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大禹治水"的神話中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然而你知道大禹治水中的洪水從何而來嗎?在大禹之前又有誰為治理洪水做出過貢獻?

神話中的洪水從何而來?

在某個階段的古代神話體系中,天帝是萬物主宰,眾神之王。隨著人類的智力開化,慾望不斷增強。破壞環境、大肆殘害其他動物,天帝勃然大怒,於是命令水神共工降下大水來懲罰人類。平凡的人類在天災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天下生靈塗炭,人類苦不堪言。

天神“鯀(gǔn)”—治理洪水的先驅

天帝有個兒子“鯀”,天性善良,實在是不忍心看到下屆的人類被肆虐的洪水困擾,於是偷了天帝的神物“息壤”下屆治理洪水。息壤是個寶物,平時是普通的土壤模樣,但是隻需要把一點點息壤投入水中,息壤就會迅速膨脹很多倍。

"大禹治水"的神話中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在應龍與旋龜(旋龜的故事見之前文章《旋龜》)的幫助之下,鯀藉助息壤一點點填補洪水。然而好景不長,天帝發現鯀不僅偷了自己的寶物,還下屆幫助人類治理洪水,暴怒之下便派了赤帝(火神)祝融下凡誅殺了鯀。

鯀死後孕育了禹,大禹治水造福人類

《山海經》-《南山經》記載有一座羽山,鯀正是被赤帝誅殺於這座山上。死後的鯀屍體不腐,三年後孕育出了“禹”,神話中的禹正是由此而來,由鯀的身體所化,懷著鯀的遺志,禹繼續治理洪水。大禹與鯀的治水理念不同,他認為“堵”不如“疏”,治理洪水不能一味的填堵,於是禹率領眾人開鑿水渠,規劃河道,同時還有父親當年的得力助手:應龍和旋龜的幫助。歷經13年,終於將洪水疏通,禹也由於如此為偉大的功績被人們所銘記。

"大禹治水"的神話中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撇開神話談歷史

那麼大禹治水的神話背後的真實歷史事件是怎樣的呢?據史料記載,禹,姓姒,夏后氏,名文命,是黃帝的玄孫。幼年時的禹隨著父親鯀搬遷來到中原,當時中原地區的帝王是堯,適逢此時黃河洪水氾濫,水患成災,百姓苦不堪言。帝堯看中鯀的才能,命鯀治理水患。

鯀被任命治理水患後,採用障水法,即在黃河岸邊設定堤岸,建設大壩來堵水。可是鯀的方法治標不治本,被堵住的水越積越多,反而會繼續氾濫,民眾用來種糧食,種桑麻的田畝和居住的家園被洪水淹沒,百姓家破人亡,那景象實在太過慘烈。鯀歷時九年也未能成功治理水患。

堯見到鯀並沒有治水的才能,一氣之下把鯀流放到了羽山。鯀被髮配流放後,他的兒子禹扛起了父親留下的重擔,擔任治理水患的職責。禹治理水患的思路與父親不同,他認為堵不如疏,不再採取父親所採用的一味封堵的方法。他親自帶領部下走遍天下,觀察地形。遇到低窪地勢就開鑿水渠引流、遇到大山阻擋水流去路,就鑿開大山創造水路。歷時13年,終於成功地將水患治理,天下太平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禹是個很有責任心的人,治理水患的過程中多次常年在外奔波,就算離家很近也沒有回家探望過。因此留下了“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話中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禹成功治理水患的壯舉,得到了百姓的認可,百姓們認為禹是有大德行大才能的人,因此大家稱他為“大禹”,也正是因為禹的高尚品格和才能,得到了前任帝王舜的認可,最終將王位禪讓給了禹,這也是“堯舜禹禪讓制”故事的由來。

禹即位稱王后,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為夏,分封丹朱(堯的兒子)(丹朱的傳說見之前文章《丹朱》)於唐國,分封商均(舜的兒子)於虞國。因此禹也是夏朝的開國之君。

上古神話,在現代看來或許充斥著種種神秘色彩和不可能,大多數神話是古人們對一些英雄的偉大歷史功績的誇大、神化。我們在欣賞這些美麗神話故事的同時,更應該懷著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去感受其中的歷史內涵。

上古神話、歷史故事、奇人異事。我是大潘,你不關注我,怎麼知道我講的故事你不喜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