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揚州十日記》是偽書還是禁書?其實清朝時就有不少人讀過

順治二年五月二十五日的時候,清兵攻破了南明兵部尚書史可法,親自坐鎮的揚州城,隨即進行了殘虐的屠戮。

這場屠戮從四月二十五日開始,到五月五日封刀為止,總共持續了十天。所以又稱“揚州十日”。

關於揚州十日最為詳細的記載,則非《揚州十日記》莫屬。據說這本書是史可法的幕僚王秀楚所著,內容全部是王秀楚屠戮十日的親身經歷,所以可信度極高。

但是近年來,關於《揚州十日記》這本書的真偽,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聲音。

有相當一部分的觀點認為,這本書是清末革命黨偽造的,因為書中的內容有不少bug,且作者王秀楚此人並無任何記載。

《揚州十日記》是偽書還是禁書?其實清朝時就有不少人讀過

那《揚州十日記》到底是偽書嗎?清朝又是否禁燬過此書呢?

1、《揚州十日記》都記錄了什麼?

《揚州十日記》從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四月二十四日傍晚,開始逐日進行記載。

四月二十四日夜,明軍開始崩潰,並有兩員明軍寄宿在王秀楚家,但軍紀極其敗壞;

四月二十五日午後,大隊清軍破城而入,對殘餘明軍進行捕殺;城內百姓準備設案焚香,迎接“王師”進城。但入城清軍對城內士紳百姓展開劫掠;

四月二十六日,清軍開始對城內百姓展開屠殺,並劫掠婦女進行姦汙。王秀楚與家人失散;

四月二十七日,王秀楚在荒草堆裡躲避殺戮,清軍的殺戮沒有停止,王秀楚的四個親人遇害;

四月二十八日,又是新一輪的劫掠與屠戮,王秀楚到處躲避;

四月二十九日至三十日,仍然是清兵肆無忌憚的洗劫與殺戮,兼帶放火與姦汙,王秀楚到處藏身;

五月初一日,清兵正式封刀,城中幾乎被殺戮殆盡;

五月初二日,開始掩埋與焚燒屍體,粗略統計被屠戮的無辜百姓,有八十萬之眾;

“查焚屍簿載數共八十餘萬,其落井投河、閉門焚縊者不與焉,被擄者不與焉。”

揚州十日被屠戮八十萬的資料,就是從這裡來的;但是檢視王秀楚這位所謂的親歷者的記載,實際的屠戮只有二十六日至三十日,也就是隻有四天時間;四天,八十萬,冷兵器,這真的能做到嗎?

五月初三日,清廷安置官吏,開始放賑救人;

五月初四日,大規模焚燒遇害者屍身;

五月初五日,王秀楚剩餘的家人團聚,八個至親只剩下三個。

《揚州十日記》是偽書還是禁書?其實清朝時就有不少人讀過

然後就是王秀楚以親歷者的口吻,開始反思這場不幸的災禍,並對這場屠戮的教訓進行總結。

這就是全書的大概內容。

所以怎麼說呢?揚州十日的概念,就是從《揚州十日記》這本書來的;但《揚州十日記》並不是對清軍,在揚州進行十天屠戮的記載;而是針對自己在清軍破城後,十天所見所聞的經歷進行記載。

因此僅就這本書而言,《揚州十日記》並不是說清軍在揚州,一口殺了十天十夜,屠戮了八十萬無辜百姓。

其實根據本書的記載,純粹屠戮與洗劫的時間,也只有四天而已。

所以如果該書記錄屬實的話,揚州十日並不是真的屠戮十天。

而僅僅是王秀楚經歷的十天而已。

這也是作者的特意強調的本意:

“自四月二十五日起、至五月五日止,共十日;其間皆身所親歷、目所親睹,故漫記之如此。”

《揚州十日記》是偽書還是禁書?其實清朝時就有不少人讀過

2、《揚州十日記》到底是偽書還是禁書?

關於這本書的來歷,比較主流的說法則是:

王秀楚根據親身經歷,寫完這本書之後,就因為揭露了清廷的“黑料”,所以慘遭禁燬。

直到清末的辛亥革命前夕,才有留日的革命黨團體,在日本發現並帶回國內刊發,由此激發了對清廷的仇視並鼓動革命。

也因此才有不少人堅持一種觀點,那就是《揚州十日記》,本身就是一部由革命黨偽造的偽書。完全是出於宣傳革命的需要,而且還找到了其中不少的漏洞與矛盾之處:

如清軍短短四五天的時間,就靠著刀槍等冷兵器,能屠戮八十萬之眾嗎?當時的揚州城有這麼多人嗎?

又比如本文的作者王秀楚,為什麼能聽懂八旗兵的滿語,還能進行無障礙的溝通?

再比如書中不少稱呼的問題,如稱呼朝鮮為高麗,裡面涉及揚州的地名,卻在現實中沒有對應;

最後比如王秀楚本人是否存在,都是一個值得考證的問題。

所以認定了本書系革命黨所杜撰的偽書。

那它到底是偽書嗎?還真不是。因為在革命黨出現以前,就有清朝文人讀過此書。

比如成書於道光年間的《埋憂集》,在卷十的《乍浦之變》中,紀錄完鴉片戰爭中的英軍,對乍浦的劫掠屠戮後,作者在文末附上了自己的慨嘆:

“其他遭其毒者,亦不勝舉。頃閱《揚州十日記》,歷敘城破被難之苦,令人不忍卒讀。亂離之際,大體一轍也。”

也就是說乍浦被英軍劫掠後的慘狀,跟自己讀過的《揚州十日記》中的記載,簡直就是一毛一樣的觸目驚心。

這是作者朱翊清自己說的,他可是讀過《揚州十日記》的人,而且知道里面寫的城破被難的內容。

《揚州十日記》是偽書還是禁書?其實清朝時就有不少人讀過

這條記錄就能夠作證,《揚州十日記》在清朝的確存在,而絕不是所謂的系革命黨杜撰。

這就又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了:《揚州十日記》在清朝屬於禁書嗎?

有說法稱:《揚州十日記》在乾隆修四庫全書的時候,被清廷給當作禁書給禁燬了;所以在國內壓根找不到,直到清末才從日本回傳到國內。

實際情況則是,查《清代禁燬書目》,裡面壓根就沒有《揚州十日記》的事。

上面那條作證該書不是偽書的記載,同樣也能證明該書壓根不是禁書,清朝看過該書的人還不少。咱們可以隨便列舉幾個例子。

以下史料以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南疆繹史》,清初溫睿臨所著的明末史書,溫睿臨是崇禎年間首輔溫體仁的祖孫;到了清中後期的嘉慶年間時,有人仿裴松之給《三國志》作注的成例,廣徵博引給該書做註釋。

其中引用的書籍中就有《揚州十日記》:

“其專紀一人一事及合紀殉難事者,有……某《揚州十日錄》(《秋室集》作王秀楚《揚州十日紀》)。”

最早嘉慶朝的時候,還有人引用該書作注,可見並無禁燬之事。

但這裡也提到作者及書名的問題:作注者也不知道是誰寫的,只能用“某”來代替,最後還是引用《秋室集》的收錄,認為是王秀楚所作;書名也有“十日錄”與“十日記”的區別。

道光年間的《埋憂集》,上面已經提到了,就不做贅述了;

《揚州十日記》是偽書還是禁書?其實清朝時就有不少人讀過

《小腆紀年》,咸豐朝蔣鼒所作,記錄明末清初的歷史;作者同樣明末張膽的說,自己也讀過並且參考了《揚州十日記》:

“予讀王氏《揚州十日記》,言‘可法抑萬里長城之黃得功而用狼子野心之高傑,至謂壞東南之天下者,史道鄰也’。此蓋書生率意妄語,無足論也。”

這裡作者不但說自己讀了,而且還對作者總結的史可法的失誤,進行書生之論的批判。

《書目問答·史部》,同治朝大臣張之洞所作,裡面也提到了該書。

“《明季裨史》十六種,二十七卷。通行本。《烈皇小識》,《聖安本紀》,《行在陽秋》,《嘉定紀略》,《倖存錄》,《續倖存錄》,《求野錄》,《也是錄》,《江南聞見錄》,《粵遊見聞》,《賜姓始末》,《兩廣紀略》,《東明聞見錄》,《青磷屑》,《四王合傳》,《揚州十日記》。以上雜史類事實之屬《摭言》十五卷。”

這裡不但有《揚州十日記》,而且還提到《揚州十日記》所屬的系列——《明季裨史》。

這裡所謂的“裨史”,其實就是野史、小說之言,換言之《揚州十日記》可信度跟小說一樣。

但從上述的記載可以看出,從嘉慶、道光,到咸豐、同治,不斷有人聲稱自己看過;受眾面還是挺廣的,而且很容易從系列叢書裡得到,也沒見有多難找,也沒見誰說看了被砍頭啊。

所以也不存在禁書之說,只是鑑於其真實性,把它歸類到了野史裡,進而不受重視而已。

《揚州十日記》是偽書還是禁書?其實清朝時就有不少人讀過

因此該書既不是偽書,也不是禁書,他的存在是有據可依的。

3、揚州十日被誇大了嗎?

關於揚州十日中清軍的暴行,中國有諸多的史料可以證明,當時揚州的確發生了屠殺。

但是至於具體的屠殺人數是存疑的,至少王秀楚聲稱的八十萬,是需要進行考證的。

比如當時的揚州,到底有沒有這麼多人,清軍能不能效率這麼高的屠戮。

但可以確定的是,也不是如部分人所言,揚州沒有經歷屠戮,或者屠戮的很有限。

以上是與否的論點,基本都是引用的中國史料,我在這裡披露一則外國傳教士的記錄。

《韃靼戰紀》,明末清初的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所著;作者當時就是江浙一帶,所以記錄的清軍暴行相對來說較為真實。

“那裡有個叫揚州的城,韃靼屢次進攻都遭到激烈抵抗,損失了一個王爺之子。這座城由忠於明室的大臣史閣老防守,但他雖有一支強大戍軍,最後還是失敗,全城被洗劫,百姓和士兵悉遭屠殺。韃靼人為了不使屍體汙染空氣,發生瘟疫,把屍體置於屋頂,放火焚城及四郊,一切都化作灰燼,成為一片廢墟。”

這段記載也可以從側面佐證出,《揚州十日記》部分內容是屬實的。

《揚州十日記》是偽書還是禁書?其實清朝時就有不少人讀過

比如全城被洗劫;比如發生了大屠殺;比如焚燒屍體等等。

至於被屠殺的數目,衛匡國沒有記載,估計真不會有八十萬之多。

但這並不能否定清軍在揚州的暴行,所以不需要質疑屠戮的真實性。

有就是有,多與少都是暴行,不證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