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二三十歲名滿天下的才子,寫了一首28字的七絕,其中包含五個典故

大家好,我們的子萱愛搞笑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清朝有一位著名的才子,二三十歲則名滿天下,出來做知縣之前,去向老師尹文端辭行請訓。

老師問道:“此去赴任,你有何準備?”

“我準備了100頂高帽子。”才子答道。

老師聽畢,頗不高興:“為官須正直,虧你讀了如此多書,怎麼還來搞這一套?”

“世人都嗜好戴高帽,放眼天下,像老師您不愛戴的,能有幾人呢?”才子徐徐地說。

老師聽後,轉怒為喜,認為才子的話很有道理。

才子辭別老師後,感慨地說:“我準備的100頂高帽子,還沒到任,就已經送出去一頂了。”

二三十歲名滿天下的才子,寫了一首28字的七絕,其中包含五個典故

這位才子就是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江右三大家”的袁枚,曾經的詩壇盟主。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是清代詩人、散文家,他老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他是乾隆四年進士,選庶善人;為官曆任縣長,政績頗有名聲。乾隆十四年(1749),四十歲即辭官歸隱,在南京小倉山購地築隨園。

有人四十歲辭官,有人七十歲中狀元,每個人的時間軸都不一樣。

歸隱後,袁枚於隨園吟詠其中,廣收子弟。

此外,袁枚還是一位美食家,他曾經各地為官,遇見美食,則學習其做法,記入筆記中,有《隨園食單》傳世。四十歲辭官歸隱的美食家、才子,可以想見這是一位很有生活藝術,深懂生活的人。

二三十歲名滿天下的才子,寫了一首28字的七絕,其中包含五個典故

今天來看袁枚的一首詩《馬嵬》。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此七絕短短四句28個字,每一句都有一個典故,《長恨歌》是白居易的長詩,銀河讓人聯想到牛郎織女,石壕村是杜甫的《石壕吏》,長生殿是唐皇宮中的一座宮闕。

二三十歲名滿天下的才子,寫了一首28字的七絕,其中包含五個典故

其實標題的馬嵬(wéi)也包含一個典故,馬嵬即是馬嵬坡,在陝西省興平縣西,此地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一則著名的歷史事件。唐朝安祿山發起了安史之亂,叛軍一路勢如破竹,攻佔長安,唐玄宗倉惶西逃,路經馬嵬坡,禁軍譁變,不願前進,殺死宰相楊國忠,並迫使唐玄宗命楊貴妃投繯。

安史之亂對於社會所造成災難,於上層則有唐玄宗和楊貴妃這對恩愛夫妻的永訣,帝王尚且如此,普通的平民百姓所遭受之災難更是深重千倍萬倍了。這普遍記載於杜甫以及其他唐人的詩篇中。

白居易為他們寫了長篇詩篇《長恨歌》,揭露李隆基寵幸楊玉環而造成悲劇的同時,也表達了對二人戀情悲劇的同情。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悲劇,雖說首惡是安祿山,而很大程度上也是他們自己所造成的。李在早年不愧為聖明天子,有開元中興之治,晚年則昏聵,迷戀楊玉環,任用奸相楊國忠。

二三十歲名滿天下的才子,寫了一首28字的七絕,其中包含五個典故

身為國君,當一時一刻的明君容易,難的是一輩子都堅持當明君。盛唐之成也李隆基,敗也李隆基。既然如此,他們還有什麼值得同情的呢?“莫唱當年長恨歌”。

每逢戰事,“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兄弟遭殺戮,不得收骨肉”,“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相比於帝王的苦難,老百姓的苦難更是深重千萬倍、廣大千萬倍,也更值得同情和憐憫,因而“人間亦自有銀河”。“銀河”就是傳說中西皇母所劃下的一條河,讓牛郎與織女分離,不得相聚。

二三十歲名滿天下的才子,寫了一首28字的七絕,其中包含五個典故

杜甫所寫的《石壕吏》,講述安史之亂時期,詩人夜宿石壕村的農家,該農家三位兒子從軍,兩位已經戰死。當時又值官吏捉人應軍,不僅男丁強迫應軍,此時連老翁也要強迫從軍,農家老翁逾牆逃走,兒媳婦抱著襁褓之中的孩子,沒有一件完整像樣的衣服。結果老婦人也被抓去充當後勤。這是一個普通家庭所遭受的悲劇,這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而這樣的家庭在當時是普遍存在的。

傳說李隆基與楊玉環兩人於七夕之夜在長生殿上立誓,永不分離,表面看起來很深情、很浪漫,此事也曾被譜入很多文學作品中。李隆基晚年昏庸、耽於聲色,政治腐敗,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災難,致使唐王朝幾乎覆滅。他們之間的愛情建立在“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背景與代價之下,可憐之下更是可恨。相比於石壕村中男丁夫妻的離淚、老翁老婦的離淚、親人間的生離死別,長生殿上的事情壓根不值一提。

二三十歲名滿天下的才子,寫了一首28字的七絕,其中包含五個典故

《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陝西任官,路過馬嵬驛時所作。此時的袁枚與愛人分別,獨自遠赴陝西,有感而發。“借昔人往事,抒自己之胸宇”。(《隨園詩話》)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