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這四首不為人知的北宋邊塞詩,道盡了北宋在西北戰場的喜怒哀樂

邊塞詩是唐詩中的重要題材,像王維的《使至塞上》、王翰的《涼州詞》、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等都是家喻戶曉的經典。其中所體現出的恢弘、無畏以及視死如歸的精神至今仍感動著無數讀者。

這四首不為人知的北宋邊塞詩,道盡了北宋在西北戰場的喜怒哀樂

相比之下,宋朝邊塞詩的名氣就要小很多,一來是因為宋朝在軍事層面備受詬病,無法與盛唐相比;二來宋朝文人的詩詞在整體上給人一種溫婉細膩的感覺,即便如蘇軾、辛棄疾這樣的豪放派,也有“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樣嬌羞婉約、百轉柔腸般的句子。

最為有名的宋朝邊塞詩,恐怕就是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了,除此以外再難找出一首為人熟知的邊塞詩。

事實上,兩宋時期由於邊患頻仍,戰爭多發,邊塞詩的數量還是不少的;尤其是北宋,中後期在西北戰場與黨項、羌、吐蕃等民族打得不可開交,當時駐守在西北前線的將領、文臣們留下了一大批詩作。

接下來為大家介紹其中的四首:

首先來看北宋名臣文彥博所作的《從軍行》。

《從軍行》北宋·文彥博

汗馬出長城,橫行十萬兵。晨驅左賢陣,夕掩亞夫營。

雪壓龍沙白,雲遮瀚海平。燕山紀功後,麟閣耀鴻名。

宋仁宗時,党項首領李元昊稱帝,由於此前党項部落一直是北宋的附屬部落,其首領也接受北宋的冊封,因此李元昊“自立為帝”的行為在北宋看來屬於叛亂,宋仁宗不承認元昊的帝位,宋夏兩國開始交戰。

這四首不為人知的北宋邊塞詩,道盡了北宋在西北戰場的喜怒哀樂

此時的文彥博先是擔任河東路轉運副使,負責前線將士的糧草運輸工作;隨後知秦州(今甘肅天水,當時為宋夏交戰前線),直接負責該州的軍政事務。

押運糧草的民兵有數萬之多,運糧車輛浩浩蕩蕩、無邊無沿;文彥博騎乘一匹駿馬,親自護送,不敢有半分疏忽。寒風凜冽,戰馬嘶鳴,他望著前方的戈壁沙漠,腦海中浮現出西漢名將霍去病擊潰匈奴左賢王、東漢名將竇憲追擊匈奴直至燕然山的畫面,心潮澎湃,揮筆寫下了這首《從軍行》。

《從軍行》字裡行間流露出文彥博早年身處邊關時的豪情壯志,事實上他對於北宋當時的對夏戰爭也是做出了貢獻的,正是由於他對麟州有力的後勤支援,導致李元昊圍攻麟州十日不下,只能撤退。

這四首不為人知的北宋邊塞詩,道盡了北宋在西北戰場的喜怒哀樂

電視劇《清平樂》中的文彥博

對於文彥博的上述描述似乎與人們對他的固有印象大有不同,因為在今天看來,文彥博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保守派”。在政治生涯的晚期,他不僅反對王安石變法,還反對熙河開邊,甚至同意司馬光還給西夏四座城寨的做法,這與《從軍行》裡“燕山紀功後,麟閣耀鴻名”的鴻鵠壯志格格不入,個人政見的前後反差如此之大,不免令人唏噓。

由此可見,這首《從軍行》的意義不僅在於向我們講述了一位北宋名臣的愛國情感,更在於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人的一腔熱血真的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消逝。

再來看北宋名將蔡挺的詞作:《喜遷鶯·霜天秋曉》。

《喜遷鶯》北宋·蔡挺

霜天秋曉,正紫塞故壘,黃雲衰草。漢馬嘶風,邊鴻叫月,隴上鐵衣寒早。劍歌騎曲悲壯,盡道君恩須報。塞垣樂,盡櫜鞬錦領,山西年少。

談笑。刁斗靜,烽火一把,時送平安耗。聖主憂邊,威懷遐遠,驕虜尚寬天討。歲華向晚愁思,誰念玉關人老?太平也,且歡娛,莫惜金樽頻倒。

蔡挺是北宋中期的名將,在宋英宗和宋神宗在位期間戍守於北宋的西北邊陲,多次擊敗西夏軍隊,戰功頗著。

這四首不為人知的北宋邊塞詩,道盡了北宋在西北戰場的喜怒哀樂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九月,夏毅宗親率數萬大軍圍攻北宋在西北的重要城寨大順城(在今天的甘肅省慶陽市),防守大順城的蔡挺一面指揮士兵堅守城池,一面派士兵持強弩出城,一陣箭雨落下,西夏軍隊大敗,夏毅宗本人也被流箭射中,倉皇逃走。

不甘心的夏毅宗轉變進攻方向,衝柔遠城而來,而蔡挺早就派遣得力干將張玉在那裡駐守了。張玉召集三千死士夜襲夏營,再次擊敗夏軍。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二月,西夏集結數萬兵馬準備入侵宋境,蔡挺得到訊息後派出奇兵擊敗對手,隨後派四路人馬追擊,擊潰了七個党項部族。西夏劫掠環慶路,蔡挺命張玉率萬人馳援,再次擊敗夏軍。

熙寧五年的這次戰役結束後,蔡挺已經58歲,鬚髮盡白的他站在城樓上,望著蒼茫的塞外,頓生感慨,寫下了這首《喜遷鶯·霜天秋曉》。詞中既有“劍歌騎曲”的悲壯,也有“金樽頻倒”的豁達,更有“玉關人老”的傷感。

這四首不為人知的北宋邊塞詩,道盡了北宋在西北戰場的喜怒哀樂

這首詞當時盛傳於東京汴梁,宋神宗看到後感動不已,尤其“誰念玉關人老?”一句,讓神宗察覺到了蔡挺想回到中原的想法,於是下詔讓蔡挺從邊關回京養老,擔任樞密副使一職,7年後,蔡挺病逝,諡敏肅。

第三首詩作是北宋大科學家沈括的《鄜延凱歌》。

《鄜延凱歌》北宋·沈括

天威略地過黃河,萬里羌人盡漢歌。

莫堰橫山倒流水,從教西去作恩波。

沈括是北宋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史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在多個領域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物理層面,他發現了磁偏角,比西方早400多年;發現了應弦共振現象,比西方早500多年;化學層面,他命名了石油;數學層面,他發明了會圓術,促進了平面幾何的發展;光學層面,他對小孔成像、凹面鏡成像等原理作了準確描述;天文層面,他用晷、漏觀測發現了真太陽日有長有短。

這四首不為人知的北宋邊塞詩,道盡了北宋在西北戰場的喜怒哀樂

地理層面,他分析出華北平原是由江河沖積而成;根據化石來推究古代氣候的變遷;解釋虹的大氣折射現象;用月亮的盈虧來論證日、月的形狀及海潮與月球的關係;在木板上製成立體地理模型,比瑞士十八世紀出現的地理模型圖早七百年。水利層面,他主持汴河的疏浚工程;醫藥層面,他蒐集醫方,彙集成兩本醫藥學著作《良方》和《靈苑方》。

經濟層面,他改革鑄銅法,提出了“錢利於流”的貨幣理論;外交層面,他曾出使遼國,與契丹人就邊界問題據理力爭;藝術層面,他撰寫過《樂論》、《樂器圖》、《三樂譜》、《樂律》等著作。

更令人意外的是,沈括還有相當不錯的軍事才能。

宋神宗在位時,大力開拓西北方向疆域,拓地兩千裡,史稱“熙河開邊”,並發動了志在滅掉西夏的戰爭,而沈括的政治軍事生涯主要就在這個時候。

元豐年間,他就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知延州,指揮軍隊先後拿下了浮圖、吳堡、義合、葭蘆等軍事重鎮,受到了朝廷的褒獎。而這首《鄜延凱歌》就是誕生在這個時候。

這四首不為人知的北宋邊塞詩,道盡了北宋在西北戰場的喜怒哀樂

“天威略地過黃河,萬里羌人盡漢歌”,體現了沈括到任西北之初,屢戰屢捷,宋軍士氣高昂,西北羌人、吐蕃等部落紛紛歸順的宏偉場面。從熙寧初年到元豐四年,北宋在西北戰場取得了巨大成功。

“辛巳,宰臣王安石等以修復熙州、洮、岷、迭、宕等州,幅員二千餘里,斬獲不順蕃部萬九千餘人,招撫小大蕃族三十餘萬帳,各已降附,上表稱賀。”——《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四十七》

當時整個北宋朝廷都沉浸在這樣的軍事勝利之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沈括才驕傲地寫出了“萬里羌人盡漢歌”這樣的詩句。

最後一首是神宗朝官員李師中的《過嚴關有感》。

《過嚴關有感》北宋·李師中

大抵孤忠報國難,古今共是一長嘆。

玉關還路春無綠,定遠歸來鬢已斑。

詩中的“嚴關”即“玉門關”,也就是蔡挺《喜遷鶯》中提到的“玉關”,在今天的甘肅敦煌。這首邊塞詩的風格與前邊三首截然不同,充滿了“鬱悶”和“悲傷”,能讓人感覺到詩人因不受重用而產生的哀怨。

這四首不為人知的北宋邊塞詩,道盡了北宋在西北戰場的喜怒哀樂

這就不得不說到宋神宗時期新黨和舊黨之間的恩怨了,對於王韶的《平戎策》,也就是主張朝廷在西北方向收服吐蕃、進攻西夏一事,王安石、呂惠卿等新黨人士表示支援,而司馬光、範鎮、文彥博等舊黨人士表示反對。當時的李師中就職於西北前線,與王韶意見不和,屬於舊黨範疇,於是被王安石等新黨派罷黜。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師中寫下了這首《過嚴關有感》,原本是生機勃勃的春天,但卻寫出了寒冬一般的死寂與淒涼。

這首詩的創作年份應該在宋神宗熙寧初年,正當王韶意氣風發地領兵出塞時,被罷免官位的李師中卻向著相反的方向出發了,他從此告別了西北前線,再也沒有回來過。

結語

四首邊塞詩(詞),從仁宗朝講到了神宗朝。四位作者的背後,是一個時代的喜怒哀樂。

注:圖片源於網路,有疑問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