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究竟哪個朝代才是真正的閉關鎖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閉關鎖國,是明清時期,當時的封建政府實行的一項封閉自我的政策,也正是因此,中國才大大的落後於國外社會,導致最終在清朝末年,屢屢被列強侵略,花了上百年的時間,才終於完全將侵略者都趕走。不過,明清時期雖然都有不同程度的封閉,究竟“閉關鎖國”到底是哪個朝代的政策,明清兩朝到底誰才是真正的閉關鎖國呢?

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究竟哪個朝代才是真正的閉關鎖國!

明清兩朝均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指閉關自守,不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義。現在大家的共識就是當初的政府實行這一政策,不與世界接觸,錯過了大航海時代和第一次工業革命導致了中國的國力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

閉關鎖國這一政策早在宋太宗趙光義時就開始了全面海禁據《宋史》裡的《太宗本紀》記載,雍熙二年(985年)九月趙光義‘’禁海賈‘’。只不過宋朝的中國經濟實力在世界上還是毫無疑問的霸主,後世也沒有過多的苛責。中國開始慢慢被西方國家趕上被超越是在明清時期,故而提起閉關鎖國就對這兩個朝代的當政者感到痛心疾首。

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究竟哪個朝代才是真正的閉關鎖國!

明朝時期的閉關鎖國

元末明初,日本的封建諸侯各自割據稱雄,互相廝殺,而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主就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當起了海盜,組織武士、浪人和商人勾結開始到中國的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明太祖朱元璋剛剛打下天下,沿海還有軍閥餘黨,在加上日本海盜的騷擾,朱元璋為了安定沿海、防止軍閥餘黨和日本海盜勾結,於是便開始實行海禁正常,完全的禁止大陸與海外接觸,海禁時期規定“片板不許入海”,甚至於民船造的大一點就是違法行為,有出海的嫌疑。

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嚮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其打造前項海船,賣與夷人圖利者,比照將應禁軍器下海者,因而走洩軍情律,為首者處斬,為從者發邊充軍。——《大明律》

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究竟哪個朝代才是真正的閉關鎖國!

明代永樂到宣德年間在位時有過“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不過那並不是開關與外國貿易的,更多是宣揚大明朝的國威,是出去炫耀了。還有就是民間流傳是朱棣心裡始終放不下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畢竟皇位是搶來的,斬草不除根後患無窮),出海找他去了。

隆慶年間國家已經比較穩定了,有精力和能力來管理沿海了,就調整正常,允許民間赴海外經商,史稱“隆慶開關”。,倭寇侵擾我國沿海地區一直都沒有消停過,國家為防止民間與倭寇勾結影響國家的管理和統治對與日本的任何接觸都是嚴格禁止的。據學界研究,當時明朝的產品諸如絲織品、瓷器、茶葉、鐵器等,廣受世界各國歡迎,而許多國家缺乏名優商品能滿足明朝的國內需求,只好以白銀支付所購明朝商品,引致白銀大量流入明朝。隆慶開放和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明末海禁的廢弛。這些政策對明朝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以上明朝對沿海的控制來說,主要還是為了抵禦外族侵擾、維護統治,並不是針對於經商貿易的,因此我認為明朝時期的閉關鎖國是當時特定環境下當權者採取的權益之計。明朝中後期開始允許民間與外國通商來看,明朝時期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閉關鎖國。

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究竟哪個朝代才是真正的閉關鎖國!

清朝時期的閉關鎖國

清朝的早期的閉關鎖國和明朝是類似的,剛剛拿下天下的清朝還沒有穩住陣腳,臺灣的鄭氏家族一直準備反清復明,騷擾沿海。相傳明朝朱三太子流亡南洋,也在積極的謀劃復國。滿清屬於少數民族,害怕漢人不服統治和洋人勾結造反,於是清朝早期的閉關政策主要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並不是針對於商業,而是一種被動的自衛措施。

康熙年間,1863年收復臺灣,國內的統治基本穩定,漢人也沒有剛開始那樣的仇恨滿族的統治,開始慢慢接受。康熙帝深知進行海外貿易於國有益,於是於1684年解除海禁。

向令開海貿易,謂於閩粵邊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財貨流通,民生有益,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貿易,非貧民所能,富商大賈,懋遷有無,薄徵其稅,不致累民,可充閩粵兵餉,以免腹裡省分轉輸協濟之勞。腹裡省分錢糧有餘,小民又獲安養,故令開海貿易。——康熙帝

有直接證據表明清朝閉關鎖國的事乾隆帝駁斥英國使臣要求的時候說的話。英國使臣馬戛爾尼曾經向清朝提出六項要求:

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究竟哪個朝代才是真正的閉關鎖國!

1、要求英國貨船能到浙江、天津等地收泊;

2、要求在北京設立商行;

3、要求在珠舟山佔一島嶼,以便英國人居住和收存貨物;

4、要求在廣州城劃一地方居住英國人,或者居住澳門之人出入自便;

5、要求准許英商從廣東內河航行澳門,貨物不納稅或少納稅;

6、要求確定關稅條例。

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究竟哪個朝代才是真正的閉關鎖國!

從這六項要求之中不難看出有侵犯我國領土和關稅自主的無理要求,在此情況下,乾隆帝駁斥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這句話就成了閉關鎖國的證據了,不過我感覺更多的是乾隆帝表達的一種氣憤的心情,因為隨後清朝並沒有完全的不與外國進行貿易往來。

給清朝扣“閉關鎖國”這一帽子是不大合適的,其實我感覺這更應該是外國為強行開啟中國的大門找的一個藉口,中國長久的自給自足的小民經濟導致了國人對外來的工業產品並不感興趣,外國人的貨賣不出去,而自己又大量購買中國的瓷器和茶葉,導致了嚴重的貿易逆差,賺不到中國的錢反而讓中國賺走了大量的錢。

綜上所述,明清時期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閉關鎖國,起初都是一種自衛的一種權益之計,後來都還是都開關與外國通商,雖然進行著嚴格的管理。如果非要說誰更嚴重一點的話,那清朝就嚴重一點,當時的統治者沉醉於“天朝上國”的迷夢中,對外國人乃至他們的物品技術都是持鄙夷的態度的,就很難虛心的接受先進的技術和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