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剛直偉岸韓退之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當大唐國都長安沉浸在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之中,當萬千臣民興高采烈地恭迎佛指舍利之時,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字退之)卻因在朝堂之上呈奏《論佛骨表》,個人命運急轉直下。唐憲宗震怒,當眾宣佈處死韓愈;經宰相裴度等人求情,才將其貶往數千裡外的潮州做刺史。

韓愈拖家帶口,在大雪天上路。行至藍關,又遇大雪封關、馬無法前行,仕途受挫與險惡環境互動疊加,讓其頓感茫然無措、萬念俱灰。這時,其侄孫韓湘前來送行,韓愈為他留下一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的詩作: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這首耳熟能詳的詩篇,是韓愈對自己冒險勸諫、不幸被貶和路途環境的描寫。一千多年過去了,大詩人韓愈雖然遠去,但他的那篇《論佛骨表》成了經典範文。他的詩作提升了藍關古道的知名度,他的勸諫沒能阻止朝野狂熱的崇佛舉動,但詩作傳遞的被冤枉的情緒,從那時蔓延到了現在,也許還將繼續蔓延下去。無數敬慕、同情韓愈的人們,被他的這種情緒裹挾著,曾經或正在為他的遭遇打抱不平:韓愈勸諫朝廷停止迎奉佛骨的出發點是好的,他所列舉和陳述的都是事實,他生活在以善於納諫而著稱的朝代,結果卻被貶到了遙遠蠻荒之地,韓愈確實是夠冤的。

翻開唐朝的歷史,崇佛禮佛、每三十年迎奉佛指舍利一次,是唐太宗李世民定下的一項規制。李唐王朝本應尊崇道教,卻將崇佛發展到無以復加的程度,與唐朝政權浸染著腥風血雨的奪取和鞏固過程有關。唐朝在推翻隋朝、建立政權不久,李世民便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登上帝位。他希望透過敬佛禮佛,促使僧俗各界一心向善,消除社會戾氣,減少暴力殺戮,可謂用心良苦。後來繼任的大唐皇帝,除非遇到大的動亂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沒有理由不遵從這一祖制。

當歷史的一頁翻到元和年代,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已是明日黃花。經過數代皇帝接續努力,安史之亂平息了,社會秩序好轉了,生產生活得到了一定恢復。特別是唐憲宗李純,常常以祖上聖明之君為榜樣,認真總結治世的經驗教訓,勤於政事,君臣同心,取得了元和削藩的重大政績,成就了中興氣象。然而,唐憲宗深知,老百姓對社會現狀不滿意,許多人仍然懷念大唐盛世。因而他寄希望透過奉迎佛骨,努力彌合社會裂痕,凝聚起朝野上下恢復盛世榮光的力量。當爐火燒得正旺的時候,韓愈一盆冷水澆來,干擾了朝廷的視線和行動。在這種情況下,掌握天下生殺予奪大權的皇帝,對韓愈從處斬改為貶謫,似乎已經是法外開恩了。

古代文人往往有以文輔政的社會理想。“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看到當時整個社會為迎奉佛指舍利耗費巨大人力物力,許多家庭面臨傾家蕩產的時候,便將個人榮辱安危置之度外,犯天顏,毅然上書勸諫。細覽這篇《論佛骨表》,有理有據,鞭辟入裡。 從諫如流,是唐太宗李世民引領的執政風格,他的後世子孫或多或少地受到他的感染和影響,唐憲宗就是唐朝中後期一位比較善於納諫的皇帝。可話又說回來,真正以納諫而留名史冊的皇帝只有唐太宗,他的子孫皇帝納諫的胸懷和氣度相對有限,無法達到他的水平。然而這相對有限的納諫,卻容易給當朝官員造成錯覺和誤判,大家誤以為又遇到了像唐太宗那樣的明君,便可著勁兒直言勸諫,到頭來屢屢因之惹事。在韓愈之前,白居易就因寫了大量的諷喻詩而受到排擠,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次韓愈又步其後塵。是否可以這樣設想:假如韓愈勸諫之舉發生在貞觀年代,他的諫言也許會被採納,起碼結局不會那麼糟吧!韓愈生不逢時,長嘆一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