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三十六計: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第三計《借刀殺人》,此計名出自明代戲劇《三祝記》。該劇說的是北宋時期,范仲淹的政敵秘密策劃,讓沒有打仗經驗的范仲淹領兵征討西夏,其目的是借兵強馬壯的西夏軍隊這把刀除掉范仲淹。

原文“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敵人的情況已明,友方的態度未定,利用友人的力量去滅敵,不必自己付出代價。這是從《損》卦義推演的計謀。

三十六計: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按語:敵象已露,而另一勢力更張,將有所為,便應藉此力以毀敵人,如子貢之保魯、亂齊、破吳、強晉。

譯文:敵方已經很顯露,與此同時還另外一股更強大的力量在發展,並且將要有所行動,這時應該借用這一股更強大的力量,去打敗明顯反對我方的敵人。就想子貢保衛魯國、擾亂齊國、破壞吳國和幫助晉國所使用的手段那樣。

三十六計: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借刀殺人,是為了儲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謀略。借他人之刀殺敵,穩操勝券,大大得利。按語中的案例是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貢分析形勢,認為惟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於是子貢遊說齊相田常,天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剷除異己,子貢以“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輕易主動,擴大勢力,而應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鏟除異己,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做好攻打魯國的部署,轉而攻吳國,怕師出無名,子貢說“這事好辦,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還不是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吳。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合魯國攻齊,吳國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了嗎?”

三十六計: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就這樣,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隨吳國伐齊,解決了吳王的後顧之憂,子貢遊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他郵箱到吳國戰勝齊國之後,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於是他偷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厲害關係,吳伐魯成功,必定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加緊備戰,以防吳國進犯。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率10萬精兵及3000越兵攻打齊國,魯國立即派兵助戰。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險於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圖書及幾員大將死於亂軍之中。齊國只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後,驕傲自大,立即攻晉國,可晉國早有準備,擊退吳國軍隊。

三十六計: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越晉四國矛盾,巧妙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魯國卻從危難中得以解脫。好一個借刀殺人之計。

文獻參考——《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