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大災荒時,范仲淹嚴令米商抬高價格到天價,為何災民卻讚口不絕?

范仲淹幼年喪父,兩歲時母親謝氏因貧苦無依改嫁長山朱氏,所以范仲淹更名朱說[yue]。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28歲時才認祖歸宗,改回了范仲淹。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請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大災荒時,范仲淹嚴令米商抬高價格到天價,為何災民卻讚口不絕?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范仲淹的為官經歷一直是秉公直言,也因如此,經常遭受一些權貴的打擊,被調離了京城,任地方官。在地方上,范仲淹不改憂國憂民的本性,多次勸諫宋仁宗剋制慾望,不要鋪張浪費。並且上書朝廷精簡官吏,節省不必要的開支。

公元1049年,60歲的范仲淹被調任為知杭州。第二年,這一地區發生了大災荒,史載“吳中大飢,殍殣枕路”。這也就是說當時的災情異常嚴重,道路兩旁餓死的人不計其數。當時,范仲淹緊急調撥國庫的糧食,募集民間的存糧來營救百姓。但這種做法顯然還不夠,無良商人囤積居奇,大量食不果腹的百姓選擇離家流亡。

大災荒時,范仲淹嚴令米商抬高價格到天價,為何災民卻讚口不絕?

這時候的范仲淹想來一計策,幫助老闆姓渡過難關。在這大災荒時,范仲淹命令米商抬高價格,災民反而對他的做法讚不絕口,為什麼呢?其實從這件事上就能看出范仲淹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解釋一下

1、利用杭州人喜愛參禪禮佛、比賽劃舟的心理,讓大家盡情遊玩。另外,范仲淹也曾親自出現在西湖之上,組織了大規模的劃舟比賽。

2、范仲淹召集了大量食不果腹的民眾,讓他們翻修府衙、倉庫,並且付給他們很低的酬勞。之後范仲淹親自拜訪那些囤積了大量糧食的寺院,告訴他們現在的工人工資非常低,可以趁機讓這些人為寺院修建住宅房舍。主持們一看有利可圖,於是懷著佔便宜的心理,紛紛僱傭廉價勞動力。

大災荒時,范仲淹嚴令米商抬高價格到天價,為何災民卻讚口不絕?

3、對付那些故意囤積居奇的無良商人,范仲淹把他們召集起來說:“你們應該聯合起來把糧食價格再次提高。”商人們一看有官府牽頭,於是經過商議,聯合將糧食價格提升了很多。

范仲淹做完這幾件事後就回到了府衙,靜靜地等著結果。結果在此期間有人彈劾范仲淹整日遊山玩水,而且還在荒年大興土木,不顧百姓死活。范仲淹收到朝廷的斥責後,向朝廷上書說明了其中的原因。

原來,組織劃舟比賽和廟會是為了增加旅遊資源,讓那些從事貿易、飲食行業的人獲得收入。府衙、寺廟大興土木是為了穩定流民,讓他們不至於流浪,據說當時為官府和寺廟做工的人達到了數萬以上。

大災荒時,范仲淹嚴令米商抬高價格到天價,為何災民卻讚口不絕?

最後說說讓奸商們漲價。當時這些奸商果然想著趁火打劫,所以把米價調整到了一個高不可攀的地步。但此時周邊沒有受災的地區聽說了杭州糧食價格昂貴,可以乘機賺他一筆,於是紛紛帶著自己城市的糧食來到了杭州。

當地的米價也漲到了每鬥120。面對這樣的問題,范仲淹沒有用強硬的手段去控制米價,反而下令把米價漲到180每鬥。原來每鬥120已經是高價了,現在漲到180簡直是天價!要知道糧食是生存的根本,哪怕是一點點的價格波動都會引起恐慌,更何況一下子漲了50%。

大災荒時,范仲淹嚴令米商抬高價格到天價,為何災民卻讚口不絕?

杭州的米價漲了,范仲淹還命人向災區周邊散佈訊息,告訴外圍的人這裡有多麼缺米,價格有多高,利潤有多大。周邊地區的米商聽到這個訊息都非常興奮,大批大批地往杭州運米,很快杭州的米就飽和了,價格也跌回原來的每鬥120。為了穩住米商,范仲淹沒有繼續打壓米價,而是最終把米價穩在了每鬥100的價格,這樣杭州的百姓解決了吃飯問題,災情也得到緩解。

其實,范仲淹的這個做法和股市裡的坐莊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做法相同而目的不同。股市裡的莊家坐莊是為了拉昇股價,在股價低迷的時候大量買進股票,然後高拋獲利,范仲淹則是為了杭州城的百姓,先透過行政上的手段,利用政府的現有資金大量買進市場上的大米抬高價格,吸引大量的米商進場,造成供應大幅增加,這個時候又不計成本地拋售之前買進的大米,造成價格大幅下跌,從而壓住了當時杭州城的米價,讓災民渡過了災荒。

大災荒時,范仲淹嚴令米商抬高價格到天價,為何災民卻讚口不絕?

股市裡的莊家坐莊是為了賺錢,而范仲淹不是為了賺錢做的這個事情,兩者目的不同,只是手段相同而已。

范仲淹治理災區的經過,充分利用了經濟手段而非行政手段

其實這個過程很多史書都說了,基本就是范仲淹在杭州任職的時候遇到了災荒,很多百姓沒有吃的,當地的大米也漲到了每鬥120文。面對這種情況,范仲淹很聰明,他沒有用行政的手段去壓低糧食價格,因為這樣做是無效的。

這種做法確實非常好,能夠穩定米價,使當地老百姓得到實惠。但是這種做法在古代也不可能常現,因為要做到壓低米價讓老百姓得到實惠,關鍵是執行這個政策的人必須是一位道德高尚,且一心為民的人。

大災荒時,范仲淹嚴令米商抬高價格到天價,為何災民卻讚口不絕?

要知道在古代基本還是貪官居多,如果執政這個政策的人是個貪官,那麼只會讓老百姓受更多的苦。貪官完全可以在市場價格為120文一升的情況下大量買進,炒到180文一升的時候禁止外地商家進入杭州,由此就會造成杭州的米價不斷上升,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低吸高拋。

也就是說,如果執行這個政策的人道德有問題,那麼老百姓只會更苦。比如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就曾經任用過一位貪官掌管市易司,市易司是做什麼的呢?就是在市場上物品價格平穩的時候購進市場上的物品,如果市場上物品價格出現大幅上升,則拋售之前購進的物品以平穩物價。

范仲淹的一系列舉措,看似有些瘋狂,一開始百姓有點不理解,但是范仲淹的舉措開始奏效以後,百姓們開始稱讚老範,不愧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

大災荒時,范仲淹嚴令米商抬高價格到天價,為何災民卻讚口不絕?

范仲淹的三條計策非常獨到,可謂是看透了商品的供求關係,也明白了就業是民生之本的道理。如果不知道範仲淹所處的年代,或許還以為他是現代人呢。第二年,災荒度過之後,吳中地區只有杭州平安無事,百姓沒有流亡,也都非常感激范仲淹的政策。朝廷得知之後,也表彰了范仲淹。

最後說一下,這個故事從側面反應了一個問題,百姓們都無以為繼了,為何那些佔山化緣的和尚竟然與奸商一樣擁有大量財富和糧食?不得不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