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劉伯溫臨死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至死都沒明白他的用意

歷史上出現過許多聰明絕頂的謀士,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明代的劉伯溫,無疑是其中名氣最大的兩位。諸葛亮不必多言,為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神乎其神的能力讓人頂禮膜拜。劉伯溫也不簡單,不僅文章寫得好,位列“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中,還精通天文、兵法,成為明太祖朱元璋身邊的首席軍師。

劉伯溫臨死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至死都沒明白他的用意

元朝末年,當時著名文學家揭傒斯,只看了劉伯溫一眼,就斷定他日後必成大器:“此魏徵之流而特過之,將來濟時器也。”果不其然,劉伯溫從公元1359年開始追隨朱元璋,深得朱元璋賞識,把他當成左膀右臂,軍國大事都與他商議後再做決定。在平定張士誠、陳友諒的過程中,劉伯溫獻上不少計策,可謂是“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在朱元璋心目中,劉伯溫如同漢代的張良,若是缺少劉伯溫的輔佐,朱元璋很難打下天下。朱元璋一般不輕易夸人,卻經常當著群臣的面,對劉伯溫讚不絕口:“劉基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議論之頃,馳騁乎千古。”由此可見,劉伯溫確實很厲害,並非浪得虛名。

劉伯溫臨死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至死都沒明白他的用意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句名言:“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令人意外的是,劉伯溫功勳卓著、智謀超群,爵位卻不怎麼高,與他的功勞完全不匹配。據史料記載,朱元璋當皇帝之後,對有功之臣加官進爵,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等人,全被授予各種公爵。

比如李善長,直接當了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另外被封為韓國公,年祿四千石。而劉伯溫只是被封為誠意伯,年祿二百四十石,不及李善長的十五分之一。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朱元璋之所以這樣對待劉伯溫,並非他的功勞不突出,而是他太聰明,讓朱元璋琢磨不透。

劉伯溫臨死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至死都沒明白他的用意

劉伯溫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同時也明白朱元璋的性格,為了家人安危,劉伯溫選擇急流勇退,於公元1371年提交辭職報告,很快獲得批准,帶著妻兒老小返回老家青田,從此閉門不出。四年後,劉伯溫病入膏肓,臨死前叮囑兒子,要把一筐魚送往京城,交給明太祖朱元璋。

兒子謹遵他的遺囑,趕緊買來一筐新鮮的魚,以最快的速度送往皇宮。得知劉伯溫已經去世,朱元璋多少也有些傷心,史書雲:“上知誠意伯薨,涕袍而悲,撫籍而嘆。”隨後看到這一筐魚,朱元璋心裡非常疑惑,百思不得其解,問群臣是否清楚劉伯溫的用意,結果全都搖頭。

劉伯溫臨死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至死都沒明白他的用意

更重要的是,劉伯溫的老家是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縣),距離當時的明朝都城南京將近七百公里,那一筐魚送達皇宮的時候,基本都沒有了呼吸。於是,朱元璋就對大臣們說:“劉基善弄巧謀,影弓昭危,死亦為之,其性如此。”意思是說,劉伯溫的生前就喜歡裝神弄鬼,現在死了也不老實,弄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故意讓別人不安心。

話雖如此,朱元璋也沒有扔掉這筐死魚,而是讓人儲存起來,以後有時間再研究。時光荏苒,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來到了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臨終之前,還想著劉伯溫送來的那一筐魚,卻至死都沒想明白他的用意。其實,劉伯溫給朱元璋準備的一筐魚,有兩層深刻含義。

劉伯溫臨死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至死都沒明白他的用意

第一層含義,是要告訴朱元璋,朝廷就像是一個魚缸,大臣如同魚缸裡的魚兒,嚴酷的律法不可取,否則把文武大臣都幹掉了,大明江山就危險了。第二層含義,是讓朱元璋明白,要嚴加約束各地藩王,防止藩王權力太大。

只可惜,朱元璋沒有領悟劉伯溫的用意,殺了很多功臣,包括大將軍藍玉。太子朱標因病去世後,朱元璋立長孫朱允炆為繼承人,卻沒有削減藩王的軍隊,埋下了巨大隱患。後來,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假如朱元璋當初明白劉伯溫的用意,孫子朱允炆不會那麼慘吧。

劉伯溫臨死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至死都沒明白他的用意

在你看來,如果朱棣謀反失敗,建文帝朱允炆繼續當皇帝,能否把大明江山治理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