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解讀古代兵役制的一大變革——唐代募兵制興起的原因和影響!

解讀古代兵役制的一大變革——唐代募兵制興起的原因和影響!

募兵制是唐代中後期出現的兵農分離的軍事制度,士兵的招募不再像以前那樣看重地位和身份,而是更加註重個人素質。士兵作為職業兵,也就脫離了農民的身份。

一、募兵制的產生的背景

(一)、軍功的激勵作用

唐代也沿襲了南北朝的軍功勳賞制度,凡是有軍功的,便被授予勳官一職。對唐初的百姓而言,可以被授予軍功勳賞是一種莫大的榮耀,所以很多人積極報名參軍,希望在軍隊裡實現自己飛黃騰達的夢想。

(二)、封賞並無嚴格執行

唐初,唐廷很好地履行了兵募軍功授勳的承諾,底層百姓出身的兵募可以透過戰爭青雲直上,徹底改變命運,這也給當時的百姓帶來很大的激勵作用。但是後來唐廷並沒有及時授勳,這些兵募的待遇與普通百姓沒有分別。

唐廷執行勳賞無力,使得有功難賞,百姓投募的積極性自然降低,那麼願意參軍的人數就減少了,為了補充兵源,朝廷只能強制徵兵。兵募的自願徵發逐漸變成了強制徵發。

(三)、政治上的腐敗

由於兵募的選取原則遭到破壞,兵募的強制徵發,兵募逃亡漸多的問題都是自高宗時期開始出現,這與高宗時期的政治腐敗有很大關係。不同政治勢力間的傾軋嚴重,冗官現象嚴重,再加上朝廷廣建宮殿,勞民傷財,致使前線將士缺衣少糧。

解讀古代兵役制的一大變革——唐代募兵制興起的原因和影響!

政治上的腐敗,冗官問題嚴重,許多官員尸位素餐,導致政令下達緩慢,嚴重影響國家的軍事實力。並且此時的軍隊問題已經十分嚴重,朝廷不得不進行一場徹底的軍事變革,從根本上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於是便有了開元二十五年的變革。

(四)、唐代社會風氣的變化

唐代社會風氣的變化唐初社會,尚武風氣非常明顯,人們積極投身軍隊,兵源問題幾乎不存在。但是隨著唐代科舉制的發展,社會風氣漸漸向重文轉變,文人的地位愈來愈高。,所以整個唐代的社會風氣也就向重文轉變,這種重文風氣在社會各個階層蔓延開來。

在老百姓看來,國家說的授勳只是畫餅充飢,而且辛苦參軍後和普通人沒有區別。不僅社會地位沒有提高,甚至還有可能犧牲在戰場上,這就使得許多人並不積極應徵入伍。

二、募兵制的發展演變過程

(一)、自願徵發轉變為強制徵發

大致以高宗顯慶五年為界,之前的一段時期兵募選取原則以自願徵發為主,之後兵募的選取原則變成了強制徵發。伴隨著選取原則的變化,兵募由自願徵發轉變成了強制徵發,兵募參軍不再具有自由性。

解讀古代兵役制的一大變革——唐代募兵制興起的原因和影響!

(二)、不定期差替轉變為定期差替

兵募的不定期差替兵募不是國家常備兵,不像府兵根據番役的遠近規定了相應的番役天數。唐初,兵募無論出征還是戍鎮,每次為期多長時間,並沒有具體的規定,而是由皇帝詔敕臨時決定。

但是這種不定時的兵募對國家軍隊的戰鬥力有很大的影響,已經出現兵募因戍期過長引發戰鬥力下降、兵募逃亡的現象。中宗即位時,在即位赦文上才提出瞭解決措施,原因是這個問題由於年歲累計已經發展到不得不重視的地步了。

開元五年正月的詔書終於下令,對相應地區的駐紮軍隊的戍期做了明確詳細的規定,至此,唐代確定了鎮兵差替的年限,兵募由不定期差替轉變成定期差替。

(三)、兵募轉變為長征健兒

兵募實行定期差替後,之前因戍期過長導致的種種問題理應得到了解決,但實際情形遠非如此。雖然詔書中這樣規定,但具體到各個地方,並沒有完全執行,兵募抑留的現象依然存在。邊疆軍鎮仍然存在鎮戍期限到了並不放還,大量遺留兵募的情況,所以唐廷不得不頒佈正式的詔文去敦促解決這個問題。

解讀古代兵役制的一大變革——唐代募兵制興起的原因和影響!

開元二十五年,唐廷下詔由長征健兒充當邊疆鎮兵,代替以往的兵募,當年定額的兵防健兒便招募完成。這一場自上而下的變革,以國家強制力做保障,不再是先前的小修小補,而是實質性的變革,各個軍鎮再也不能抓住漏洞,因循應付。

唐代在繼府兵變革為彍騎後,又完成了一項重要的軍事變革,即長征健兒取代兵募。這一軍事變革,徹底解決了鎮兵長期戍邊帶來的逃亡等問題,從此鎮兵的戍守年限固定下來;另外一個大的變化是,唐代的兵農合一的義務兵役制完全轉變為兵農分離的募兵制,自願應募再次代替了強制徵發,僱傭兵代替了義務兵。這些都順應了歷史趨勢,代表著一種歷史進步。

三、兵募變革的影響

(一)對唐代軍事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士兵的選取原則發生了徹底變化,唐代的選兵標準由原來的注重身份、財富、地位轉變為注重能力,注重身體素質,軍隊的整體素質因此提高。

解讀古代兵役制的一大變革——唐代募兵制興起的原因和影響!

兵制未改革前,士兵的身份是身兼數職,不僅是士兵,還可能是農民、手工業者等,許多人還有許多雜役需要完成。士兵由義務兵變為職業兵後,士兵沒有再出現亂服雜役的情況。同時,之前軍隊兵和將相互不識的弊端也得到了改變,士兵不需來回輪替,將領也不用頻繁調換,這就保證了軍事訓練的專業化和持續化。自此,士兵計程車氣高漲,軍事素質提高,戰鬥力增強。

唐代前期,國家每年都會徵發大量的兵募前去戍鎮,嚴重耗損了社會勞動力,不利於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士兵變為職業兵後,長期固守一端,鎮守一處。國家不需要徵發大量兵募前去戍邊,大量的社會勞動力不用經歷兵役輪替之苦。節省下來的勞動力投入到農業生產中,經濟發展,人口增加,社會安定。

(二)、導致藩鎮割據加劇

兵制轉變後,國家賦予了節度使軍事統領、財政支配、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節度使的勢力開始壯大起來。在北部重要地方,出現了一個將領節度兩到三個鎮的情形,如安祿山同時擔任了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這也成為了國家動亂的不穩定因素。一旦這些節度使的勢力大到中央無法節制,便會發動叛亂,對抗中央。

開元二十六年,唐朝實行募兵制後,中央不再派遣統一徵發的兵募到各個軍鎮,而是讓各個軍鎮在當地招募長征健兒充任。各個軍鎮的節度使實際上掌管了徵兵權,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利往往多徵鎮兵。

即使朝廷令軍鎮裁兵,節度使也往往表面應付,暗地卻用自家的私錢供養裁減士兵。安祿山勢力的壯大便是透過這種形式,安史之亂後各藩鎮勢力的崛起也是透過這種形式。

節度使既專征兵權,又專財賦權,實力強大後自然不聽從中央號令,於是逐漸形成藩鎮割據局面。這種局面又因藩鎮錢和兵的增多,變得愈加嚴重,難以控制,而這一切首先源於兵制的轉變。

解讀古代兵役制的一大變革——唐代募兵制興起的原因和影響!

(三)、士兵對經濟利益的看重

兵募轉變為長征健兒後,意味著唐代的兵制由義務徵發制轉變為募兵制,原先那種當兵重身份、重勳賞的情形漸漸改變了,士兵更加註重經濟利益。

兵制變化後,士兵由義務兵轉變為職業兵,兵農自此分離,士兵完全依仗兵餉來生活。這個時期,國家允許家屬隨軍,朝廷會給予隨軍家屬一些田宅。但全家的生計主要依靠兵健在軍中的糧餉、賞賜、衣賜等。

若兵健罷兵歸農,便會因無田無地,疏於農桑,無以生存,對於全家而言也是如此。故不僅兵健本人終身以當兵為職業,子孫也把當兵視為出路。

正因為當兵已成為一種謀生的職業,所以當唐廷試圖透過減少鎮兵數量來削弱藩鎮實力時,往往受到藩鎮節度使和藩鎮士兵的聯合反抗。此時,節度使和士兵有著共同的利益,節度使往往利用士兵對經濟利益的看重鼓動士兵造反。

因此,唐代中後期經濟利益的滿足與否成為軍隊譁變的新因素,這是唐代前期未曾出現的新情況。這個新因素的出現,深受唐代兵制轉變的影響,即士兵成為兵農分離的職業兵後,由原來的重視功勳漸漸變為注重經濟利益的獲得。若是經濟利益被侵犯,便會出現軍隊譁變的情形。

解讀古代兵役制的一大變革——唐代募兵制興起的原因和影響!

(四)、社會矛盾的加深

兵募轉變為長征健兒後,鎮兵的裝備由先前的地方政府供應和士兵自備,變為全部由唐廷承擔。又由於士兵的家屬允許隨軍,朝廷除要負擔士兵的生活費用外,還要負擔士兵家屬的生活費用。

這些新變化導致唐朝中後期軍費支出大增,使本已空虛的國庫更是雪上加霜。軍費的負擔自然而然又轉嫁到農民身上,農民的負擔隨之加重。

軍費支出增多,國家不得不透過增加賦稅搜刮百姓。本已窮苦的百姓不堪重負,社會矛盾激化,百姓被逼無奈,紛紛起義,而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也敲響了唐王朝滅亡的喪鐘。可見,兵募變革帶來的軍費支出增多成為影響唐代中後期變局的重要因素。

解讀古代兵役制的一大變革——唐代募兵制興起的原因和影響!

結語

在社會大變化下,人們的思想也隨之變化。高宗時代已經出現了百姓畏難當兵的情形,此後更甚於以往。國家原有的徵發體制已經變得不合時宜,富、強、多丁的徵發原則需要打破。

玄宗時期的兵制變革便是應對律令制國家鬆動的產物,此後國家的義務徵發制變成了募兵僱傭制,身份、地位不再成為衡量能否當兵的標準,只注重個人的能力和身體素質。先前當兵的強制性也變成了自願性,人們有更大的自由選擇性。

所以,唐代的兵募變革是伴隨著整個國家的律令制體系鬆動而進行的,它和唐代社會變化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兵募變革是唐代社會變化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