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孔子對田常的態度和請戰齊國的前因後果!

當年齊悼公在魯國流浪的時候,生下了嫡子齊簡公,父子在魯國共同生活了很多年。而齊悼公歸國即位數年被弒殺後,齊國人將齊簡公接回齊國即位,齊簡公把自己在魯國的好朋友闞止也帶回了齊國。闞止與田氏宗主田常共同成為相國,這就給齊簡公的悲劇埋下伏筆。

闞止這個人可能是齊簡公的寵臣,很受齊簡公的重視,甚至很多時候齊簡公的眾多政策都會偏向於闞止。這對權勢鼎盛的田氏家族而言當然是絕對不允許的,雙方的矛盾貫穿齊簡公在任期間,很多時候可能已經明面化了。比如齊簡公的臣子御鞅就跟齊簡公說過:“陳、闞不可並也,君其擇焉。”意思是喊齊簡公要重點關注雙方的矛盾。

孔子對田常的態度和請戰齊國的前因後果!

齊簡公可能在魯國生活的太久了,特別是在跟闞止長年相伴的過程中,受到的魯國教育更多,思想觀念裡主要還是周禮的那套君君臣臣,就是認為一國之君,才是國家的絕對權威,他是忘記了他的父親和那些死在權力爭奪戰中的齊國君主。闞止顯然也是不瞭解齊國國情的人,齊簡公在位僅僅四年,就被田常弒殺了,那個闞止自然而然也沒有逃脫悲劇命運,跟著寵幸他的齊簡公一起去見列祖列宗了。

田常就是那個大斗貸米小鬥收米的田僖子的兒子,在繼承父親的爵位和精神後,田常加大對父親籠絡人心的政策推行,成為齊國的執政大臣。這個時候的田氏家族在齊國已經是隻手遮天,那些忤逆田氏政策的公族朝臣大多消失得差不多了。這就是闞止膽敢在田氏的勢力範圍中奪取一份榮耀的下場,這是在虎口奪食啊。

孔子對田常的態度和請戰齊國的前因後果!

田氏的陰謀也多被諸侯列國所知悉,尤其是在田常弒殺齊簡公以後,在魯國生活的孔子也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多次向魯國國君請戰,恨不得親自出馬征伐齊國,跟那個弒君的謀逆奸臣田常大幹一場。

孔子的這種做法本身可能跟主觀性有關,就是迫切的想要建功立業,更重要的是田常弒殺國君,這跟孔子所提倡的君君臣臣是違背的,魯國又是尚禮之邦,孔子藉此就能發動齊魯之間的戰爭,如果打贏了孔子的君臣理念就得到了更好的應證,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違反君臣思想的人終將失敗。

當時孔子的說辭是“陳恆弒其君,民之不與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克也。”理由上還是很說的過去的。但孔子忽視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當時的時代潮流,就是卿大夫權臣們壟斷國政,晉國有韓趙魏,齊國有田氏,魯國也有季氏。

被孔子碎碎唸的不行了的魯哀公,最後實在不想理會孔子了,就讓孔子去找季氏,當時的魯國軍政皆掌握在季氏手中。而這些卿大夫之間實際上在這個時代裡有著某種私底下的聯絡關係,就是對本國國君潛意識中的不認同感,促使著他們更多的考慮家族的利益而放棄國家的利益。

孔子對田常的態度和請戰齊國的前因後果!

晏嬰在晚年出使晉國的時候,還違背外交原則跟晉國的叔孫氏透露田氏將要篡奪齊國的陰謀,這就可以看出來當時的卿大夫之間的竊竊私語,很多時候可能已經不受國家之管控,更能體現出他們內心的某種不安。

因此田氏就跟列國的卿大夫們頻繁往來,用各種手段收買諸侯,比如歸還魯國和衛國的土地,聯合晉國的韓趙魏家族,魯國的季氏自然也在田氏的賄賂名單上。孔子請戰目的自然也就沒有達成。而田常所扶持的新國君齊平公,已經完全淪為傀儡,“割齊自安平以東至琅琊,自為封色,封世大於平公之所食”,作為一國之君的土地居然還沒有一個權臣的大。

齊平公更為悲劇的則是,田常在國君面前說的話是冠冕堂皇,“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罰人之所惡,臣請行之”,本身田常已經是獨掌相位,有扶立之功,如今又要刑罰大權,明顯就是肆無忌憚了,此後數年之間,齊國鮑、晏之族被徹底誅滅。田常甚至隨便出入後宮,在齊國國內精挑細選數百位身高七尺的姬妾,最後竟是生下了七十個兒子,以權臣之身享帝王之福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