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諸葛亮觀三國局勢,為何要結成“孫劉聯盟”?天海說歷史

諸葛亮一生的事業,概括地說,就是輔佐尚無立錐之地,劉備集團奪取荊益,形成與曹操的曹魏集團、孫權的孫吳集團並立的三分天下的局面;再北伐“篡奪”了劉氏天下的曹魏集團,奪取中原,“興復漢室”。但是,在“(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的情況下,要完成“興復漢室”的宏業,處理好與佔據江東的孫吳集團的關係甚為重要,因為,曹、孫兩家,一是“不可與爭鋒”,一是“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因此,諸葛亮的一生,可以說都是在為建立、維護、鞏固“可以為援”的孫劉聯盟,以便去與曹魏集團“爭鋒”。可以說諸葛亮為了這個目標的確是殫精竭力。

一、“隆中對”為劉備謀劃,建立孫劉聯盟“外接好孫權”

孫劉聯盟是諸葛亮眼中的形勢,經過十分透徹的分析後,在“隆中對”中為劉備作出的正確選擇。劉備在中原為曹操所敗,勢孤力微,不得不寄人籬下,依附劉表。他雖有東山再起的雄心,卻缺乏運籌帷幄的人才;而曹操,已經在北方掃平群雄,獨居中原,又“挾天子而令諸侯”,正虎視眈眈地想併吞江南;地處江東的孫權,兼承父兄之業,根基牢靠,早已劃江自守,不容他人染指。所以,當劉備思賢若渴,三訪荊州俊傑諸葛亮,並得到著名的“隆中對”謀略時。

諸葛亮觀三國局勢,為何要結成“孫劉聯盟”?天海說歷史

諸葛亮就明確指出,在形勢下,劉備集團要培植自己的勢力,就只有向曹操、孫權暫時還無力顧及的荊州、益州發展,奪取立足之基。恰好荊、益二州地勢險要,進取退守,都綽綽有餘,是建立基業的好地方。但是,即使劉備集團佔據了荊州和益州,也只是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要承擔起“興復漢室”的重任,掃平割據勢力,是無力兩線同時作戰,既對付孫吳集團,又對付曹魏集團的;只能集中全部力量去對付最重要、最主要的敵人——篡奪劉姓天下而軍事、經濟實力又最雄厚的曹魏集團。

諸葛亮為劉備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

諸葛亮深知這種力量的對比,因此,為劉備制定了“外接好孫權”的策略,要劉備佔領荊州、益州後,與孫權建立一個比較穩固的、長期的聯盟,促成“(吳)睦於我(蜀),我之北伐,無東顧之憂,河南(魏)之眾不得盡西”局面的形成,以便專心致志地去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統一天下。“外接好孫權”只是諸葛亮為劉備集團制定的謀略。作為這個謀略預期的合作方孫吳集團,在當時有沒有與劉備集團,進行聯合的可能性呢?

諸葛亮觀三國局勢,為何要結成“孫劉聯盟”?天海說歷史

面對著北方實力強大的曹魏集團,孫、劉兩個集團確實存在,有一些共同的利益關係。因此,實行“外接好孫權”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後來在赤壁大戰前,孫、劉兩家果然正式建立起聯盟。這對抗擊北方強大的曹魏集團,阻止它的南下,促成和延長三國鼎立的局面,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不過,在此之前,諸葛亮為實施這個謀略,還頗費心力。

二、力促孫劉聯盟建立,天下局勢成為三國鼎立

在劉備尚未能去落實奪取荊、益,建立孫劉聯盟的戰略規劃時,曹操已親率大軍南下,欲乘在北方大勝之威統一天下。當陽一戰,劉備再遭敗績。建立孫劉聯盟以擺脫危局,成為迫在眉睫之事。諸葛亮對劉備說:“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這才將實施與孫劉結盟之事,正式提上日程。正好此時,孫權也感到有與劉備聯合的必要。在此之前,孫權坐守江東,觀望軍閥割據稱雄的成敗,並沒有感到有與其他軍事集團建立聯盟的必要,當然更談不上與寄人籬下的劉備,聯合去對付曹操了。但是,現在曹操大軍南下,劉表新亡,劉表之子劉琮立即降曹,曹操已經事實上佔領荊州時,孫權的統治也便受到了威脅。

諸葛亮觀三國局勢,為何要結成“孫劉聯盟”?天海說歷史

目相望,當時只有寄居在荊州的“劉備,天下梟雄,與(曹)操有隙”,可以聯合。因此,孫權派魯肅去見劉備,試探聯合的可能性。諸葛亮隨魯肅到柴桑,見到了擁軍在此,正在“觀望成敗”的孫權。當時,孫權剛收到曹操的恐嚇信:“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這段文字雖然簡短,卻有極大的威懾力:首先表明曹軍師出有名,是奉了天子命令,道義上站住了腳;而“旌麾南指,劉琮束手”。

曹操奪取東吳土地,孫權水軍優勢喪失

寥寥幾字,展現了曹操所率大軍,勢如破竹的氣勢,並且告訴孫權,東吳的長江天險已經喪失了;接著強調是八十萬軍隊,並且特別強調是“治水軍”,這樣實際上是說東吳的水軍優勢已經沒有了;最後一句似乎是含蓄的說法,但卻表現出曹操輕取東吳的決心。是聯劉抗曹?還是束手就擒?孫權自己也拿不定主意。針對孫權對聯劉抗曹尚有的疑慮,諸葛亮從分析天下大勢著手,對他說: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諸葛亮觀三國局勢,為何要結成“孫劉聯盟”?天海說歷史

孫權萬沒有料到諸葛亮會如此小看他,不禁生氣地反問:“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諸葛亮旋即抓住孫權,被刺激起來的情緒,理直氣壯地回答說:“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孫權再也忍耐不住,勃然變色地說:“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

諸葛亮觀三國局勢,為何要結成“孫劉聯盟”?天海說歷史

於是諸葛亮滿懷信心,胸有成竹地向孫權,具體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他首先向孫權交底,說劉備雖敗於長坂,但現在陸續歸來的戰士,以及關羽水軍不下萬人;劉琦的江夏之軍亦不下萬人,總共還有兩萬多生力軍。其次,他指出曹軍遠來疲憊,為了進行追擊“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現在已成“強弩之末”了;而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更是一大弱點。再其次,他指出荊州之民暫時歸附曹操,是迫於兵勢,並非心服。

最後論點:孫劉聯盟的正式結

他鼓勵孫權說:“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之後,諸葛亮又與孫吳方面的主戰派人物魯肅、周瑜進行了深入地溝通。在魯、周等人的堅定支援下,孫權堅定了與劉備聯合共抗曹操的決心,“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諸葛)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這就標誌著孫劉聯盟的正式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