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她與梁啟超"有實無名",養育6名國家棟梁,晚年卻死在鄉下破屋

遇見你我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裡去,但我的心是歡喜的。並且在那裡開出一朵花來。

——張愛玲

自古多是痴情女子薄情郎,在古代三妻四妾還是合法的,到了近現代才改變。但大家一直以為最初提倡一夫一妻制的人,就一定是遵從一夫一妻的準則嗎?

梁啟超曾在徐志摩的婚禮上大罵徐志摩離婚再娶是用情不專,被後人傳唱。同時梁啟超也是最初提倡一夫一妻制的人,但他這一生有9個子女,其中只有三個是他的妻子所生。其餘六人都是王桂荃這個女人所生,但她這一輩跟著梁啟超都無名無分的。

王來喜是個可憐的小姑娘,她的名字雖然叫來喜,但是她的命運卻坎坷。2歲時母親離世,就剩下父親獨自拉扯她成長,4歲時連唯一的父親也離世了。

無父無母的來喜不知怎麼就輾轉到了晚清重臣李朝威的府上,李朝威有一個女兒叫李惠仙,向來被視為掌上明珠。

來喜和惠仙年齡相差不多,李家就把她留下來給惠仙作伴。就這樣來喜變成了惠仙的小丫頭,為了感謝李家對她的照顧,她一直都對惠仙很好,也很聽惠仙的話。

後來李家要惠仙和梁啟超議親,惠仙就讓她去打聽梁啟超是個什麼樣的人,她聽到的都是梁啟超的好話。

17歲就中了舉人,文采斐然,相貌堂堂,年輕有為,這就是他們家的姑爺。

李惠仙和梁啟超成婚的時候,依照規矩要帶陪嫁丫鬟,她就挑了來喜,來喜和她一塊長大,她不捨得分開。

來喜即使從李家到了梁家,也依舊聰明勤快的來喜,這讓梁家人都很歡喜。

梁啟超問了來喜的姓名,覺得太俗氣,才華橫溢的梁大人家裡下人的名字也得高雅一些才是,所以就為她更名為“桂荃”。

在那時候主人家為你改名那是你的榮幸,不可推辭,況且來喜也覺得桂荃這個名字挺好聽的,果然姑爺是極有學問的人。

惠仙嫁給梁啟超過得還算幸福,只是她生下樑啟超的大兒子梁思成卻是個體弱多病的,總讓人害怕養不大。

以前的人都講究多子多福,尤其是大家族,都得開枝散葉,為了子嗣昌盛問題,古代人大多會在出嫁時帶上兩個陪嫁丫頭,等在夫家站穩腳跟,就給丫鬟開臉做姨娘。

在李惠仙的不斷撮合下,17歲的王桂荃和梁啟超有了夫妻之實,但梁啟超是晚清著名的政界名流,他是一夫一妻制的提倡者,豈能再納小妾自打臉?

為了諸多考慮,他們還是決定委屈王桂荃,沒有給她任何名分。但王桂荃絲毫不在乎,首先這是李惠仙讓她做的事,她不能拒絕。

其次,梁啟超年強俊朗,又博學多才,是京城多少女子夢寐以求的良人,她能給他生兒育女,已經很幸福了,如果名分會讓梁啟超的人生染上汙點,她寧可不要。

之後不久她就為梁啟超生下了兒子梁思永,因為沒有名分,孩子們也不能叫她母親,甚至連一聲姨娘都不能叫,梁啟超就讓孩子們管她叫“王姑娘”或者“王姨”。

後來百日維新失敗,梁啟超變成了清廷眼中的一根刺,為了避免清廷的迫害,一家人舉家前往日本避難。

她與梁啟超"有實無名",養育6名國家棟梁,晚年卻死在鄉下破屋

在日本期間,李惠仙憂思過重,經常生病,家庭的重擔就落到王桂荃身上。為了讓一家人過得更好,王桂荃很快就學會了一口流利的日語。

一家子只要是需要向外對接的交際,基本上都是她出面,她一個人包攬了家裡的家務,還要管外面的事,在日本她盡她最大的能力幫助梁啟超渡過難關。

她不求名分一心只為梁家,對梁家的每一個人都極好。梁啟超一共9個孩子,除了她生的6個,還有3個,但無論是不是她生的孩子,她都一視同仁。

梁思成曾經回憶說,小時候有一次他考試沒考好,李惠仙氣的不行,抄起雞毛撣子就往他身上抽。王桂荃在旁邊嚇壞了,想都沒想就衝上來把他護在懷裡。

李惠仙在氣頭上,根本停不下來手,誰勸都沒用,王桂荃就一直把他護在懷裡,任雞毛撣子一下下地抽在自己身上。

這事過後,王桂荃也沒喊疼,就用很溫柔的語氣跟他說不能這樣,要好好讀書。她說出的話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也沒有什麼大道理聖人言,但梁思成知道這是為他好,他也願意聽。

梁啟超的所有子女都對王桂荃感情很深,他們管李夫人叫媽,但他們也管王桂荃叫娘。

1924年李惠仙病逝,梁啟超傷心不已,為她寫下《祭梁夫人文》,終日鬱鬱寡歡,王桂荃就在旁邊安慰他。

她與梁啟超"有實無名",養育6名國家棟梁,晚年卻死在鄉下破屋

儘管大清朝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在王桂荃的眼裡,李惠仙永遠都是她的主子,這麼些年只要是李惠仙的意志,她就會去做。

李惠仙離世放不下樑啟超和孩子們,她就替她照顧,她一定會把所有孩子都養大成人,教育成才。

1929年,梁啟超也追隨李惠仙離去了,偌大一個梁家,就只剩下王桂荃一個長輩,最小的孩子才4歲,還需要她照顧。

儘管梁啟超的離世對她的打擊很大,但孩子們還未撫育成人,她還是得振作起來。

她一直都悉心教育孩子們,孩子們既爭氣又孝順,讓她感到十分欣慰,想必梁啟超和李惠仙在天上能夠看到,一定會感到高興。

後來梁思成變成了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永和梁思忠在考古界也是鼎鼎大名,梁思順的詩詞比較好,就做了詩詞研究專家,甚至梁思禮還在1993年當選了中國科學院的院士,梁思達、梁思懿、梁思寧也是有名的經濟學家。

每個孩子都極有出息就是對王桂荃最大的安慰,一家子都是從事文藝工作的,在那個年代也並非好事。

動盪的六七十年代開始了,一家子四分五裂,王桂荃被趕到鄉下的一處陰暗的屋子裡,在這裡已經80的王桂荃沒有人照顧,孤身一人還得勞動。

1968年,82歲的王桂荃沒有能熬得住,連孩子們的最後一面都沒見上,就在陰暗的小屋裡離世了。

臨死之時,她一定還很掛念他的孩子們,祈求他們在這亂世能夠平安。這一輩子梁啟超都沒給過她任何名分,哪怕後來李惠仙已經離世,梁啟超卻還想守著一個痴情的人設。

王桂荃生在老舊的傳統裡,雖然她後來曾到日本,也學習了許多新式的思想,但在她骨子裡,她還是那個傳統的姑娘。

她這一輩子所求不多,不要名分,甚至可以不要愛情,因為幼年得李家賞一口飯,她這一生都在還那口飯。

別人都說她是李惠仙手中的槍,指哪兒打哪兒,當初梁啟超年輕時,看上了何蕙珍,甚至為她寫了24首情詩,但幸好還沒有越過禮制,寫了封信告知李惠仙。

李惠仙之後就把她抬為姨娘,和她一道把梁啟超的心拉回了家裡。這些她都知道,但她什麼都不爭不搶,反而一心只為這個家付出。

就是因為這樣,孩子們敬重她,梁啟超也重視她,李惠仙從來沒把她當做外人。她有自己做人的聰明之處,這也是她的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