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明末進入小冰河期,溫度只下降一度,為何就沒糧食吃了

導語:

明末小冰期的形成,有解釋是因為同時期的西方殖民者,大量屠殺美洲土著導致耕地退化成熱帶雨林,大量樹木吸收了二氧化碳導致溫度降低;又或者因為隕石砸進南北極冰蓋,產生大量海冰反射了太陽輻射。

受氣溫降低的影響,中原王朝的北部和西北部的農耕地帶會退化成草原,原來務農的人會被迫遊牧化,更容易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影響,中原王朝的農業產出減少,經濟基本盤不得不向南遷移。歷史上兩晉十六國時期和五代十國宋金遼時期,北方容易被少數民族糜爛,而南方還能維持住華夏文化基本盤。

明末進入小冰河期,溫度只下降一度,為何就沒糧食吃了

01

明末小冰期全國溫度下降1℃,全國平均溫度改變1℃看起來不大。但這是平均的概念,其實對實際某一個地區的的影響就很大了。打個比方,本來香蕉可以長在雲南南部,但全球氣溫下降1℃,因為氣溫變化香蕉那生長線就跑到越南北部去了。

並且這是對所有動植物都同理的。推而廣之,蘋果、梨、西瓜的生長範圍都有所改變,也就意味著適宜生長的溫度線邊緣的動植物大量滅絕。這還不談溫度改變帶來的氣候改變。一句話概括就是,氣候改變了,適宜生存的緯度改變了但實際上動植物還生活在原來的區域,然後這個區域的動植物當然只能滅亡了。

明末進入小冰河期,溫度只下降一度,為何就沒糧食吃了

某個溫度就是生物對溫度的臨界忍耐度,過了這個溫度哪怕零點幾度人就受不了會打噴嚏甚至感冒。這種溫度的影響如果在臨界值附近的話別說三四度十度,零點幾度生物都受不了。這種短期的影響就幾乎立竿見影了,更別說平均氣溫是指一段時間長期低了一度,本來很多動植物處於舒適的邊緣,結果這一度正好破防。

02

年差溫度改變基本上可以說該區域每年能夠收穫的能量的改變,簡單地說,今年氣溫比去年氣溫高一度,可能代表今年某些地區降雨量要比去年多很多或者某些地區乾旱程度要比去年多,對於明朝來說,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對於氣候的依賴性要比現在高很多。

如果某個地區發生旱災或者水災可能會導致食物的缺少,食物缺少就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這些不穩定因素累積起來導致滅亡,而現代人們可以採取多種方法來避免對氣候的依賴,所以你可能覺得溫度對社會影響不大。

明末進入小冰河期,溫度只下降一度,為何就沒糧食吃了

降低1~3度帶來的後果是氣候多變,可能今年夏季少雨乾旱地裡無收成,冬季少雪乾旱瘟疫橫行,第二年就是多雨洪澇災害頻發,冬季溫度急劇下降。

尤其是到了那種皇朝末期,階級固化貪腐橫行執行力減弱,普通人沒有上升渠道,底層人生存下去都是奢望,普通人自然會蠱惑底層人再造乾坤,人禍製造出更大片的荒地,底層人更難生存,人心更加思變思亂,陷入惡性迴圈。

明末進入小冰河期,溫度只下降一度,為何就沒糧食吃了

03

明朝為啥亡,因為農民造反,為啥造反,因為活不下去,為啥活不下去,因為連年鬧災收成不夠吃。表面上是小冰期,實際上是土地的產出承載不了這麼多的人口,明朝末年人口已經一億多人,要是風調雨順,土地產出也就剛剛能餵飽這麼多人口,但一旦遇到天災,那就有大量的人沒有吃的,自然就會生亂,就會造反。

明朝初年,剛經過元末大亂,北方已經十室九空,南方也打得民生凋敝,要不然也不會有山西人移民河北,江西人移民湖南,那時候是典型的人少地多,人口遠遠低於土地的承載能力,就算小冰期,也不至於糧食不夠吃,糧食夠吃,誰還造反?

明末進入小冰河期,溫度只下降一度,為何就沒糧食吃了

明末當時河南河北山東的糧食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這些地方變成了黃泛區,只能從南方運糧,江南的地主只想養蠶賺錢,不想種糧食,這些人覺得崇禎不能代表他們的利益了,所以想換個皇帝,哪怕長江以北的爛攤子扔給滿人也沒關係。畢竟當初南北朝對峙了幾百年呢,沒認清自己幾斤幾兩,清軍入關後需要錢,就把他們給屠了。

窮人沒糧食吃會去搶富人,當窮人生存和富人財產得不到保障的時候秩序就會被打亂,當時的政權沒有能力去管的話也必然會出現新的秩序和管理秩序的人,那麼這個新秩序就會和舊秩序對抗,當新秩序普遍出現超過舊秩序的武力就會改朝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