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什麼說心學是國學中的精華?從秦漢到宋明,統治制度如何完善?

程朱理學誕生於宋而鼎盛於元,到了明朝前期,雖經歷了五百多年的發展,卻落後於時代的腳步,被凝固在了刻板的書本當中,曾經活躍的思想變得保守與僵化,儒學如何才能重現出應有的強大生命力和青春氣息呢?

陽明心學,完成了儒家思想的又一次自我更新

與大多數陳陳相因、謹守朱子門戶的科舉士子不同,王陽明在年少時已遊歷了北部邊塞,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豐富的閱歷和不輟的思考,讓王陽明在儒釋道之間有了嶄新的領悟。

為什麼說心學是國學中的精華?從秦漢到宋明,統治制度如何完善?

大型人文紀錄片《王陽明》劇照

陽明心學的要旨以“心即理”為根本觀點,提倡人與社會的關係是“知行合一”,人與自然的關係是“生態智慧”,最終以“致良知”來完成陽明哲學的構建。可以說,陽明心學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也是東北亞文明圈的寶貴精神遺產。

王陽明一生狂狷不羈、坎坷傳奇,陽明心學的完整構建,標誌著儒家思想又一次透過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而得以重構體系、重新發展,使得儒學的認同基石更加寬廣。

王陽明,無疑也是一位深刻影響著後世的儒家聖者。

為什麼說心學是國學中的精華?從秦漢到宋明,統治制度如何完善?

心學大師王陽明

秦、漢、隋、唐、宋、明,六大朝代在國家治理制度上的探索與貢獻

中華民族的延續能做到連綿不斷,重要的因素是在兩千多年的社會發展中,中國傳統思想能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同時,還能與法,釋、道等各種思想相互交融、相互影響,不斷演變。海納百川的傳統思想不僅廣泛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舉止、禮儀道德、政治觀念,甚至還直接影響著諸多政權的成敗興亡。

秦朝

公元前361年,急於稱霸圖強的秦孝公重用精通法家刑名之術的商鞅,在秦國實施以法家為指導的變法強國之術使秦國成功崛起。

為什麼說心學是國學中的精華?從秦漢到宋明,統治制度如何完善?

商鞅變法,為秦橫掃六合打下堅實基礎

在商鞅變法138年後,秦始皇統一六國並建立了強大的秦朝。然而,嚴刑峻法在成就了秦的統一之後並沒有與時俱進,隨即更導致了秦朝的迅速滅亡。短短15年的王朝興衰,向世人昭示著“國家的長治久安不能光靠嚴苛的法律制度”的道理。

漢朝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到了晚年,好大喜功的國策弊端叢生,農民負擔越來越重,一度強盛的漢朝走上了重蹈秦亡覆轍的危機邊緣。公元前89年,漢武帝深刻反省和檢討自己多年來所犯的過錯,頒佈了《輪臺罪己詔》,並宣佈“以明休息,思富養民”的新國策。

為什麼說心學是國學中的精華?從秦漢到宋明,統治制度如何完善?

一代雄主漢武帝劉徹

“漢承秦制”,漢延續了400年,這為後世歷朝歷代的執政者們該如何治國理政,打開了廣闊的思考空間。

隋唐

例如北魏所頒行的均田制可以促使百姓大量墾荒種田,在隋唐就得到了繼承與延續;隋朝所確立的三省六部制,因其中央官制組織嚴密而一直被後世所沿用;隋朝還開啟了科舉考試的先河,成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選拔方式。

為什麼說心學是國學中的精華?從秦漢到宋明,統治制度如何完善?

膾炙人口的《隋唐演義》寫於明末清初

到了唐朝,在完善的制度、輩出的人才和更具效益的生產力的共同作用下,社會穩定、國富民強、思想開放、文化繁榮,成就了“大唐盛世”這個我國古代史上公認的文明巔峰。

宋朝

然而,強大的唐王朝國祚289年後,朝代頻繁更迭的亂世再次降臨。在五代十國時期,政權割據的大分裂局面維持了近百年,最後由趙匡胤黃袍加身、陳橋兵變,建立起基本統一的宋王朝。

為什麼說心學是國學中的精華?從秦漢到宋明,統治制度如何完善?

宋太祖趙匡胤

為了實現了國家的長久統一,終結歷史的輪迴宿命,宋太祖在政治,軍事,財政各方面透過推行一系列措施,例如在制度層面上有效遏制武夫悍將的權力,宋太祖提拔一大批文臣使其身居要職;而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也使整個國家重新走向穩定。

趙匡胤所顯示出來的帝王風範,預示著一個全新的偉大王朝的開啟,而中國傳統的朝堂制度也在實踐探索的前行中,逐步得到成熟與完善。

明朝

從宋到元再到明,每個朝代的末期都會出現一個政治頑疾,那就是官員對平民的盤剝。明朝開國時期懲治貪官汙吏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但這是一個天理與人慾之間的博弈過程。

為什麼說心學是國學中的精華?從秦漢到宋明,統治制度如何完善?

明開國皇帝朱元璋

出身於社會底層的朱元璋在成功建立明朝後,便採取了高壓態勢反腐。洪武15年有一千三百多名官員因涉及“空印案”而受到處置;三年後,戶部盜賣官糧案被查實,自六部左右兩侍郎以下至地方官員,被判處死刑者多達三萬餘人。

儘管明太祖傾盡一生都在為心中那個美好的世界而努力,然而到了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在面對最後時刻來臨時,還是用血衣遺詔表達了切膚之痛:”……朕無顏見先皇於地下,將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可將文官盡行殺死,勿壞陵寢,勿傷我百姓一人。“

為什麼說心學是國學中的精華?從秦漢到宋明,統治制度如何完善?

明末代皇帝朱由檢

武王伐紂,重塑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

每一場重要的戰役,不僅是對指揮者的考驗,更是對戰勝方開天闢地、重塑秩序決心的考驗。

在夏商周時期,凡有重大活動無不占卜以探知天命鬼神之旨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集結大軍即將出兵伐商,但龜兆不吉,聯軍到達牧野時更是狂風暴雨橫掃大地。天氣的異常惡劣,似乎表達著上天的極度不滿,但周武王果斷作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決定,牧野之戰隨即打響。周軍大獲全勝,周朝從此取代了商朝。

為什麼說心學是國學中的精華?從秦漢到宋明,統治制度如何完善?

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牧野之戰

從此,注重倫理道德的周禮逐漸取代了夏商以來奉行的天命觀,令中國人在除了篤信天命鬼神的世界觀外,又有了多樣的價值觀選擇。

所以說,武王伐紂是以人事為主的政治理念在軍事行動中的成功運用,流血漂杵的牧野大戰更以超乎尋常的摧枯拉朽的力量考驗並塑造著這個偉大民族的性格。