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鄭和下西洋時,為何不帶年輕貌美的女子,卻專挑50多歲的老婦人?

引言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問題,或者是奇怪情況都是我們十分好奇的,就包括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會用一些方法做一些事情,可能在他人眼裡並看不懂他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不過既然他已經選擇了這樣的方式去解決,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畢竟每個人的想法和用意都是不一樣的。眾所周知,在整個古代封建王朝中,眾多朝代都有著各自的發展。在每個朝代中,都有很多優秀的棟樑之才,他們為國家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可惜的是眾多朝代都沒有經受住考驗,沒能逃脫衰亡的命運,最終被掩埋在了歷史長河中。不過在歷史上有很多比較出名的人物,他們也憑藉自身的優勢讓眾人記住了他,雖然我們並沒有見證這些歷史,想必大家對此還是有所瞭解的,就像是歷史上比較出名的人物諸葛亮以及古代四大美女,都是人人皆知的。

鄭和下西洋引爭議?

今天,我想說是歷史上一件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事件,這件事情就是鄭和下西洋。要說在明朝時期,鄭和曾7次下西洋,主要是為了彰顯明朝的強大實力以及明朝的繁榮昌盛。另外,還有一點便是當時明朝時期已經擁有了先進的航海技術和先進的船隻,同時這也讓我們認識到了當時古人的魄力及高瞻遠矚。

其實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如此,他下西洋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由於在建文帝時期,燕王朱棣歷經四年的戰爭才攻下了南京城,取得勝利之後的他並沒有先登基皇位,而是尋找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可惜當時建文帝已經失蹤了,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登基以後,朱棣仍舊在尋找建文帝,順便宣揚大明朝的仁德。正因此,他才讓自己親信鄭和下西洋,對各國進行友好訪問。只是在歷史上,有關於鄭和下西洋的這件事情存在著一些爭議。就是在鄭和下西洋之前,鄭和帶了必備人員之外,還專門挑選了一些將近50多歲的老婦人隨行,鄭和的這一行為讓眾人感到很疑惑同時也感到很好奇,他這麼做到底是為什麼?若是鄭和想要給船上的船員解悶,那他大可以找一些貌美如花又年輕的女子,為什麼他反而要精挑細選一些50多歲的老婦人呢?相信大家也十分好奇。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鄭和下西洋為何專挑50多歲的老婦人

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具有很深遠的意義,而且這樣的遠洋技術也是很少見的,而鄭和這個人更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民族英雄。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時,船員和士兵的規模可是很大的。根據《明實錄》記載,當時鄭和在第三次下西洋將近帶走了兩萬七千多人,船隊中醫生人數就佔了180多人,不過他們能順利的在海上航行數年多虧了他們。

大家有所不知,在核心過程中,大海對於船員的身體會造成很大影響,甚至還會出現很多疾病,有了醫生所配的中藥,那麼,他們就可以減少船員的傷亡。在鄭和歸來時,他的船隊中還剩20754人。由此可見,在航海過程中除去那些留在他國的船員,死於航海疾病的還不到10%,這屬實令人驚訝不已。要知道,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船員將近達到了90%以上,而且大多數都是死於航海疾病。

其實在這個的船上並沒有閒人,除了醫生之外,還有很多工匠和繡娘。他們的主要工作便是負責沿途傳播明朝的建築技術和紡織、刺繡等技術。在空閒的時候還能夠給船上的船員們縫補衣服。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鄭和在挑選時是大多選的都是50歲以上的老婦人,我們都知道古人的壽命都是很短的,而鄭和所挑選的大多都是50多歲的老婦人。只是,為什麼鄭和不挑一些年輕貌美的女子,卻偏偏要挑這些年齡已經很大的老婦人呢?其實鄭和在這方面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不帶年輕女子卻帶年長婦人的好處

不過帶年輕女子是有一定好處的。首先,由於航海的人數是很多的,而且大多數都是正值壯年的男人,這些男性的生理需求不是很旺盛的,若是帶一些年輕貌美的女子,肯定會出現一些狀況的,萬一在途中再有了小孩兒,這邊會影響到正常的好像,而且在這期間也會發生很多爭風吃醋,甚至大打出手的情況,這船隊來說並沒有好處。其次,由於古代做生意和搞建築的都是有忌諱的,做點大事都很忌諱女性每個月的見紅,這樣很不吉利。

再加上還是好像並不是都是一帆風順的,如果出現什麼情況,別人肯定會往這方面想得,再加上人的心理有波動,之後做的事情肯定不像正常人那樣,搞不好還會出現船毀人亡的情況。最後,雖然年輕女子在生理方面有優勢,但他們的經驗並不豐富,可能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又怎麼照顧船上這麼多的男性。

帶年長的婦人的話就有很多好處了,我永遠他們在生活中經驗比較豐富,而且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也都輕車熟路,肯定能照顧好船上的船員,有時還能幫他們縫補衣服,這樣的關心肯定也能讓船員安心工作。另外,船上還帶有接生婆,帶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沿途婦女接生,這樣不僅可以解決當地人的困難,也能建立雙方的感情。航行期間,他們會經過眾多國家,而且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特色以及風俗,在衣服上就有很大不同。

於是婦人們會根據當地的風俗做一些相匹配的衣物,便於融入交往,再加上明朝當時的刺繡技術是很先進的,這也能將自己的刺繡文化傳播出去。由此可見,鄭和的選擇是十分明確的。不知大家怎麼看?

參考文獻:

《明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