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落榜次數最多的文壇盟主",參加科考20次,56歲上榜高中進士

導語:

中國歷史之悠久,留下了無數絢麗的歷史瑰寶,也留下了無數風流人物的痕跡,他們或是英勇善戰的歷代武將,或是風流多情的各朝文人,亦或者是文韜武略的達官顯貴,總而言之這些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的人生都非常的成功,個個功成名就被世人所知曉。

然而在歷史上也有一些被人忽略的人,與前者相比他們的文化素養,道德品質未必比他們差,但卻因為運氣不佳,沒有可以倚靠的靠山,而在探索仕途的道路上屢屢失敗,他們就是歷朝歷代屢試不第,名落孫山的落榜生們。

"落榜次數最多的文壇盟主",參加科考20次,56歲上榜高中進士

“落榜次數最多的文壇盟主”,參加科考20次,56歲上榜高中進士

雖說他們被打上了了落榜生的標籤,但並沒有因此而頹廢不堪,反而越挫越勇,即便面對的依舊是失敗,他們也從不放棄努力,這正是他們身上最吸引人的品質,儘管沒能擁有順利的仕途,但是他們各自也都開闢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出路,並且同樣成為領域的佼佼者。

這其中就包括有著名的詩人陳子昂、孟浩然、杜甫等。

當然還有少部分人具有一種非常頑強的性格,他們的一生都專注於與世俗規則作鬥爭,儘管他們默默無聞,但卻以自身的經歷為我們揭示了當時官場勾結的黑暗,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入的瞭解從前有關科舉、有關官僚系統的細節。

今天要講的就是勇於和這些規則作鬥爭,絕不輕言放棄的唐朝科舉考生黃滔,同時他也有一個非常諷刺的標籤“落榜次數最多的文壇盟主”,據相關書籍記載,他的落榜次數高達20次。

"落榜次數最多的文壇盟主",參加科考20次,56歲上榜高中進士

“落榜次數最多的文壇盟主”,參加科考20次,56歲上榜高中進士

光從這個數字也許大家不知道意味著什麼,但是相對了解科舉考試流程的人便知道,古代一個人從小開始讀書為的就是日後的科舉,在這之前可能要寒窗苦讀十幾人甚至幾十年,到達能夠參加科舉的年齡後又要開始奔波勞頓的趕考,艱難險阻無法預料,同時還要承受漫長的等待過程,多數人都不可能一試即中。

所以基本上第一次落榜之後就需要再等個幾年重新考試,這樣來來回回折騰,不僅對人的身體甚至連身心都會遭受巨大的傷害,就更不用說這其中所要承受的經濟壓力,因此多數人經歷個一兩次後,基本上就疲倦了,向命運低頭了。

當然也有始終堅持的,從年輕氣盛考到滿頭青絲的也大有人在,這其中就包括了黃滔,常人在科舉中經歷一次就已經精疲力盡了,而他卻重複挑戰了20次,他的毅力可想而知有多堅韌,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他身上的閃光點,非常的執著。

"落榜次數最多的文壇盟主",參加科考20次,56歲上榜高中進士

“落榜次數最多的文壇盟主”,參加科考20次,56歲上榜高中進士

黃滔所處的時代,正是藩鎮割據,政局動盪的末世晚唐,這種時代裡戰亂四起因而武將出人頭地的機會很多,但是文人求生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尤其是晚唐時局動盪,官場人士四處勾結,狼狽為奸,一度讓選拔的科舉考試變成了他們獲取利益的手段,在這種情況下科舉不再有公平性可言,但是對於家境清寒,想要上進,博取仕途的人來說還是願意迎難而上,畢竟科舉是唯一出路,儘管知道希望渺茫,也要放手一博。

黃滔就是這樣的一位考生,他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連續考了23年,讓人不得不敬佩,雖然相對其他的歷史人物來說他的名氣不是很響亮,但他最終也實現了自己呢目標,在歷史上佔據了一席之地。

而且自他以後,在後來的歷朝歷代,從他這個家族誕生的進士竟有九十多人,可以說他是家族興旺開創的第一人,他這種契而不捨的精神也深深的影響著他的後世子孫,因而人才輩出。

他出生在如今的福建一帶,家庭條件非常艱苦,因而家裡也沒有能力讓他接受很好的教育,後來他長大成人,才慢慢走出家門,自己尋找讀書的機會。在公元860年的時候,已到弱冠年齡的黃滔毅然決然的離開了家,相邀幾位同窗,遠赴離家幾十公里的書堂開始了漫長的苦讀之路。

"落榜次數最多的文壇盟主",參加科考20次,56歲上榜高中進士

“落榜次數最多的文壇盟主”,參加科考20次,56歲上榜高中進士

這個書堂設在郊外,離寺廟也很近,正如古代多數學習一樣,他們也選擇了在寺廟附近讀書,因為這樣既能拋除雜念靜心學習,還能跑到寺院充當寄讀生,可以很好的利用廟中的長明燈,由此可見當時家境清寒的人們想要學習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

後來因為在南山讀書,還讓他有幸結識了當時的三大才子:歐陽詹、林藻和林蘊,這三人在當時的大曆年間都是鼎鼎有名的人物,與他們相識一場也給黃滔帶來了很多收穫。就這樣黃滔與幾位同窗在這裡日復一日地苦心攻讀著,一晃十年就過去了。

當他望著十年前種下的龍眼樹已經長成參天大樹,碩果累累時,突然意識到自己也已經寒窗苦讀了十年,是時候該了結果實了。於是他決定進京趕考,並叫上了幾位同窗,但他們都委婉的拒絕了黃滔。

原因也很簡單,正是因為那個時期的官場十分黑暗,社會制度混亂,高幹權貴們相互勾結,將權力牢牢把持著,使得那些貧窮但才華橫溢的考生只有乾瞪眼的份,很難以正常的途徑金榜題名,所以說那個年代有才華的人真的是生不逢時,空有一身本領無處施展。雖說是這樣,但是從小就帶走反抗性格的黃滔,還是決定試一試,與它抗衡一番。

"落榜次數最多的文壇盟主",參加科考20次,56歲上榜高中進士

“落榜次數最多的文壇盟主”,參加科考20次,56歲上榜高中進士

公元871年黃滔收拾好行李孤身一人出發長安,因為古代交通不便,他經過了整整一年的跋涉,風餐露宿才到達長安,到時身體已經疲憊不堪,雖然身體非常疲憊,但是他的精神卻非常飽滿,一心想要考取功名。

但事情的結果總是與意料相反,他不知是怯場還是發揮失常,亦或者是被人擠兌或者冒名頂替也不一定,總之第一次的考試榜上無名,從此他便開始了漫長的科舉生涯,這一考就持續了23年。

第一次落榜的他雖然失落但是並沒有遭受很大的打擊,依舊還是盼望著下一次一雪前吃恥,這時的他還不知道這次的落榜僅僅是他失敗的一個小小的開端,在不久的將來,他還要面臨更坎坷更漫長的科考生涯。從此他要等待長達23年的歲月,苦心煎熬,儘管後來的他幾乎每一年都參加了考試,但卻場場都落榜,這其中的原因誰也難猜。

"落榜次數最多的文壇盟主",參加科考20次,56歲上榜高中進士

“落榜次數最多的文壇盟主”,參加科考20次,56歲上榜高中進士

而因為長期待在長安,關於科場的內幕與一些潛規則黃滔也慢慢明白了一些,為形勢所迫他也不得不為自己尋求門路,每年都會向一些權貴人士呈送自己的文章,但這些詩文全部都如沉入大海的石頭,杳無音信。因為他一屆孤寒,沒有強大的後援,註定是爭不過那些後臺強硬的權貴子弟。

據一些史料記載當時在科舉中形成了兩大勢力集團,幾乎霸佔了所有的科舉名額,而這兩個集團也都來自於北方,可見士族壟斷是個事實,他們緊緊把控住了官場的主動權。而身為與中央隔絕的福建考生,黃滔的科舉之路更為艱辛,不論多麼有才華,始終鬥不過社會事實,經過多年在科場的實踐,他自己也很清楚這一現實。

後來屢屢受挫的他,覺得在長安實在太憋屈,便準備離開京城去遠足,一來調節一下落榜的哀愁,同時也借名山大川拓展一下眼界,將心胸開啟,這真的是一種治療內傷的好方法,正是因為這種方法讓黃滔每每傷心失意都又能重拾信心。

每年的科考,除了特殊情況外,他必定參加絕不缺席,後來的確因為戰爭的特殊原因,科舉暫停了四年,終於在公元886年中央又重新恢復了科舉,但因為錄取名額只有九名,黃滔依舊榜上無名。但是黃滔貴在堅持,終於在多年後的公元895年守得雲開見月明,終於上榜!公元911年,黃滔晚年離福州回莆田定居,第二年在家中病逝,享年72歲,被葬於烏石山腰。

"落榜次數最多的文壇盟主",參加科考20次,56歲上榜高中進士

“落榜次數最多的文壇盟主”,參加科考20次,56歲上榜高中進士

總結語

黃滔的一生都在經歷科場的坎坷,雖然在科場上摸爬滾打幾十年,見證了科場的黑暗,但是依舊能夠保持自身的端正,不為他們所影響,並且始終堅持不懈,越是失敗越要堅持,越是看到權貴勾結,科考無望,越是要同他們同黑暗的規則作鬥爭。

最終他也確實等來了欣喜的收穫,儘管的他已經56歲了,人往往最缺乏的就是堅持,若是能夠始終堅持做一件事,那麼終能得到應有的收穫,因為堅持本身就是對人的一種歷練,在此過程中也能更加的完善自己。

參考資料:

《新唐書》

《唐朝科舉制度研究》吳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