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宋太祖準備存錢向契丹買塊地,為何後世搞砸,花了錢卻沒買回來

宋太祖準備存錢向契丹買塊地,為何後世搞砸,花了錢卻沒買回來

但是,不管是做生意,不管是請求中原國家給予援助,還是發動戰爭直接從中原國家搶劫,都是要付出代價的。而這種代價,也讓宋代以前的北方民族,沒有真正成長壯大起來過。比如匈奴、鮮卑、突厥等等,雖然強悍一時,其實力仍然不足以威脅中原國家的根基。

但是,自從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給契丹後,北方民族有了這一處屏障和耕地,因而快速地發展成長起來。契丹、女真、蒙古、後金等等,他們長得非常健壯。蒙古和後金,還打敗了中原國家,實現了對中原的統治。

所以,當年趙匡胤基本統一國家建立宋朝時,他敏銳地覺察到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國家的重要意義。只有把這一處收復回來,中原國家才能夠真正強大起來。

但是,把燕雲十六州收復回來,絕非易事。當年,趙匡胤是親自參加了柴榮帶著後周軍隊攻打燕雲十六州的。雖然說柴榮在三個月的時間裡,就打下了燕雲十六州的三個州。但是這隻能是打契丹一個突然襲擊,吃契丹的反應。契丹真正把軍隊組建起來和中原國家開戰,中原國家未必打得贏。

所以,趙匡胤當時提出了一個戰略,就是建立封樁庫,存起錢來,向契丹購買。如果契丹實在不答應的時候,就把這些存起來的錢用來招募士兵,組建軍隊,用以攻打契丹,強行收回燕雲十六州。只要有錢,還怕把燕雲十六州拿不回來嗎?

宋太祖準備存錢向契丹買塊地,為何後世搞砸,花了錢卻沒買回來

建立封樁庫,其實也並非難事。收入封樁庫的錢,都是趙匡胤在統一過程中,滅掉的那些國家皇宮裡的財寶。這些財寶收集起來,數量並不少。而且,趙匡胤認為,每年國家在開支上節約一點,節約的錢,也都存進這個封樁庫裡,這樣封樁庫裡的錢,自然會變得很多。

趙匡胤的這個規劃顯然是十分深謀遠慮又周到合理的。在他看來,契丹未必會拒絕。契丹作為北方的遊牧民族,他們經常幹南下抄掠的事情。抄掠無非就是搶錢糧。現在主動給他們錢,他們未必不同意。

再說了,就算不同意,還可以用這個錢招募軍隊打仗,也就是採用募兵制的方式打仗。同時,趙匡胤還把錢的來源都想好了。後世只要按照這個辦法和步驟來實施,燕雲十六州未必不能收回來。

宋太祖準備存錢向契丹買塊地,為何後世搞砸,花了錢卻沒買回來

那麼,後世又是怎麼來具體實施趙匡胤的這一措施呢?

宋太祖意外去世,接著宋太宗上位當皇帝。宋太宗當了皇帝以後,發動了對北漢的戰爭。那時候,北漢還沒有收復。不過,打北漢還是比較容易的,畢竟北漢的國力不強。唯一有點戰鬥力的,就是楊繼業的部隊。但是當時楊繼業主要是防備契丹。因此,宋朝軍隊輕鬆就把北漢拿下來了。

本來拿下北漢後,按照宋太祖的計劃,應該把北漢皇宮裡的錢拿回來,放在封樁庫裡,等到封樁庫裡的錢積攢到一定數量後,才和契丹談判。

但是,由於宋太宗打北漢打得非常容易,因此,他覺得打契丹肯定也非常容易。於是就乘勢發動了對契丹的進攻。沒想到,這場仗打敗了。宋太宗在打了敗仗後,腿上受了傷,差點就沒命了,於是一路往南狂奔。甚至大臣們都以為宋太宗被打死,準備立新皇帝了。

宋太祖準備存錢向契丹買塊地,為何後世搞砸,花了錢卻沒買回來

宋朝連續兩次失敗,讓契丹發現了宋朝的虛弱,於是就開始準備對宋朝發動反攻。他們甚至不只是想把燕雲十六州一直留在國內,而且還準備獲得更多的土地。於是舉國向宋朝打過來,一直打到澶州。宋朝打不贏,為了保住國家,最終和契丹講和,和契丹簽訂了“澶淵之盟”。這個“澶淵之盟”,不但沒能把燕雲十六州拿回來,還每年向契丹支付銀10萬兩,絹20萬匹。連續支付到北宋末年。

如果這個錢當初拿去買燕雲十六州,可能燕雲十六州早就買下來了。宋太祖要是地下有知,看到這個結果,恐怕不知道會氣成什麼樣子!

(參考資料:《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