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關中十六國墓為何無“胡風”?十大入圍解讀之少陵原大墓

在2020年十大考古發現入圍專案中,有“少陵原十六國大墓”一項。對於十六國的歷史,很多人都比較關注。但是我們印象中的十六國,往往伴隨著“黑暗”、“異族”、“戰爭”等關鍵詞,尤其是十多年前關於“兩腳羊”之類的網路謠言產生後影響深遠,使得真正的十六國距離公眾愈加遙遠,盡顯撲朔迷離。

不過,這些年的十六國考古,或許正在成為了解十六國的一把鑰匙。

十六國考古的概況

所謂十六國,是北方和西南地區的多個政區,總數原本不止16,但是北魏人崔鴻寫了一部《十六國春秋》,所以後人就都這麼叫了,具體來說有前涼、成漢、前趙、後趙、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

關中十六國墓為何無“胡風”?十大入圍解讀之少陵原大墓

這些政權當中,絕大多數是非漢族的團體所建立的,而且地盤有限,因此歷來被視為“僭偽”。在唐朝修撰的《晉書》當中也沒有以它們為正統,而是歸入《載記》當中,而且記載的內容相當少。

那麼更直觀的十六國到底是什麼樣子呢?就讓我們隨著考古發現的腳步來一探究竟吧。

上世紀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草廠坡發掘了一座大墓,這也是全國範圍內第一次正式發掘十六國墓。該墓坐北朝南,基本形制為帶有前、 後兩進墓室的土洞墓,墓室前面有一條斜坡墓道,墓道兩壁還各有一個側室。儘管曾經被盜掘,但是在墓中仍然發現了銅器13件和陶器158件。

關中十六國墓為何無“胡風”?十大入圍解讀之少陵原大墓

草廠坡十六國墓平面圖

出土陶器中,最特別的就是出行儀衛俑群,以步行儀衛和騎馬儀衛為前導, 侍僕在牛車後面隨從。其中還有騎馬鼓吹樂隊,也就是在馬背上演奏軍樂的,以及甲騎具裝俑。假如今天我們去國家博物館,就能看到這些俑群當中的一部分。只不過,這些俑的時代被標註為北魏。

關中十六國墓為何無“胡風”?十大入圍解讀之少陵原大墓

草廠坡十六國墓出土的甲騎具裝俑

關中十六國墓為何無“胡風”?十大入圍解讀之少陵原大墓

草廠坡十六國墓出土的騎馬奏樂俑

之所以如此,其實源於一個學術界的歷史問題——當時新中國考古學才剛剛起步,相關積累也很少,缺少判斷的標準。後來隨著研究的深入,這座墓的時代就被調整過來了。可惜,國博這麼多年也沒有進行及時調整。

從這之後,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考古工作者才迎來了十六國墓的大發現,這些墓葬集中在陝西咸陽的黃土原上,它們被集結編撰為《咸陽十六國墓》。在這部報告中可以看到,十六國墓的共同特徵就是具有斜坡墓道的土洞墓,它們不像漢代墓葬那樣用磚石結構,更沒有用到高階的黃腸題湊結構。墓室通常有一個,高階一些的則有前後兩個,與草廠坡的這座十分類似。

關中十六國墓為何無“胡風”?十大入圍解讀之少陵原大墓

單室結構的十六國墓

而從專業的角度看,這些特徵其實是當地東漢末到曹魏西晉以來的墓葬傳統,換句話說,十六國時期的墓葬並沒有像統治者族群那樣發生突變。如果非要找變化,會發現更多地體現在隨葬品當中——十六國墓中俑群的數量和種類明顯增加。除了像草廠坡墓中的騎馬奏樂俑、甲騎具裝俑,還有坐姿奏樂俑群,如下圖,咸陽平陵十六國大墓所出的。

關中十六國墓為何無“胡風”?十大入圍解讀之少陵原大墓

平陵十六國墓出土奏樂俑群

即便如此,這些陶俑也沒有脫離漢晉中原文化的整體範疇,比如說,人馬全身披甲的甲騎具裝,是中原軍隊裡也曾有的,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之戰中都曾使用鎧馬。騎馬奏樂,屬於模仿現實中的“鼓吹”,也不是胡人獨有。這樣的墓葬面貌,顯然跟我們印象中的十六國相比可就有點偏差了。“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似乎才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然而為何關中的十六國墓葬中並沒有體現出多少“胡氣”呢?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次入圍的少陵原十六國大墓。

少陵原上的大墓

關中十六國墓為何無“胡風”?十大入圍解讀之少陵原大墓

少陵原位於西安市東南,屬於典型的水深土厚之地,因此自古以來就被當做比較好的墓葬選址地。入圍的十六國大墓共有三座,分別是焦村M25、M26、中兆村M100。在這三座墓中,級別最高的是焦村M25。

關中十六國墓為何無“胡風”?十大入圍解讀之少陵原大墓

焦村M25墓室

何以見得呢?從上面的照片可以清晰看到,M25有前中後三個墓室,這樣的結構是過去發掘的十六國墓中從未見到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墓葬的規格跟墓主人的身份有關。根據我們對漢代墓葬的研究,墓室的數量是墓葬規格的重要體現,由此推測,這座三室墓的級別是相當高的。

此外,在焦村M25中還曾有豐富的壁畫,可惜由於墓室頂部塌陷,導致墓室內進水,對壁畫的破壞很大。從殘存的壁畫碎片來分析,壁畫內容應當已經包含了北朝墓中的鎮墓獸,而且畫工精細,並不遜於兩漢時期的墓葬壁畫。

關中十六國墓為何無“胡風”?十大入圍解讀之少陵原大墓

關中十六國墓為何無“胡風”?十大入圍解讀之少陵原大墓

在這三座墓的墓道過洞上方,都有土雕的門樓,為了讓大家便於理解具體構造,馬前卒繪製了一個簡單的示意圖,如下:

關中十六國墓為何無“胡風”?十大入圍解讀之少陵原大墓

圖中陰影線的部分即生土,墓道中有直接通往地面的天井,天井之間有過洞,而門樓正位於過洞上方,是在生土上直接雕刻而成的,下葬後被封土所掩埋。相對來說,這三座大墓的門樓以中兆村M100的為最好。與焦村M25的相比,中兆村M100的門樓結構更加完整,表面的彩繪也更加清晰。

關中十六國墓為何無“胡風”?十大入圍解讀之少陵原大墓

焦村M25的門樓

關中十六國墓為何無“胡風”?十大入圍解讀之少陵原大墓

中兆村M100的門樓

除了高處的土雕門樓,在中兆村M100的地下部分還有彩繪門樓,位於過洞口處。無論地上地下,這都是墓葬仿造現實世界的居室的生動體現。過去所發現的類似的做法是北朝的,比如山西九原崗壁畫墓,而少陵原的發現,把這一現象的出現時間提前到了十六國。

關中十六國墓為何無“胡風”?十大入圍解讀之少陵原大墓

中兆村M100的彩繪門樓

關中十六國墓為何無“胡風”?十大入圍解讀之少陵原大墓

九原崗壁畫墓

出土遺物絕大多數也是此前十六國考古中所見到過的,比如我們已經很熟悉的騎馬奏樂俑。

關中十六國墓為何無“胡風”?十大入圍解讀之少陵原大墓

消失的“胡氣”

現在回到前面的問題,無論是過去的考古成果,還是這幾年的新發現,都展示出對中原文化的充分吸收。由於缺少文字證據,我們無法對這些墓葬的墓主人族屬做出準確判斷,但是從歷史背景來推斷,這些高等級墓葬,不可能全都是當時的漢族官僚所有。也就是說,它們的墓主人很可能是“胡人”,甚至是上層人物。

可是假如只看墓葬和隨葬品,我們並不能肯定地將它們和胡人聯絡起來。該如何理解這樣的現象呢?

其實,早在西晉永嘉之亂以前,匈奴、氐羌等民族已經逐漸“華夏化”,進入中原王朝的邊疆甚至腹地。其中的領袖人物還不乏漢文化修養較高的。清人趙翼的《廿二史札記》中有一條“僭偽諸君有文學”,蒐集得很詳細,在這裡就不贅述了。在十六國時期,佔據關中的政權有前後趙、前後秦以及大夏,其中最輝煌的莫過於苻堅統治時期的前秦。

《晉書·苻堅載記》記載:“關隴清晏,百姓豐樂,自長安至於諸州。皆夾路樹槐柳,三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驛,旅行者取給於途,工商貿易於道。”苻堅本人漢文化修養很高,還在長安恢復了學校,甚至把抓來的異族統帥強行送去學習。可以說,苻堅想要確立的是自己的華夏正統的身份,而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華夏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關中的十六國墓缺少“胡風”,便是可以理解的了。

關中十六國墓為何無“胡風”?十大入圍解讀之少陵原大墓

用通俗的語言講專業的考古~歡迎關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