴京城之後,金人便開始在城中大肆搜書,“指名取索書籍甚多”,將儒學經典全部擄掠到北境。當時金兵特地闖入國子監,向值守的官員索要藏書。

非但金朝官方在汴京大肆搜書,私人的掠奪亦未停止,“眾人爭趨府庫取財物,宗憲獨載圖書以歸”。相比之下,完顏勖則更加誇張,他掠奪了上萬卷的典籍,“載數車而還”。

宋朝時期的周邊國家中,為什麼金朝是"漢化"最好的一個

再者,從金朝的教育制度上,我們同樣能夠看出儒學在該區域的蓬勃發展。

金國的教師來源有兩大渠道:

第一種渠道是從異域吸納師資力量。

在金朝立國之初,尤其是在與遼國開戰期間,金朝網羅了一大批遼地的進士,委以重任,讓他們擔任太學的教師。覆滅北宋以後,金兵擄走大量儒生。在攻陷汴京後,更是指名道姓地索要了十名博士,以及三十名飽學的太學生。或許是因為數量不足,後來降將劉彥宗還被調派到河北,在州縣大肆搜尋舉人,將他們抓到金地興學立教。

第二種渠道是金朝著力培養的師資力量,也就是女真知識分子。

很多女真人雖然沒有透過科舉,但他們的文化素養卻是值得肯定的。這些人聲名鵲起後,均被金朝破格提拔,從事官學教育。合椿年,紇石烈良弼的老師,均是沒有科舉出身的名士。一些科舉出身的女真名士,亦會投入到教育事業中,例如:徒單鎰“明敏方正。學問該貫,一時名士皆出其門,多至將相”。與徒單鎰同榜的舉人共有二十七人,全部被金朝授予教育相關的職務。

宋朝時期的周邊國家中,為什麼金朝是"漢化"最好的一個

最後,便是衛紹王到金哀宗時期的儒學衰落期。

即便這一時期的儒學仍看似興盛,王朝仍在宣揚孔孟之道,但此時的金朝已走過了繁盛期,其領土被限制在河南一隅。在這種局面下,金朝統治者不得不將重點放在整頓吏治上,以至於,出現了“宣宗南渡,吏習目盛,苛刻成風”的情況。國家處於危亡之秋,科舉的公正嚴明亦受到影響,逐漸變成濁流“金自泰和、大安以來,科舉之文其弊益甚”。

除此之外,金朝的文壇因為沒有大儒的引導,儒家文化逐漸滑坡,主體思想的地位受到撼動。這一時期金朝的儒學經典遺失相當嚴重,加上各種諸子思想爭奇鬥豔,都在爭奪儒學思想的主導地位。儒學思想無法拯救東漢與晚唐,亦無法拯救處於內憂外患之中的金朝。自此,女真儒學文化隨著金國的衰落而式微。

宋朝時期的周邊國家中,為什麼金朝是"漢化"最好的一個

可以說,這種局面,也間接成為了元代“九儒十丐”的誘因。

參考資料:

【《金朝的文化融合》、《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