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以前的"正統觀",宋代以後發生的變化

導語:以前的“正統觀”,宋代以後發生的變化

正統之論紛繁複染,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對正統標準有不同的論述。先秦時期,佔據中原地域、具有中原文化成為判別正統的標準。中國華夏文明在黃河流域興起,因此華夏先民便以中原地區為天下中心,並以居住在中原地區引以為自豪,把中原之外的四方族視為夷狄,《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雲:“天始廢始施,地必待中,是故二代必居中國,法天奉本,執端耍以統天下。朝諸侯也”,正如現代學者胡克森所說:“由於佔據中原,有一種強烈的自尊意識,因而佔據中原者就可以向四周發號施令,進行征伐。

以前的"正統觀",宋代以後發生的變化

”孔子把周禮看成區別“諸夏”和“夷狄”兩種族的標準,孔子認為夷狄地區禮樂教化貧乏,他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氣而“諸夏”地區知曉周禮,因此優越於其他文明,知周禮即通曉華夏禮儀和文化,“行禮義者為華,不行禮義者為夷”因而強調“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韓愈在《原道》中對孔子把文化作為區分華夷標準的觀點評論到:“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唐代陳騎在其《華心》中總結孔子的“華夷”觀說:“夫華夷者,辨乎在心,辨心察其趣向,有生於中州者而行戾乎禮義,是形華而心夷也;生於夷域而行合乎禮義,是形夷而心華也。”胡克森指出:“整個先秦時代是否能成為正統,主耍不是以民族血緣為依據,而是以山居中原地域,擁有中原文化為標準。”對先秦的正統內容可謂一語中的。

以前的"正統觀",宋代以後發生的變化

大一統觀念和“五德終始”說在先秦時期開始萌芽,大一統觀念最早見於《春秋公羊傳》:“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易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戰國末期,部衍根據陰陽五行學說創立“五德終始”說,以“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為“五德”,“五德”依次運轉,迴圈往復,成為解釋王朝更迭的重耍理論,“‘五德終始說’是是鄒衍思想的核心,鄒衍對戰國末期的諾子之學以及相關的思想資料進行了借鑑,並結合了齊國所特有的海洋文化,進而構建起了驚世駭俗的五德轉運之說。”

以前的"正統觀",宋代以後發生的變化

秦統一後,大一統觀念和“五德終始”說成為秦朝論正統的標準。秦朝的大臣稱頌秦皇“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人跡所至,無不臣者”秦朝丞相王綰等人稱:“陛下興義兵,誅殘城,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廷尉李斯也說:“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可見,火一統觀念深入秦朝君臣心中。“五德終始”說在秦朝有廣泛的影響,秦始皇依據此理論,推衍秦之德運:“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號,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認為秦統一是以水德代周之火德,其水德的傳接屬於天意,符合天統,因此為正統。

以前的"正統觀",宋代以後發生的變化

漢朝統治階級也十分重視大一統和“五德終始”念。董仲舒論正統言:“《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董仲舒把《春秋》公羊學的“大一統”之義加以發揮,說:“《養秋》曰王正月。……何以謂之王正月?曰王者必受命而後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禮樂,一統於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繼仁通以己受之於天也”、“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應變,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謂之王正月。”董仲舒的正統思想是以“五德終始”說為依據,結合《春秋》“大一統”觀念,因此,從時間上講,它是天命正統之始;從空間上說,有一統天下之意。

以前的"正統觀",宋代以後發生的變化

漢代很多學者用五德終始”說來推衍漢運,《史記封禪書》記載:“魯人公孫臣上書曰:‘始秦得水德,今漢受之,推終始傳,則漢當土德’”“《漢書郊祀志》班丨雲:“彼以五德之傳從所不勝,虞土、夏木、商金、周火,秦代周德在水德,故謂漢據土而克之。”“可見,秦漢時期“五德終始”說、大一統思想判定正統王朝的標準。

以前的"正統觀",宋代以後發生的變化

正統觀念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無論在政治方面還是和史學方面都佔有非常重耍的地位,正統之辯曾是中國古代政治與史學關注的一大重心,其中魏勤正統之爭被歷朝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