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西漢喜厚葬,劉賀墓成地下金庫,東漢這爺孫三代皇帝卻號召薄葬?

皇帝都怕死後窮,這爺孫三代皇帝卻都號召薄葬,真難得!

漢光武帝劉秀是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他在位期間,注意緩和當時的社會階級矛盾,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同時提倡節儉,減輕人民負擔,迅速鞏固了東漢政權。其中,他兩次下達薄葬詔,在葬制問題上採取了封建帝王所少有的開明態度,這是他一系列開明政策措施中的一個。

西漢喜厚葬,劉賀墓成地下金庫,東漢這爺孫三代皇帝卻號召薄葬?

在劉秀之前的,整個西漢時代,除了漢文帝比較提倡薄葬外,其餘的皇室成員幾乎都是葬得越厚越好。這一點從海昏侯劉賀,這個只當了27天皇帝的廢帝的墓葬中,所發現的大量金銀珠寶,就可見一般了!大小金餅近百枚,大小馬蹄金、麟趾金超過100塊,所有金器數量達到478件,重量超過115公斤。其他各種珍貴文物出土超過10000件。

西漢喜厚葬,劉賀墓成地下金庫,東漢這爺孫三代皇帝卻號召薄葬?

西漢喜厚葬,劉賀墓成地下金庫,東漢這爺孫三代皇帝卻號召薄葬?

建武七年(31年),劉秀下達了第一道薄葬詔,詔日:“世以厚葬為德,薄終為鄙,至於富者奢僭,貧者單財,法令不能禁,禮義不能止,倉卒乃知其咎。其佈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終之義”。。這道詔書首先從經濟浪費上指出了“厚葬”的危害性,同時提出在喪亂之際,“諸厚葬旨皆被髮掘,故乃知咎”的問題,告誡人們不要厚葬。

西漢喜厚葬,劉賀墓成地下金庫,東漢這爺孫三代皇帝卻號召薄葬?

建武二十六年(50年)大臣遵循西漢舊制,給他預作壽陵。劉秀說:“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車、茅馬,使後世人不知其處。太宗識終始之義,景帝能述遵學道,遭天下反覆,而霸陵獨完受其福,豈不美哉!今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己。使迭興之後,與丘隴同體。”(《資治通鑑》卷44,《漢紀》36)劉秀對預作壽陵的指示很簡單,即“無山陵陂池”和“與丘隴同體”,這可以說,就是“平地深埋,不留墳頭”的意思。

西漢喜厚葬,劉賀墓成地下金庫,東漢這爺孫三代皇帝卻號召薄葬?

劉秀的薄葬詔在當世就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舅舅壽張恭侯樊宏,為人“謙柔畏慎”,“帝甚重之”。樊宏病危時,遺令薄葬。劉秀很欣賞舅舅的遺令,拿出來給滿朝文武大臣看,並說:“今不順壽張侯意,無以彰其德;且吾萬歲之後,欲以為式。”(《後漢書·樊宏傳》)劉秀藉此機會,向文武大臣表示,自己死後,也按舅父的樣子實行薄葬。

西漢喜厚葬,劉賀墓成地下金庫,東漢這爺孫三代皇帝卻號召薄葬?

劉秀作為漢室中興之主,在臨死之前,又一次下達薄葬詔書。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遺詔曰:‘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從約省。刺史、二千石長吏皆無離城郭,無遺吏及因郵奏。’”即按西漢文帝的辦法薄葬:“葬以瓦器,不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

西漢喜厚葬,劉賀墓成地下金庫,東漢這爺孫三代皇帝卻號召薄葬?

劉秀的薄葬詔對後世也有很大影響。他的兒子漢明帝死前遺詔:“無起寢廟”、“無得起墳”、“萬年之後,掃地而祭”,並在遺詔上說:“敢有所興作者,以擅議宗廟法從事。”劉秀的孫子章帝死前也遺詔:“無起寢廟,一如先帝法制。”東漢初期,政治上比較安定,經濟上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這與漢光武帝的一系列開明政策(包括提倡薄葬)是分不開的。

東漢開國的歷史開啟閱讀的引子

東漢初期的歷史知識,就像其開國皇帝劉秀一樣,相對是比較溫和與低調的,但在魏新的口中,這段歷史卻變得精彩起來。

西漢喜厚葬,劉賀墓成地下金庫,東漢這爺孫三代皇帝卻號召薄葬?

2010年10月下旬,人們在央視熱播節目《百家講壇》的預告片裡,看到一個年輕的生面孔即將登壇講座的訊息,他就是1978年出生的魏新。很快,《百家講壇》便連續播出了大型歷史系列講座《東漢開國》,魏新也以其出色的口才和幽默的講解方式得到觀眾的普遍認可。

西漢喜厚葬,劉賀墓成地下金庫,東漢這爺孫三代皇帝卻號召薄葬?

魏新是一位歷史學者、作家、詩人、編劇,寫過多本著作,包括《水滸十一年》《東漢那些事兒》《魏新講水滸》等多部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最適合孩子閱讀的就是《地圖上的全景世界史》。這本書由77個跨頁全景圖和6張超大全景拉頁組成,其中有88個著名歷史人物的介紹,還有46個歷史建築介紹以及196個地域相關知識,同時還隨書附贈了60則音訊故事,構成了一套為孩子量身打造的視聽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