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什麼陶淵明越過越窮,喜歡他的人卻代代不絕

陶淵明,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開創了田園詩派,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中年辭官歸隱,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江西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為什麼陶淵明越過越窮,喜歡他的人卻代代不絕

陶淵明一生過得怎麼樣?有人說陶淵明是名將之後,有田有地,雖父親早亡,畢竟家底還在,過得不算窮。也有人說,陶淵明生活過得拮据,幾乎到了乞食的地步。究竟怎麼樣呢?先從家庭背景開始看起。一、家庭背景

陶淵明(365年—427年),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潯陽柴桑人。曾祖父陶侃(259年-334年)是東晉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陶淵明的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姓名事蹟不可考,有可能是做過官的,也有可能閒居在家(安城太守或姿城太守都不可信),陶淵明8歲喪父,12歲庶母去世,35歲時母親去世。陶淵明原配夫人在陶淵明三十歲左右去世,後續弦翟氏,他一生兩任妻子共育有五個兒子,似乎還有“弱女”。

為什麼陶淵明越過越窮,喜歡他的人卻代代不絕

這些都可以明顯看出,陶淵明出生在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到陶淵明時,家境已經衰落,因早年喪父,他從小就過著比較貧困的生活,但不至於太窮困潦倒,至少他父親。雖然早早過世,也還是同時娶了兩個老婆的(不是續絃),正室還是東晉名仕孟嘉的第四個女兒。至少也沒因為少讀書而影響到他日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二、為官經歷

陶淵明入仕較晚,29歲才開始踏入官場,入仕的原因一是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二是生活壓力太大,想做官來減輕生活負擔,後者更重要。但每次都事與願違。

為什麼陶淵明越過越窮,喜歡他的人卻代代不絕

第一次入仕,29歲,做了個江州祭酒的官,然而江州刺史王凝之是一個沉迷於煉丹畫符、求神拜鬼的五斗米道教徒。王凝之是書聖王羲之的次子,本質上卻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窩囊廢。幾年後孫恩叛亂,王凝之本應命令部下嚴防死守,可他卻說天兵天將會來保護江州城,結果孫恩很快就攻破城門,將王凝之父子亂刀砍死。陶淵明早就看透了王凝之的秉性,他上任僅兩個月就辭職回家了,從而躲過了一劫。

第二次入仕,35歲,公元399年,江州刺史桓玄起兵進行“清君側”,在家種田的陶淵明覺得這是一次建功立業的好機會,於是投奔桓玄,做了一名幕僚。可剛做不久,陶淵明就覺察到桓玄名義上打著“清君側”,其實是想當皇帝,恰好這時母親去世,於是陶淵明果斷辭職,回家守孝。

第三次入仕,40歲,公元404年,彭城內史劉裕起兵討伐桓玄,陶淵明投奔劉裕,成了劉裕麾下的一名參軍。但他很快發現劉裕也是盯著皇位去的,失望之極,陶淵明辭職改投建威將軍劉敬宣麾下。哪知劉敬宣為了“明哲保身”,竟然辭去了江州刺史職務,陶淵明只得黯然返回老家。

第四次入仕,41歲,也是最後一次,還是最有名的一次,為了一家老小的生計,陶淵明在叔叔陶淡的引薦下做了彭澤縣令。誰知上任不到三個月,因為忍受不了督郵劉雲的索賄,加上正趕上程氏妹去世,需奔喪,陶淵明憤然辭官而去,不為五斗米折腰。

再後來,還不斷有人勸陶淵明出仕,官吏桓道濟帶著錢和美酒來慰問陶淵明,請陶淵明出仕。陶淵明卻說天下並不昌明,因為當朝皇帝劉裕是靠殘忍的手段得到皇位的。陶淵明把桓道濟帶來的錢和美酒全部扔到屋外,說“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飢。”

為什麼陶淵明越過越窮,喜歡他的人卻代代不絕

最後一次辭職回家後,陶淵明寫下了最具代表性的詩作之一《歸去來兮辭》,表達了“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強烈歸隱願望,同時也說“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此時的陶淵明還是有些田地的,房屋也夠一大家子人住,還僱的起個把童僕,否則,如果真是無米下炊,揭不開鍋,要做到四次入仕,且每次時間都很短,也是得有點底氣,這底氣就是農夫、山泉、有點田。三、歸隱之後

歸隱初期,過的還是如陶淵明的願,但44歲時,家中失火,把房子和儲備的糧食燒得一乾二淨,全家人陷入了赤貧邊緣,還被迫搬了家,大概從現在的廬山市搬到了柴桑區。以後火災、水災、蟲災等不斷,長期處於飢餓的狀態,晚年窮困更甚,“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凍得“造夕思雞鳴”,餓得“及晨願烏遷”, 夜間盼著快點天亮,白天又盼著快點天黑,這得多窮啊!

為什麼陶淵明越過越窮,喜歡他的人卻代代不絕

這和陶淵明歸隱初期不同,那時他的家庭儘管不是很富,但至少還保持著一個小康局面。他的居住情況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園,桃李羅堂前”。他的飲食情況是“園蔬有餘滋,舊谷猶儲今”,“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還僱的起個把童僕。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當隱士,自然是比較容易的。但生活日益貧困,他的參加勞動也不得不由原來的觀賞性、點綴性而逐漸地變成了維持生活的基本手段。也正因此,自然災害對於陶淵明也就成為一個關係極其緊密的問題了。陶淵明的困境表面上是由於“炎火屢焚如,螟蜮滋中田。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的原因造成的。實際上還是因為生於亂世,自己也可能不善於經營。

這樣的生活,在中國古代文學家們的經歷中並不多見,杜甫可能算一個,杜甫早年也不是特別窮,晚年也是越來越窮,原因也是恰逢“安史之亂”的亂世。一家人顛沛流離,最後餓死船上。四、後世推崇

為什麼陶淵明越過越窮,喜歡他的人卻代代不絕

陶淵明死後很多年,並不被大多人所知,生前好友顏延之在陶淵明死後專門寫了《陶徵士誄》,還給取了個“靖節”的諡號,但僅限於氣節,就是不評價陶淵明的詩詞文章。顏延之不是普通人,他是被東晉末沈約稱為“文章之美,冠絕當時”的詩人,詩人兼好友,專門寫了《陶徵士誄》,卻隻字不提陶淵明的詩詞文章,只能說並不認同陶淵明的作品。同時期還有劉勰的《文心雕龍》,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也是隻字未提陶淵明,說劉勰沒見過陶淵明的作品,似乎說不過去,因為差不多還是同時期的鐘嶸《詩品》中,把陶淵明的詩評定為中等。這一方面說明那個時代可以看見陶淵明的作品,另一方面說明,那個講究出身門第的年代,並不認可陶淵明的作品,尤其是寫農家生活的田園詩,還天天寫自己窮,沒飯吃,沒衣穿,這是多丟人的事情啊!

100年後,梁昭明太子蕭統,為陶淵明寫了篇《陶淵明傳》,並編了部《昭明文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文總集,對後世影響深遠,《昭明文選》中陶淵明的作品是入選最多的之一,昭明太子對陶淵明的評價也極高。陶淵明開始被後人推崇。唐代以後,粉絲團迅速擴大,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朱熹、辛棄疾、曹雪芹、梁啟超、魯迅、朱光潛、……都是鐵粉,陣容強大而華麗。蘇軾說過,獨喜歡陶淵明。陶淵明的詩,蘇軾和了二十多首,鐵粉中的鐵粉。五、喜歡陶淵明什麼?

為什麼陶淵明越過越窮,喜歡他的人卻代代不絕

縱觀陶淵明一生,從開始的小康之家,僱的起童僕,到家徒四壁,經常蹭酒乞食,一生是越過越窮。這當然不完全是他個人的原因,雖然他自己說過日子越過越拮据全是自己不會官場逢迎的原因,但社會的動盪、政治的黑暗、天災的頻繁、親人的早逝,眾多子女的撫養都是一個只靠農活,而拒絕做官的人所不能左右和承受的。

讀懂陶淵明,才會愛上陶淵明。

1、愛上他的詩詞文章

陶淵明是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人,而且質量極高,這點很合“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的李白。古代文人多好酒。

為什麼陶淵明越過越窮,喜歡他的人卻代代不絕

陶淵明寫的最多、成就也最高的是田園詩,他是田園詩的鼻祖。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只是平淡,平不是平庸的平,淡不是淡然無味的淡,清新淡雅,寫的也是農家瑣事,娓娓道來。

陶淵明的文章數量不多,但質量極高,歐陽修說過:“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其它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等

2、愛上他的氣節

為什麼陶淵明越過越窮,喜歡他的人卻代代不絕

不與社會同流合汙,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做過幾任小官,但都不長,他做官有減輕家庭負擔的考慮,也有建功立業,實現理想的抱負,但每次都事與願違!中年歸隱後,仍有許多機會再出仕,但陶淵明都斷然拒絕,身上的那份氣節始終要高於現實的生活壓力!守住了文人最後的底線,成為後世的楷模。

3、愛上他的本真

陶淵明作品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真”,不隱瞞,不做作,有什麼,寫什麼,生活還算可以的早期,充滿了對自由和田園生活的嚮往;晚年窮困潦倒,家徒四壁時也如實記錄,不相信鬼神,只怪自己不善於逢迎,卻再也不願出仕,不會違背自己的心境。

為什麼陶淵明越過越窮,喜歡他的人卻代代不絕

蘇東坡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人貴真,詩亦貴真,詩真乃由人真而來,這就是陶詩具有經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後記

陶淵明是經過上千年時間淘汰後,留下的文人們心中的偶像。我們現在的影視明星、網路紅人、文化大咖,都極善於包裝,偽裝出出最亮麗的一面,沒有代表作,靠的是一張臉混飯吃,有幾個可以經過時間的篩選而熱度不減?

注:本文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