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蔑視定居民族的堡壘和要塞,蒙古如何用探馬赤軍控制被征服的民族

大家好,我們的集散化小倉庫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十三世紀蒙古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崛起時,人口不過百萬,兵力也不過十餘萬,但卻要統治幾乎整個歐亞大陸。那麼蒙古人是如何鎮守新徵服的土地,又是如何將大汗的威望傳播到定居民族的呢?

蔑視定居民族的堡壘和要塞,蒙古如何用探馬赤軍控制被征服的民族

蒙古帝國到底有多少軍隊,這個話題一直是眾說紛紜,但大家普遍認為純正的蒙古軍人最多不會超過十五萬人。為了實現以多勝少、以寡擊眾,成吉思汗和他的大將們、兒孫們在長期的軍事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先進軍事思想。

用“質量彌補數量”在戰場上是行之有效的,然而在擊敗敵人,佔領土地之後,鎮守絕對是需要一定數量優勢的,否則無法對被征服的地區產生威懾作用。在這個問題上,蒙古帝國並沒有採取“分兵”的策略,而是將鎮守、衛戍的任務交給了“探馬赤軍”。

蔑視定居民族的堡壘和要塞,蒙古如何用探馬赤軍控制被征服的民族

探馬赤軍和怯薛軍是蒙古軍隊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後者原本是大汗的護衛親軍,逐漸發展成為培養帝國高階將領和官員的搖籃。怯薛軍為蒙古軍隊提供了指揮官,探馬赤軍則負責蒙古軍隊機構運轉,尤其在新佔領土地上維持統治的關鍵。

《元史·兵制》中記載:“若夫軍士,則初有蒙古軍、探馬赤軍。蒙古軍皆國人,探馬赤軍則諸部族也”。《元史》中只粗略地記載了探馬赤軍來自於“諸部族”,後世學者對探馬赤軍的族屬問題一直爭論不休,有人說他們是從蒙古諸部抽調組成的,也有人說他們是被征服或是投降的部族組成的。

蔑視定居民族的堡壘和要塞,蒙古如何用探馬赤軍控制被征服的民族

不過“探馬赤”一詞源自於蒙古的狩獵術語,即“Tama\“,意為“狩獵中負責包抄、合圍的部隊”。作為蒙古軍隊中的先遣軍,“探馬赤”一詞也是符合他們身份的。在蒙古傳統中,先鋒官基本上全部是地位較低或是新附不久之人擔任,所以大部分人都傾向於是其他民族組成了探馬赤軍。

1218年,蒙古對金國發動戰爭是探馬赤軍組建的直接原因。為了儲存蒙古的軍事力量,成吉思汗命令木華黎組建探馬赤軍。探馬赤軍最初由兀魯兀惕、忙兀 惕、弘吉刺、札刺兒和亦乞烈思等五部組成。先鋒部隊的傷亡非常大,探馬赤軍始終處於重建之中,久而久之族屬、來源也就無法考證了。

蔑視定居民族的堡壘和要塞,蒙古如何用探馬赤軍控制被征服的民族

到了窩闊臺時期,蒙古軍隊中出現了新的問題。征服的土地越來越多,但蒙古將領們卻不願意離開草原,去過定居生活,而且蒙古軍隊數量有限,根本無力承擔各地的鎮守任務。在這種情況下,窩闊臺賦予了探馬赤軍新的任務,那就是去監視、控制新徵服的地區。

由於成功地解決了被征服地區的軍事統治問題,窩闊臺曾自豪地說道:“自坐我父親大位之後,添了四件勾當……一件各城池內立探馬赤軍鎮守了”。從這時期,探馬赤軍既承擔了先鋒部隊攻城克堅的任務,又負擔起了隨處鎮戍 、監控各地的職責,因此成為蒙古軍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蔑視定居民族的堡壘和要塞,蒙古如何用探馬赤軍控制被征服的民族

探馬赤軍由主力部隊和先遣部隊兩部分組成,主力部隊一般駐紮在遊牧區向農耕區過渡的地帶,仍舊過著遊牧生活,而先遣軍的駐地則更靠近城市。探馬赤軍的營地分散在各地,彼此之間有聯絡的信使,也有警戒的巡邏部隊。

蒙古人蔑視定居民族的防禦工事,他們每征服一地都會將各種要塞和堡壘夷為平地,而探馬赤軍的職責基本等同於歐洲的城堡和中國的城池。探馬赤軍的營地就是一座要塞或堡壘,他們一樣可以守衛邊境,同時也能進攻和威懾鄰近區域,最重要的是能夠隨著帝國的擴張,不斷地轉移到新的領地。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