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力助曹丕稱帝的吳質,為何死後落得一個“醜侯”的惡諡呢

曹丕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同年,曹丕迫使漢獻帝劉協退位,正式建立了三國之一的曹魏。對於曹丕來說,在公元217年之前和曹植展開了激烈的較量,至於較量的目標,自然是希望成為曹操的繼承人。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開始的時候,曹操無疑更加喜歡才華橫溢的曹植,低調的曹丕,則處在下風。但是,在吳質、司馬懿等人的幫助下,曹丕成功戰勝了曹植,被曹操立為魏王世子。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力助曹丕登基稱帝的吳質,死後卻落得一個“醜侯”的惡諡,這是為什麼呢?

力助曹丕稱帝的吳質,為何死後落得一個“醜侯”的惡諡呢

首先,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吳質(177年—230年),字季重,兗州濟陰(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東漢末年,曹操在鄄城招賢納士,吳質應召而至。因為博學多才,所以,吳質受到了曹操、曹丕父子的欣賞。不過,比較有意思的是,因為相貌一般,曹植並沒有對吳質過多的關注。因此,在曹植以貌取人的背景下,吳質自然和曹丕越來越親近,從而形成了真摯的友誼。公元217年,曹丕被立為魏王世子,吳質出任朝歌(今河南淇縣)長,又遷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曹丕之所以能夠擊敗曹植,繼承曹操的魏王寶座,並登基稱帝,吳質可以說立下了頭功。因此,在曹丕剛剛成為魏王世子的時候,就對吳質封賞了。

力助曹丕稱帝的吳質,為何死後落得一個“醜侯”的惡諡呢

在曹丕、曹植的較量中,曹植因為才華確實力壓曹丕,所以受到了曹操的喜愛。但是,吳質沒有建議曹丕在吟詩作賦上和曹植一爭高下。而是建議曹丕:“與魏王辭別時,你什麼都不要說,只管哭泣就行了。”曹丕因為對吳質的信任,就照做了,並且哭的非常傷心。曹操及其左右很受感動。長此以往,曹操越來越覺得曹丕誠實孝順,感情真摯,反而曹植有些華而不實了。並且,吳質要為曹丕出謀劃策,讓他注意自己日常的行為,也即謹小慎微,不給對方挑刺的機會。與此相對應的是,曹植則恃才傲物,恃寵嬌縱,不僅留下了諸多把柄,也引起了曹操的不悅。最終,在吳質的“包裝”之下,曹操內心的天平逐漸偏向到曹丕一邊,從而打消了以曹植作為繼承人的念頭。

力助曹丕稱帝的吳質,為何死後落得一個“醜侯”的惡諡呢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在曹丕爭奪世子的過程中,吳質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何公元230年,吳質去世的時候,曹魏朝廷要給他一個“醜侯”的惡諡呢?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雖然吳質確實不是英俊堂堂之輩,但是,在評價一個人生平的諡號上,自然不能以貌取人的。究其原因,還是在於吳質的行為確實帶來了不好的名聲。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在魏文帝曹丕登基稱帝后,吳質的官職和地位自然是水漲船高。先是被封為侯爵,後來曹丕又讓他持節度幽、並諸州軍事,也即曹魏北方的兵馬,幾乎都在吳質的調配下了。在此基礎上,吳質逐漸膨脹起來了,比如他只和曹魏的達官顯貴來往,從不跟鄉里百姓往來,所以在家鄉名聲不佳。

力助曹丕稱帝的吳質,為何死後落得一個“醜侯”的惡諡呢

最後,在魏文帝曹丕的信任和重用下,吳質還作威作福,仗勢欺人,所以引起人們的反感。更為關鍵的是,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後,魏明帝曹叡並不怎麼喜歡吳質。和魏文帝曹丕不同,魏明帝曹叡非常厭惡虛浮不實之輩,比如曹操養子何晏與幷州刺史畢軌及名士鄧颺、李勝、丁謐等都有才名,卻都因為趨炎附勢,所以被曹叡打壓。同樣的道理,對於逐漸華而不實,仗勢欺人的吳質,自然也得到魏明帝曹叡的信任了。於是,公元230年夏,吳質病故,被諡為“醜侯”,這無疑是一個惡諡了。不過,在此之後,因為吳質兒子吳應一再上書申辯,直到20多年,也即司馬懿父子掌握曹魏大權後,這才將吳質的諡號由“醜侯”改為“威侯”。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