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針灸鼻祖"皇甫謐

"針灸鼻祖"皇甫謐

□孟慶玲

西晉太康二年(281年)的風中,皇甫謐和左思相遇了。他們身後的暮色,是秦嶺餘脈的風光。其時,晉武帝司馬炎剛完成統一大業,正需要潤色鴻業,左思捧著《三都賦》出現了。《三都賦》以賦為載體,歌頌大一統的壯美河山,歌頌晉武帝的豐功偉績。因此,他找到資深隱士、文學家、史學家、醫學家皇甫謐為其寫序,以名人效應為其開啟那扇通向文壇的大門。

其實十年前,左思的《三都賦》還在構思中時,就有了名人效應,只不過是負面的。陸機聽說左思要寫《三都賦》,差點笑掉大牙:“此間有傖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甕耳。”意即左思這個村夫寫的書只配蓋酒罈子而已。

當這本“蓋酒罈子的書”擺在皇甫謐面前時,他笑了一下,要捧左思就意味著和陸機作對,他老了,不想與人為敵;何況除了文學,他更是醫學工作者——案桌上,是即將完成的《針灸甲乙經》著作;更重要的是他是隱士,不想沾染俗務。不過,看著左思年輕熱切的臉,皇甫謐還是拿起了書。

一壺茶,兩人喝得很慢,從日升喝到日落。終於,皇甫謐長嘆一聲,放下手中的杯子,同時放下的還有那望向遠方的目光。皇甫謐知道,這個貌不驚人的青年實力有足夠的理由驕傲——他打造出了與大一統晉王朝相媲美的紙上江山。

月光下,皇甫謐提起了筆。月光下,左思臉上閃著清輝。

此刻,他們還不會知道,日後,有更多的人為《三都賦》作序、註解,那個曾譏笑左思的陸機更是訕笑著向他祝賀。他們更不知道,將有數以萬計的人抄寫《三都賦》,以至於有了“洛陽紙貴”的典故。

而這一切盛況,都緣於皇甫謐的成全。看著年輕的左思,皇甫謐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往昔……

皇甫謐,生於一箇中落的黃土高坡士族家族,自小被過繼給叔父,少年卻是在今義馬一帶度過的。

陽光如時光在皇甫謐身上跳轉,一會兒是叔父母望子成龍的臉,一會兒是家鄉的殺聲陣天,皇甫謐時常從夢魘中驚醒,手中依然拿著荊盾、杖矛——對他來說,虛擬的戰爭遊戲才最有安全感。然而,父母需要的卻是另一種安全感。

在較為安定的中原,要想盡快融入當地士族必須依靠經學。對一個日漸沒落的家族來說,以經入仕是最好的選擇。

一日,皇甫謐被母親責備,跑到山中散心,回來時摘點野果討好母親。不料野果剛拿出來,母親就一把摔了,還沒等皇甫謐反應過來,又兀自傷心哭泣起來,邊哭邊數落:孩子,你快二十了還這樣沒個正性,都怪我,沒有教育好你啊。

母親的自責是一把刀,割著皇甫謐的心。他跪在母親身邊,然後,將荊盾和杖矛扔進了火中。

之後,他有了不一樣的人生。他學習,夜以繼日,他農耕,夙興夜寐,因為家貧,常常兩者不能兼顧,但兩者必須兼顧時,他就做農活也帶著經書——“帶經而農”的典故就是這麼來的。他要和時間賽跑,他已是17歲的少年了。

轉眼間,皇甫謐已收穫多多,26歲,他已有了《帝王世紀》《年曆》等史學著作。接下來,如果沒有意外,或許他將會滿足父母的所有幻想。

只是,36歲時,一場大風改變了皇甫謐的人生走向——他得了偏癱。哐的一聲,這大風為他關閉了仕途之門,但同時又為他打開了另一道門……

其實,在皇甫謐得病之前,他是有意入仕的。只是,一系列的血雨腥風讓他對司馬氏徹底死了心:高平陵事件中曹爽兄弟、名士何晏被誅殺殆盡,後來,高貴鄉公曹髦、文學家嵇康又慘遭誅殺,直至最後魏帝曹奐也被逼禪位……

看看司馬氏血染的廟堂,皇甫謐把目光投向了鄉野,既然做隱士即可樂道,又何必入世入仕呢?於是,他著《高士傳》《逸士傳》《達士傳》……為那些江湖裡的奇男子奇女子立碑作傳,這些倫理的、審美的著作成了航向標,給那些掙扎在五濁惡世中的人們指引方向。

除了隱逸之情,皇甫謐的不仕很大程度上和他的風疾有關。久病的身體需要調理,而家貧的他只能自己琢磨,為此,他還服食了寒食散——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硫磺等五種礦石組成的藥物——也稱五石散。不為煉丹,只為鎮心定驚。但風聲鶴唳的時代豈是純粹的藥物能鎮定得了的?何況此藥副作用更多——輕可致殘重可致死。皇甫謐服後也痛苦得幾欲自殘,幸虧母親極力勸導,兄長湯藥相救,幾次死裡逃生,他終於研究出了寒食散的解藥,傳授給學生,以解救更多的人。

之後,司馬氏多次徵召,皇甫謐都婉拒了,以老以隱以病的名義,實在躲不過,就寫信向晉武帝撒嬌借書——不是不合作,而是真的喜歡書啊,晉武帝一笑,真送了他一車書,徵召之事就不了了之。

68歲時,剛著完《針灸甲乙經》的皇甫謐溘然長逝,兒子遵從他的遺囑,不封不樹,將他儉禮薄葬於塬邊,世人稱之為“皇甫冢子”。

皇甫謐的後半生的形象是一根針。他像一根銀針在社會的經絡裡遊走,在時間的縫隙中游走。

身體的病痛時刻在提醒著他:安身才能安心,精通醫道才能忠君孝親。從這點說,醫學和儒學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要提高醫學的地位,就得把它納入儒學的框架——仁心仁德的醫術其實就是實現儒家仁道的必備之術,精誠大醫和兼濟儒生一樣,皆可造福天下蒼生。

於是,被人們稱作“中醫針灸學之祖”的《針灸甲乙經》橫空出世,12卷128篇。內容包括臟腑、經絡、腧穴、病機、診斷、治療等。書中校正了當時腧穴總數的穴位654個,記述了各部穴位的適應徵和禁忌症,說明了各種操作方法。

不過,針灸學並非皇甫謐的首創。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許多針灸書籍問世。周代的《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戰國的《黃帝內經》,東漢的《針經》……

皇甫謐所做的只是搬運,把祖先的三部醫學著作《素問》《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彙集成冊,“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並結合自己的臨證經驗和臨床心得,整合搬運到後人的心中去。自唐以來,《針灸甲乙經》就成了針灸教科書,被列為學醫必讀的古典醫書之一。

這部書,成為我國醫學史上第一部針灸學專著,為歷代研習針灸學的必讀課本,甚至在日本、朝鮮也得以廣泛流傳。2010年11月16日,中醫針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遺”,《針灸甲乙經》現今已在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應用。

如今,世界衛生組織更是正式批准,將針灸列為治療專項。皇甫謐也因此與孔子一起,躋身世界文化名人之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針灸醫學鼻祖、中國古代十大名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