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覓理記·黃道周身心原無兩物,著物便是妄意(上)韋力撰

張學智先生所撰的《中國儒學史·明代卷》的第八章第四節,其題目為“黃道周對理學與心學的結合及其新經學”,由此可知黃道周的理學觀念。然而容肇祖在《明代思想史》一書中對黃道周的理學觀念予了這樣的總結:“他的思想注重實行,仍是偏於向內的一路,跑不出王守仁思想的圈子。他的格物解說,也即是王守仁的致良知,都是對於本體的追求,以為可以一了百了的。他以慎獨躬行為方法,以為造次顛沛可以不離於道。然而太偏重於向內了,以為經世治心,沒有兩種道理,禹、稷、顏、閔一樣苦心,何曾別有學問?這是他的大大的錯誤,故此在國家危急的時候,只有矢忠矢死,無救於國家的滅亡。然而他卒之完成大節,亦可說不負所學了。”

容肇祖認為,黃道周的理學觀念仍然是偏重王守仁的心學,對於這種認定,張學智也有近似的總結,其在該節的最後一個段落引用了黃道周在《儒脈》中說的一段話:“有宋諸儒初皆氾濫內典,於性命上事看不分明。《易》稱繼善成性,《學》《庸》止善、明善,孟夫子直接思、曾,更無半語差錯。濂溪便說性上有剛善柔善,剛惡柔惡,此皆錯認氣質以為天性也。伯淳原本濂溪,便說有氣質之性、義理之性,與孔孟何其異旨!張橫渠聰明在諸賢之上,又說:‘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不知虛氣更是何物!如此等議論,豈可令孔孟見之乎?”

黃道周撰《廣名將傳》清道光咸豐間海山仙館刻《海山仙館叢書》本

黃道周在這段話中,把周敦頤、二程、張載等人都予以了批評,對於這段批評,張學智總結到:“此處認為周、程、張諸人皆非儒學正統,原因是他們都偏離了孔孟性善之旨。而自己主張的性善說,是孔孟、思曾、《周易》、《學》《庸》以來的儒學正脈。這裡是以是否主張性善說來區分正統儒學與異端的。可見性善一義在他整個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亦可見他思想中所受心學的影響。”

黃道周在這裡的批評已經足夠嚴重,他從性與氣的關係上,認為以上的這些理學大師其實都不是儒學正統,因為他們沒有堅持孔子、孟子所主張的性善論,而黃道周卻堅持這一點,從這個角度出發,黃認為自己的觀念才是孔孟思想的正傳,而周敦頤、二程、張載等沒有堅持完全的性善論,所以黃道周認為他們偏離了孔孟思想的正統,既然如此,那這些理學大家也就不能視之為儒學正傳。於是,張學智認為黃道周的這個觀點是受到了心學的影響。

為什麼黃道周會與這些理學大家在觀點上有這樣大的衝突呢?張學智認為,周、程、張、朱等大師在形成理學觀念之前,都曾讀過老子和佛家的書籍,之後他們才跳出來致力於儒學,而黃道周沒有這樣的經歷,他從小學習的就是四書、六經,故而他沒有受到過佛教及老子思想的影響,這也就是他跟那些理學大師思想觀念不同的根源。

從黃道周的個人經歷看,他幼年家裡也很貧寒,然而他的確是位會讀書的好材料,因為他在7歲時就能過目成誦,後來又跟兄弟們在一起讀書幾年:“凡數年,自經傳子籍,旁及詩、賦、聲律、鉛汞、陰陽之學,無不耽精元覽焉。”(莊起儔《漳浦黃先生年譜》)

由此可知,他的讀書範圍極廣,然而畢竟其家藏書有限,於是他就想辦法讀更多的書:“聞博羅有韓大夫賢而好士,其家多異書。一日杖策行,遂造焉。大夫與之語而大悅,曰:‘此儒者也,今日任斯道者,非子其誰!’因留與諸子處,遂得盡觀所未見書,俱錄以歸。”(《黃子傳》)

《松石齋文集》二十五卷,清光緒二十八年常熟趙氏承啟堂刻本,黃道周序言一

《松石齋文集》二十五卷,清光緒二十八年常熟趙氏承啟堂刻本,黃道周序言二

黃道周找到了當地一位藏書家,他與此人一番交談,使得那個人覺得黃道周今後肯定是一位大儒,於是就讓他隨便翻看自己的書,而黃在此人家把自己感興趣的書全部抄錄了下來,而後帶了回去。由這段話可知,他的運氣確實不錯,能夠有這樣愛惜讀書人的藏書家,還能被他遇得到,這才使得黃道周的眼界大為開闊。

可是這段記載顯然不如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的所言更讓人覺得神奇:“家貧,時時挾策遠遊,讀書羅浮山,山水暴漲,墜澗中,溯流而入,得遇異人,授以讀書之法,過目不忘。登天啟壬戌進士第,選庶吉士,散館補編修,即以終養歸。”

這裡也是說他因為家裡窮,但是卻擋不住黃道周努力讀書。可能是為了找到安靜的讀書環境,黃道周經常帶著書到山裡去閱讀。某天,下起了暴雨,山洪把他衝入了山澗中,沒想到他卻在某處遇到了神人,這個人教給了黃道周一種特殊的讀書方法,從此讓黃掌握了過目不忘的本領,所以他考中了進士,而後又在朝中為官。他是在38歲考中的進士,而在40歲時當上了翰林院編修,同時“充經筵展書官”,這個階段就表現出了他性格的剛烈,他的弟子洪恩在《黃子傳》中稱:“故事,必奉書膝行而進,黃子以講筵道尊,不宜有此,遂平步進。魏璫目攝之,不能難。”

按照那時的規定,給皇帝講書必須要跪在地上捧著書用膝蓋前行,但黃道周覺得既然講的是聖人的經典,就不能以這種姿式來給皇帝講課,所以他是以步行走到皇帝身邊。大太監魏忠賢用眼光制止他這種行為,但黃道周卻視而不見。他的這種做法當然在朝中難以混出名堂,兩年之後又連續遇到了他的父母去世,於是他就回籍守制了。

《明儒學案》中記錄的黃道周的一段經歷頗有名氣:“崇禎庚午,起原官。小人恨錢龍惕之定逆案,借袁崇煥邊事以陷之,下獄論死。先生抗疏頌冤,詔鐫三級。陛辭,因言《易》數,皇上御極之元,當《師卦》上六,‘開國承家,小人勿用’,以諷首輔溫體仁,削籍為民。”

《廣名將傳》清道光咸豐間海山仙館刻《海山仙館叢書》本,黃道周序言一

《廣名將傳》清道光咸豐間海山仙館刻《海山仙館叢書》本,黃道周序言二

到了崇禎年間,黃道周又被朝廷召回,沒過多久,他就趕上了朝中的小人借袁崇煥之事來陷害錢龍惕,黃道周上書為錢龍惕辯汙,皇帝把黃道周的官級連降三級,然而黃道周卻在寫給皇帝的奏摺中用《易》數算了一卦,勸皇帝不要用身邊的小人,以此來諷刺宰相溫體仁。皇帝一生氣,就免去了黃道周所有的官職,同時把他趕回了家。

然而張學智在文中卻認為這是兩件事:“四十六歲,起原官,主考浙江鄉試,心甚敬謹,不敢有絲毫不慎,生怕錯失人才。《黃子年譜》記:‘子在棘闈,每晨起,焚香堂上,同諸臣北面再拜,而後閱卷。’本年,督師袁崇煥遭崇禎帝疑忌被捕,因殺毛文龍事牽出大學士錢龍惕,下詔獄論死。黃道周上疏為錢龍惕辯冤,被崇禎帝斥為詆譭曲庇,降三級呼叫。同官倪元璐稱道周為‘天下第一詞臣’。四十八歲,黃道周乞休回籍,上疏言事,剖白己之心懷,其中特別明言己之以儒家經學推算世運之學。”

由這段敘述可以推論出,黃道周因為錢龍惕的事情連降三級是他46歲時的事情,而他因為給皇帝上的奏摺被削職為民,則是黃道周48歲時,可見這中間有兩年之差。然而黃道周的這份奏摺也寫的確實有意思,他首先在折中稱:“臣自少學《易》,以天道為準,以《詩》、《春秋》推其運候,上下載籍二千四百年,考其治亂,百不一失。”(《黃道周年譜》)

黃道周說自己從小就研究《易經》,而後他用天道來推算,發現兩千四百年來所發生的盛世與衰世,都跟他推算的一模一樣。接下來,黃道周敘述了一大段他推算出來的結果,之後他的結論是:“臣觀陛下開承,應‘大君’之實,而小人柄用,懷幹進之心。在陛下,以大君之哲,可制小人而有餘;在小人,以幹命之才,可中大君而不覺。臣考自丁卯大雪至戊寅春分,凡十一年零七十七日,皆在《師》上六,‘勿用’之防,誠不可已!”(《黃道周年譜》)

原來這段話才是黃道周真正想說者。黃跟皇帝說:自從您登基之後,就有小人在身邊,但是以您的君子之風,完全可以控制這些小人,然而這些小人們卻仍然在暗地裡活動。他考察出在某個時段,皇帝必須要防備這些小人。對於黃道周的這番話,崇禎帝看後十分生氣,認為他這等於是指斥朝綱,於是把他削籍為民。

《陽明先生集要》十五卷,清乾隆五十二年濟美堂藏板本,黃道周序一

《陽明先生集要》十五卷,清乾隆五十二年濟美堂藏板本,黃道周序二

《陽明先生集要》十五卷,清乾隆五十二年濟美堂藏板本,黃道周序三

黃道周哪裡來的這種本領?這也跟他的經歷有關係。他在25歲時就寫出了對《易經》研究的成果——《易本象》八卷。由此可知,他物件數之學有過深入的探討。然而在他26歲時,有人向他請教“北極有處中天否?”等幾個天象問題,黃道周都回答不出,這讓他大感恥辱,於是他覺得做學問不能只靠讀書,必須要把書裡的學問跟實際情況相印證。

自此之後,他每天晚上都拿個小板凳坐在院子中觀察星象,這一坐就是兩年的時間,從此之後,他對星象之學有了深入的瞭解,這也就是他給皇帝的奏摺中說了那一番話的原因。對於黃道周的這個特能,張學智評價到:“以易數推驗歷朝盛衰、當代興亡,為黃道周甄採漢代卦氣說,邵雍的數學,加上他自己的體悟損益而成,是他學術的一大特色。”

其實不僅如此,黃道周還能用天象來推算曆代文運的盛衰:“漢唐而下,鬥分自贏趨縮,文章自盛趨衰,崔、蔡之文不及班、揚,韓、柳之文不及沈、宋。至元以來,鬥分自縮趨贏,文章自衰趨盛,陶、劉之縱而有徐、何,徐、何之繼有王、李。又先輩詩盛而制義未昌,今詩衰而制義始盛。”(黃景昉《黃道周志傳》)

他從漢唐時期推算起,認為從那個階段開始,文章就由盛轉衰,而後他舉出了幾位著名的文人;到了元代之後,他又說文章又從衰轉盛;到了明代,詩歌的創作衰落了下來,但考試的文章卻得以興盛。對於他這種推算的本領,《明史》中也予以了評價:“道周學貫古今,所至學者雲集。……精天文、歷數、《皇極》諸書,所著《易象正》、《三易洞璣》及《太函經》,學者窮年不能通其說,而道周用以推驗治亂。”

黃道周被削職為民後到處講學,在他52歲時又被朝廷起用,接下來又被人誣告關進了監獄中,他在監獄中受盡了酷刑,一年半後,被謫戍他地,而後又詔敕還職。到他60歲時,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崇禎帝上吊身亡。黃道周聞聽此訊,率領弟子們哭了三天,等到弘光朝建立,黃道周被任命為禮部尚書;隆武朝建立,黃道周任隸部尚書兼兵部尚書,同時任武英殿大學士。然而他卻與朝中的鄭芝龍不和,於是他主動請求出外帶兵。此後他召集了一班人馬,分兵三路去攻打清軍,失敗後被捕,他被押到了南京,對方百般勸降,他堅決不答應,絕食14天不死,於是被殺於南京,年62歲,因此黃道周是明末著名的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